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会风尚属于较低层次的社会心理现象,但是对大学生青年心理的形成、发展、成熟具有重要作用。而大学生青年的心理特点又使得他们以独特的方式反作用于一定的社会风尚。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没有理由抱怨和轻视任何一种社会风尚,青年大学生是开创新风尚,扫除旧习俗的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2.
彭茵 《文教资料》2010,(18):204-206
多元文化并行的元代社会,社会风尚也因受到冲击而发生变迁,尤以元末社会表现明显。中原及江南地区从饮食、服饰到婚姻、语言等风俗都发生了明显的变更。两宋时期,虽战乱频仍,但与异族征伐连绵不断的北方地区相比,江南地区受到的冲击相对弱一些,这导致在两宋故土社会风尚发生诸多变化的同时,江南的社会风尚的演变又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社会风尚是民间生活风俗习惯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性的总体趋向,蕴含着人们的物质追求和价值取向,显现出时代的精神风貌。社会风尚主要体现于民俗生活之中,一经形成,又反作用于民俗,制约、引导民俗心理的变化与发展,进而影响民众的行为模式。本文拟探讨明清时期社会风尚的剧烈变化对民俗心理的巨大影响,以及所引发的整个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追求等一系列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社会风尚,亦即社会风气,它是不断演变着的精神整体,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受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制约,与一定的时期的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及时代精神等有关。正德以后的明朝社会,正值中国文化的变革时期,当时在风尚上出现了迥异于明初的景象。笔者试就明代中后期出现的工商观念、生活方式和人生情趣等社会风尚方面的变化作些初步探索,以求正于方家。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了社会风尚的嬗变 明代中叶以后,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货物品种繁多,谷布丝棉,盐糖茶酒等日用消费品在商品中的比重上升,交换的领域从地方市场走向跨区域市…  相似文献   

5.
社会风尚主要指社会的思想意识和民情风习,是时代风貌的具体表现。社会风尚受经济基础的制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明清时代,随着苏州社会经济的繁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新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6.
明中叶以后,在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社会风尚发生重大变化,舍本逐末、浮靡奢侈、违礼逾制等现象司空见惯。在这种社会风尚的影响下,士商互渗这一社会新现象进一步加剧,士大夫好利、商贾慕名成为当时士商互动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7.
荷马史诗洋溢着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英雄主义精神,是古代部落英雄的壮丽颂歌.战争与航海的两大主题,反映了荷马时代的社会风尚及人文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作为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做出部署安排。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旨在服务国之大者,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下价值基础,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社会认同,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资源条件,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保障中坚力量。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要科学把握新时代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群体特征,科学把握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特征,并通过深化自尊自重、强化他尊他重的践行路径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9.
《纽约人》派社会风尚小说家约翰·契弗(1912—1982)面对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文坛咄咄逼人的后现代主潮流,默默地恪守着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他的作品主要描写美国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本文用社会学的眼光分析、总结了其作品中所展现的美国中产阶级的社会风尚与情操。  相似文献   

10.
南齐永明年间,社会阶层、社会风尚和政治状况发生了变化,它们从不同方面对文学活动起作用,促成了文学风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六朝建康城的发掘与复原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文献的六朝都城建康的复原研究,长期以来是聚讼之府,意见分歧颇大。本文首先对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找出其问题所在,继而利用最新考古资料,推定建康都城、宫城的中轴线及四至,提示了建康城复原研究的新思路。进而指出:建康城从北往南按苑囿、宫城、都城, 以及用“篱门”明确外郭城范围的平面形制,在中国中古的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这种独特的都城形制,融入了草原游牧文化的因素,这正是魏晋隋唐历史具有中世纪特征的一个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2.
东辽河流域的古代历史上的重镇——辽阳古城,就坐落在今天辽阳市的老城区内。辽阳,古称襄平,又称辽东城、辽州、辽城州、辽东国、东平郡、南京城、东丹图都、东京城、辽阳城等。关于“辽阳”这一地名究竟源于何时。学术界大致有两种观点:其一,源于“渤海回”;其二,始于辽代。但是,一般学者认为:公元938年,辽朝在东京道设置东京辽阳府。是“辽阳”正式被列为行政区名称的开始。古代的辽阳城曾经是东北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统治的中心。自战圉以来。它的中心地位就从来没有动摇过,直到后金政权将统治中心从辽阳迁出,并确定在今天的沈阳城后,辽阳城作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统治中心的地位才逐渐衰弱。其实,长期以来,辽阳城的存在几乎影响了整个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不仅如此,这座古城还曾深刻地影响着朝鲜半岛,乃至整个东北和东北亚地区。因此,弄清辽阳城古代历史与文化,对于深刘理解辽河流域的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唐代前期制定的关中本位政策是人们重京官轻外任的社会基础。安史之乱彻底打破了这种以内制外的政治格局,同时也改变了人们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随着大唐帝国的日益衰弱,京都长安也逐渐失去往日风采和吸引力。而唐后期外官待遇优厚,更加重了人们重外轻内的择官理念。  相似文献   

