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平 《对外大传播》2007,(11):26-28
肩负全党的重托和全国人民的期盼,中团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Z007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中共十七大不仅受到国人的瞩目,也受到世界的关注.媒体的介入是衡量世人对重大事件关注程度的“晴雨表”来自世界55个国家和地区的310家煤体的1135名记者报名参加了十七大的报道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十六大时859人。有人说:十七大不仅是“民生盛宴”、“民主盛宴”,还是“新闻盛宴”。据了解,大会新闻中心仅在17日安排的集体采访和专访就达数十场。新闻中心的采访室不够用,连餐厅都被临时借用了。如此密集的安排,堪称新闻记者的“盛宴”,在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还是第一次.这些上会的记者们日夜奔波,在大会上捕捉了一个又一个的“亮点”.及时有效地把中共十七大的信息传给世界人民.为此.我们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今日中国杂志社、中国网的上会记者约稿,请他们在国际语境下,谈谈上会的经验和体会.以及在这个特殊日子里的难忘经历.我们把选些一一汇集起来,便有了这一组关于上会记者体会的文章.在他们的采访经验中闪现着智慧的火花.希望能给在外宣领域中的工作者带来一些启。  相似文献   

2.
历时一周的中共十八大,被海外媒体称为“一次历史性的大会”,它吸引了1704名海外记者赴京采访,远远超过采访十七大的1135名海外记者。  相似文献   

3.
备受世界关注的中共十七大已经落下帷幕。然而,回忆此次大会为上会记者所提供的许多“人性化服务”,仍然让人难以忘怀,激动不已。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两会”多年来为国外媒体所关注。2007年,根据新近实施的《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外国记者在“两会”新闻中心报名后便可直接上会采访,而不必像以前那样要办理烦琐的手续,此举大大便利了国外媒体的采访报道。据不完全统计,来自世界135家新闻机构的560名外国记者采访了今年的“两会”,共发表报道3331篇。  相似文献   

5.
每年的全国“两会”,是新闻界公认的一年一度的“新闻大战”,海内外上百家媒体到会采访,无论是对上会记者还是对新闻单位,都是一次组织策划报道、采写新闻精品的机遇与挑战。近年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充分发挥国家电台的传播优势,创新“两会”新闻报道,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十九大)将于2017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十九大不仅是全党和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吸引了海外媒体的高度关注。根据笔者对ProQuest数据库收录文献的统计,近一年间(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全球英文媒体直接或间接提及十九大的新闻报道超过1000篇。按照以往的经验,在历届党代会召开前的这段"预热期",外媒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对外大传播》2011,(7):13-13
5月31日上午,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组织中外媒体记者集体采访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并在现场举行新闻发布会。这次活动是中央外宣办在七一前为更好地满足中外媒体采访需求,举办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系列专题新闻发布和采访的首场活动。  相似文献   

8.
叶晓楠 《对外大传播》2009,(3):19-20,10
每年3月,全国“两会”都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一场新闻盛宴,十几天的会期,从中央到地方的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全是“两会”新闻,声势浩大。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云集京城,十八般武艺各显神通。仅2008年,报名采访“两会”的记者就达3000多名,包括400多名港澳台记者和800多名外国记者,众多媒体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大显身手。  相似文献   

9.
今年“两会”期间,我被社里派出采访全国政协大会。作为上会记者,为网络报道供稿20篇共19550字,为印刷版两会报道供稿5篇共19000字(会后又陆续发相关稿件近1万字),另提供图片22张。其中10篇稿件被中国网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转载。从1997年至今,我是第3次采访全国政协大会。每次上会都有这样的感觉:满眼都是采访对象,遍地都是令人兴奋的选题,但我们上会记者人数太少,精  相似文献   

10.
正上周闭幕的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这是中共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是中共最高领导机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此前,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曾在政府层面首次提及"容错纠错机制"。中共党内分析人士说,以研究部署全面从严治党为专题的此次中央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旨在  相似文献   

11.
《对外大传播》2007,(3):14-15
开放的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两会”本来是中国国内的会议.但已为世界所关注。越来越多的境外媒体竞相来华报道“两会”,其中很多外国记者在华时间不长.中文不算流利,却是新闻业界的“老手”,捕捉中国新闻的敏感度很高,提问犀利老到。随着传媒技术手段的日新月异,境外媒体向所在国总部发稿也更加便捷。面对重大新闻他们的发稿速度也毫不逊于中国媒体。那么,外国媒体记者在“两会”报道中有何难忘的经历?他们对今年“两会”的新闻发布会有何期待?他们惯用何种方式捕捉“两会”的新闻线索?这些都是我们极为关注的问题。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即将开幕之际,我们走访了两家外国媒体驻京记者。下面刊发的是他们眼中的中国“两会”。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之际,令中国人民兴奋令世人瞩目的又一重大事件“嫦娥奔月”,让万众再次仰望星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外界的高度瞩目,从大会注册中外记者人数首次超过与会代表这一事实就可略见一斑。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不仅要在第一时间准确发布大会各项议程的重要进展,还要在多场发布会上与海外媒体拼抢时效,更要从大局出发,结合海外关切,做好议题设置,无论从时效、还是影响力来看,这一次报道的中外媒体竞争都相当激烈。十八大为我们探索如何通过议题设置来传递中国声音创造了一次高强度的练兵机会,也为我们反思和提高对外传播技巧提供了新鲜的案例。  相似文献   

