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正>[写作目标]1.根据写作的文体和目的,注意读者的对象以及表达的场合,语言要得体规范。2.在写作中规范用语。3.了解感谢信、邀请书、倡议书以及演讲稿等实用文的特点,根据其特点选择得体的表达方式与内容。[技法点拨]根据感谢信、邀请书、倡议书以及演讲稿等实用文的特点,选择得体的表达方式与内容,要在充分了解它们格式的基础上,学会得体表达,注重语言的简洁凝练,表达的准确无误。  相似文献   

2.
得体是指根据语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即根据表达的目的、对象、场合、方式的差异来调整用语,使之与语境保持和谐一致.而语境又分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前者指的是上下文,后者则包括语言交际时的各种条件(如场合、对象、话题、表达方式、情景等).在考查时经常结合具体生动的语境来考查,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语言要得体     
(一)说要“能够根据表达的方式、场合、对象、目的差异、做到语言得体”不仅要求学生本身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更要求这种能力能随着时间、地点、氛围、谈话对象、说话目的的变化而迁移。要做到说话得体,首先要广泛阅读、仔细揣  相似文献   

4.
“语言得体”就是根据语境使用语言,即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要学会思考: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既要考虑说话者自己的地位、身分、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者的诸多情况,并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高考主要考查学生对社会交往和现实生产中的具体语言现象的分析能力,以及根  相似文献   

5.
“能够根据表达的方式、场合、对象目的的差异,做到语言得体”是国家教委考试管理中心颁布的(考试说明)中对辽言技能的一项基本要求。1994年考试管理中心在阐释修改后的《考试说明)中弘调指出:“语言教学应该特别重视语言书体问题。”同时强调“得体方面的测试h将逐渐扩大其范围。”因此,我们研究高考中有关“语言得体”问题很有必要。一、语体的分类和特点“得体”,得什么“体”?这里的体不是文体之体,而是指语体。文体是指文章学而言,例如我们的教科书是按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编排,而所谓语体,“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由于交际…  相似文献   

6.
根据高考大纲的要求,引导学生复习语言简明得体的有关知识,并懂得根据不同的语境条件恰当地表情达意.通过高考题或模拟习题例析,探讨高考的试题改革趋势、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学生根据场合、对象、目的等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使用语言,达到交际目的.培养学生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以简明得体的语言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相似文献   

7.
得体,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它要求我们运用语言要注意时间、场合、环境、对象等方面的得体,根据具体情况有时可委婉,有时可直白,有时可讽刺,有时可严肃,有时也可幽默.总之,要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要适合特定的语境.  相似文献   

8.
语言表达得体是指在运用语言时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场合、对象及交际双方的特定关系,有意识地对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做出不同的安排、选择,使语言发挥最佳效果。纵观近几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语言表达得体”这个考点频频出现,有时单独设题,  相似文献   

9.
<正>【写作指引】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写作训练内容是“表达要得体”,在日常交往中,我们须出言谨慎,表达得体,否则,就很有可能在无意中伤害别人,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造成社交交往的不愉快。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表达得体?【写作导航】方法一:基于文体,知晓目的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作目的,表达方式与内容都有相应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文体学是一门研究文体的学问,其目的在于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它们所表达的内容并在恰当的场合分别使用它们.英语文体学能帮助中国学生加深对各种英语文体的表达方式的认识,提高他们在不同场合运用得体英语的能力,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语言要得体     
作文的语言要得体,这是高考作文和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规定的共同要求,也是平时作文要注意的一个方面。什么叫“得体”?得体就是恰如其分。但这种恰如其分,不仅指局部的个别的词语运用如何,更重要的还是指整体语言的运用要适合客观情况。也就是说,用语要从说话、作文的目的、对象、场合几个方面考虑。说话、作文的目的不同,对象不同,语言  相似文献   

12.
“语言得体”的解析操作王福河“能够根据表达的方式、场合、对象、目的的差异,做到语言得体。”是国家教委考试管理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说明》(后简称“考试说明”)中对语言技能的一项基本要求。1994年考试管理中心在阐释修改后的“考...  相似文献   