14.
从民国初年到抗战时期,广西省会城市的南迁和北归,不仅使桂林的政治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且对于桂林城市的图书出版事业产生了较大影响。省会北迁是抗战时期桂林图书出版事业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郑武公将郑国东迁虢、郐间的初都京城;周平王二十八年(公元前743年),郑庄公将郑都迁至郐地新城;周惠王六年(公元前761年),郑文公定都新郑,郑国共三次迁都。郑国最后一位国君郑康公,于二十一年(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周显王遵循“灭国不灭祀”的历史惯例,封其子宙公之子据公于嚣山之阳,称践土君,守祭武公寝陵。此处被称为“郑王之墟”。这里便成为中国最大、最早,流传时间最长的郑氏祖茔。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的南京考古发现,大量的出土文物和遗迹,诸如砖筑城垣、城砖存模印、瓦当、瓷器等等,证明了六朝都城建康城台遗址的方位。人们苦苦追求了一千多年。过去误以为鸡鸣寺后一段砖墙为台城遗留,后又误认今东南大学及成贤街一带为当时“宫禁”所在,考古工作者配合拆迁、基建工程,在成贤街一带寻找落空。2003年5月,终于在今南京图书馆新馆工地、今大行宫、总统府一带,先后发掘出土城墙拐角、城壕、道路、桥梁、房基、水沟、水井等大型遗存,震撼了学术界。  相似文献   

17.
"留守"考     
留守,实为历代帝王出巡、出征时以亲王或重臣镇守京师,得以便宜行事而设置的一种职位。后来也有在行部、陪都等设置留守的,目的类似于京师。在北宋王朝,大名之所以设置留守,且以王室心腹任此要职,并不是因为大名是北宋王朝的陪都,主要是因为它是防辽南侵的重镇。  相似文献   

18.
西汉初年国都的确立与建设 ,经历了定都洛阳 ,建都关中的过程 ,而定都关中又有临时定都栎阳和最后定都长安的过程。而长安则是先确立建都 ,后命名长安 ,长安又是秦都咸阳的发展。汉初都城的确立 ,又和汉初的政治形势及刘邦与主要的决策者张良等人的建议有关  相似文献   

19.
关于古都广州历史文化研究与旅游开发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都广州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应该在积极保护这些古都历史文化遗存的同时,合理而充分地进行开发,使之成为广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关于广州城市发展史和广州的古都文化,仍有许多问题并未研究清楚,留下不少空白点,有些重大的问题甚至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而有些论断则明显证据不足,难以服众,应该深化研究古都广州历史文化相关问题。在系统开发广州古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方面,目前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编辑出版《古都广州》大型丛书,扩大宣传力度;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形成拳头旅游产品;实施多元开发战略,完善旅游线路;美化城市环境,加强旅游景点配套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20.
唐代长安城街鼓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长安城的街鼓,具有报警和晨昏报时的双重功能。街鼓之声不仅是京城城门、皇城、宫城城门及宫门开启和关闭的标志性信号,也是百官上朝、办公的时钟,同时还是维护禁夜制度的法律依据,对长安坊市的有效管理起着积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安街鼓不仅调节着京城生活的正常节奏,而且也规范了长安居民的城内生活和城外活动,对于维系大唐的时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