14.
《对外大传播》“西藏之窗”栏目自开办以来,《针对“西藏问题”上的偏见中国可以坚决地说“不”》、《百名中外摄影家看西藏:镜头中的西藏更精彩》、《真实一定能胜于谎言——专家学者谈真实性在对外宣传西藏中的作用》等文章被多家媒体转载,读者的关注度一直在走高。一年多的时间里,本刊一直就“西方媒体主要在哪些方面对西藏存在不实报道”、“在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西藏的过程中,对外媒体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等问题进行深入追踪,因此当本刊“两会”上会记者得知西藏代表团到达北京后, 便迫不及待地锁定西藏代表团,更是在第一时间联络西藏新闻联络官,提出跟会采访。  相似文献   

15.
<正>2017年10月17日到26日的十天内,十九大及十九届一中全会组织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一场专题新闻发布会、六场记者招待会,八场集体采访,十天十六场的密集发布,全方位地向外界传递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声音。这是一次高水平、高强度、高压力的新闻发布实战,达到了"有效沟通、设置议程、提升理念、拉近情感"的新闻发布功能,值得认真总结。相比于接受或组织记者采访、发布新闻稿或新媒体发布,新闻发布会是较高形式的权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十九大)于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随着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提升,未来的政策走向对国际社会必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因此,十九大不仅是全党和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吸引了海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外媒追踪并密集关注十九大议题与当前整个国际形势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  相似文献   

17.
正7月20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外文局和复旦大学联合主办,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复旦大学海外中共学研究中心、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联部世界政党研究所承办的"中共百年华诞世界百年变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经验与启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沪举办。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重要倡议,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8.
长安街的玉兰花绽放枝头,又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2008年3月3日至14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来自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的2000多位政协委员会聚北京,大会发言、小组讨论…一次次发言,一个个建议,凝聚着委员们的思考和心血,透射出他们认真履职的情怀。笔者就"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如何倾听世界的声音,了解世界的进步与对话"等问题,分别在委员驻地和人民大会堂采访了十几位委员。他们分别从事新闻出版、外交或外事工作,行走在国与国之间,有着丰富的涉外阅历和深厚的思想积淀。聆听着他们闪烁智慧光芒的见解和认知,笔者受到强烈的冲击和震撼。在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开局之年、北京奥运之年、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这些委员们畅谈新形势下的对外传播,联系自身对外政治、文化、经贸交流的实践,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对我们的对外传播工作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十多天夜以继日的奔波和采访中,笔者留下了诸多感慨。"两会"上有幸遇到这些领军人物和资深专家,面对这场思想的盛宴,面对平时在书本上难以读到的"稀有资源",怎能匆匆而过?尽管身心疲惫,但笔者尽可能接近每一位委员,在智慧和思想中穿行,使人感奋,催人前行…"结束了紧张的采访,带着一身的征尘,在片刻的停留中,把采访到的全国政协委员们关于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对外传播"的思想和观点以及他们在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汇集起来,以飨读者,希望能给在外宣工作领域的工作者带来启迪和感悟。  相似文献   

19.
于淼 《对外大传播》2007,(11):15-15
金秋的北京分外美丽,十一国庆的喜悦还挂在人们脸上,十七大开幕,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十七大新闻中心就设在天安门以西的梅地亚中心,这里也成为了中外报道十七大记者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20.
刘滢 《对外大传播》2013,(9):13-15,1
今年3月,新华社组织七个地区的驻外分社记者就中国国家形象和中国主流媒体报道在当地的影响力等问题采访了30个国家的62位媒体人士和中国问题专家。采访发现,外国意见领袖眼中的中国和中国媒体形象与我们期待并努力塑造的并不完全一致:发达国家眼中的中国形象为"引人注意"和"令人不安";发展中国家眼中的中国形象为"友好"的"强国"。在媒体影响力方面则表现为在亚、非、拉乃至东欧地区的影响力呈上升趋势;在西方国家的影响力依然十分微弱。作者认为,改进中国媒体的对外传播活动,一是要从媒体和受众两个层面提高落地率和有效到达率;二是要扬长补短,从海外受众需求出发改进传播内容;三是要按传媒市场规则运作,加大新闻产品的营销力度。四是要增加并重用国际新闻人才,打造真正的"世界媒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