13.
语言要得体     
一、说要 高考《语文科说明》中“能够做到语言规范、清晰、连贯”讲的是对语言自身的要求,而“能够根据表达的方式、场合,对象、目的差异,做到语言得体”则是讲语言运用要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二者比较起来,要达到后者不仅要具备前者,而且还要在它的基础上做到能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自主地适应这一变化。这样,后者对运用语言能力的要求明显地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高考命题来看,对这种能力的考查近几年来一直极为重视,这无疑是我们复习和训练时必须引起极大注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语言得体”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语言得体,指的是要根据语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即用语要与语言环境协调一致,做到分寸得当。下面试从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使用语言要切合文体的语体 “语体”指的是在不同的交际领域中,由于不同的交际目的和环境所形成的语言运用的特点。在语言运用中。语体很重要,因为不同的语体体现了不同语境中语言的实际交际功能。例如文学作品常使用一些文艺色彩较浓的词语,而且多用比喻、拟人、夸张、借代一类的修辞手法。这就是文学语体,这种语体能凭借其生  相似文献   

15.
二、应用文写作英语应用文范围很广,在初中阶段主要包括日记、书信、通知、便条、留言、贺卡等,前三种又是中考常考的文体。应用文的语言与其他文体一样,应当是规范语言,但由于受其内容的特点和表达方式的制约,又独具特色。解答这类型题时,首先要根据题目的提示和要求,进行书面表达;另一方面要注意应用文体(日记、书信、通知等)的不同,书写的格式也不一样,这也是考题测试学生的意图之一。因此,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的积累,仔细观察,多练、多用。再则是在书写时,要确保所表达的东西情景交融,富有文采,语言通顺流畅,语法准确。1.书信…  相似文献   

16.
<正>目前,由于种种原因,阅读教学比较轻视文体,不搞"真语文",导致"非语文"。我认为,轻视文体弊端多,阅读教学要重视文体。一、不同文体各有特点毫无疑问,不同文体对文章的表达方式、构成要素、语言风格等要求各不相同,这决定了不同文体的文章各有特点。就表达方式来说,记叙文虽然不完全排除会综合运用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但主要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而如果主要运用其他表达方式就会喧宾夺主,不成其为记叙文;同理,说明文主要  相似文献   

17.
语言“得体”也就是用语要适应语言环境。语言环境分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对象又包括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性格、爱好、职业等。语言“得体”主要是指符合外部语言环境的各种要求。它包括常见的问候、称谓、习惯用语、转述得体等。如何才能做到语言得体呢?  相似文献   

18.
语言随其功能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语言,即语言要适合社会场合———“语域”。译者在翻译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时要做到忠实原著,就必须既把握原著的语言,又把握其语域,这样才能译出得体的译作。  相似文献   

19.
语言要得体     
无论是说话还是写作,都要注意得体。在说话和写作中,语言通顺,意思连贯是最基本的要素,而语言得体,则是在通顺、连贯基础上更高一层的要求。所谓得体,就是说话有分寸,说得恰到好处,适合人物的身份以及说话的环境、文体风格等等。比如用词,哪种人用哪个词,什么场合,由什么人说出来,都有讲究。只有说得恰到好处,才算  相似文献   

20.
一、考试命题范围和复习重点 本课程考试以“大纲”为准则,以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课本《语文》(上册)为依据,除作文题有些特殊外,命题不出教材规定的范围。命题的基本范围和复习的重点内容是:语文基础知识短文(12篇),文体知识短文(9篇),文学史知识短文(3篇)的基本要点;选文《改造我们的学习》、《眼睛与仿生学》、《梅园新村之行》、《包身工》、《飞向太平洋》、《雨中登泰山》、《钢铁假山》、《风景谈》、《项链》、《诗经》二首、《邹忌讽齐王纳谏》、《劝学》、《鸿门宴》。阅读能力考查的文段集中在上述课文中。 二、考试和复习的具体要求 (一)语言基础知识 1.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讲读课文重点词语的音、义,辨析不规范的字词,并加以改正。 2.能够读懂重点课文结构复杂的长句,把握语意。 3.了解比喻、借代、比拟、夸张、设问、反问、引用、反复等修辞手法和句式的特点、作用,并能够根据要求采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和句式来表达规定的内容。 4.了解词语意义锤炼知识,能够根据表现方法、场合、对象、目的的差异,做到语言基本得体。 (二)文体知识 1.了解政论文、阐述性说明文、访问记、报告文学和通讯的文体特点和写作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