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老庄道家思想在魏晋时期对魏晋士人的思想、言行、风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魏晋士人将老庄的哲学融入自己的人生当中,对自由、生命、自然有了自己的解释。《世说新语》中的魏晋士人体现了当时士大夫在老庄思想影响下的整个精神风貌,展现了他们的人格理想和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2.
一、自然、率真的人格魅力 诗人自幼受儒家的传统教育,深谙儒家“学而优则仕”、“治国平天下”的用世思想,但老庄思想和魏晋玄学的宅心玄远、清淡无为、旷达超然对他的影响是很深的,然而陶公的人格理想决不同于魏晋其他士人,如:嵇康的“佯狂”,  相似文献   

3.
魏晋时期,“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成为人们研究和思考的主题。门阀士族地主阶级迫于实践和理论的需要,一方面,他们接过老庄自然无为的思想,用来打破两汉以来封建礼教的拘束,以为他们所代表的门阀士族阶级的放荡纵欲的生活寻找理论根据。另一方面,为了巩固封建...  相似文献   

4.
一、自然、率真的人格魅力诗人自幼受儒家的传统教育,深谙儒家学而优则仕、治国平天下的用世思想,但老庄思想和魏晋玄学的宅心玄远、清淡无为、旷达超然对他的影响是很深的,然而陶公的人格理想决不同于魏晋其他士人,如:嵇康的佯狂,阮籍的超世绝群,遗俗独往以及谢灵运的假情山水,等等。他极力追求一种自然的质性。一切不受绳墨,只依自然本性,保持真诚淳朴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5.
“举本统末”是正始玄学家王弼无本论哲学体系中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颇具美学色彩。“以无为本、崇本息末”与“以无为用、崇本举末”,共同指向一个止息喧嚣、因顺自然的“大道之境”。“通”是“大道之境”的基本特征,作为一个重要的价值范畴与意义范畴,有“物”“我”自通与“物”“我”交通两方面的内涵。体道而“通”、“通”物为美的思想,深刻影响了魏晋士人的人生实践和文艺活动。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士人与自然山水之美相得益彰。魏晋士人在现实生活中无以寄托自己的深情,遂将之转化为“物情”,“通物情”为他们的深情找到了一个寄托园地——自然山水。士人们畅游自然山水,就有精神回乡的感觉,也使他们展示出飘逸的人格美。  相似文献   

7.
先秦道家老庄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道家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庄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道家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自然和谐之美、“自然无为”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复归于补”的自然人性境界和谐之关、“万物齐一”的平等共生和谐之美。和谐是道家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8.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如何解决魏晋士人现实生存悲剧性的核心问题,也是魏晋玄学的核心问题。王弼在把老庄的“无”提升为更纯粹的本体论基础上,赋予“自然”以超越的境界旨趣,并论述自然与“无”“性”“理”的关系,扩大了道家的“自然”概念,赋予“自然”人的情感和社会文化的新内涵,使得现实的“名教”有了合理根据,为弥合悲剧意识的魏晋士人诗化人生境界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闫玮 《文教资料》2006,(23):80-81
在动荡纷乱的魏晋时期,士人们不断刷新并完善着理想人格的形态,他们从汉末“崇德尚礼”的道德型理想人格转而崇尚兼具“才性”的政治型理想人格。又在玄学人格思想的影响下,转变为对玄虚疏放、风神潇洒的理想人格的执著追求。然而,真正自觉追求并达到“自然无为”的理想人格精神的,是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士们。  相似文献   

10.
王士禛书学思想受老庄思想与魏晋玄学的影响,以“清”为尚,形成了他独具魅力的审美观。本文从淡、远两个方面采分析其虚静、空灵的主体人格,并对其书学思想的根源——对魏晋士人的向往与具有的类似魏晋士人性情的言谈举止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1.
魏晋士人之"啸",是魏晋风流的一种行为符号,也是一段难以逾越的生命高度。试图从魏晋士人习尚的文化角度、魏晋士人特有的对自然的热烈追求与向往及其"啸"对后人的影响方面来探究之,以窥视魏晋士人风情。  相似文献   

12.
魏晋士人之"啸",是魏晋风流的一种行为符号,也是一段难以逾越的生命高度。试图从魏晋士人习尚的文化角度、魏晋士人特有的对自然的热烈追求与向往及其"啸"对后人的影响方面来探究之,以窥视魏晋士人风情。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特殊的转型时期, “魏晋风度”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士人风貌,是在玄学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文人习尚与风气.魏晋士人有着深刻的思想矛盾和礼教冲突,一方面,魏晋士人有深厚的儒家文化背景;另一方面,他们又对礼教伦理的虚假性和强制性本质进行猛烈抨击.这种抨击不是简单的反抗,而是士人在焦虑、恐惧、悲哀和痛苦的精神世界中对人生道路的拷问.在礼教衰微和玄学大行其道的大环境下,这种内心的剧烈冲突在魏晋士人的娱乐活动中得到了更明显、更具体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先秦老庄思想占有重要的位置,老庄哲学以"道法自然"为其哲学的构架基础,在此构架之下,道家奠定了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和自然人生观。"道法自然"的宇宙观就是道家自然人生观的基础所在。道家"推天道以明人事",认为与自然相违背的就是人为,道家反对一切的人为,从而倡导一种自然无为的人生观,由此来揭示人的生命存在的自然性,揭示生命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同时,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无论是老子的谦下不争、朴实无华、无知无欲、返璞归真的人生观,还是庄子的无用之用、不为物役、逍遥自在的人生哲学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魏晋风度”是鲁迅在对魏晋时期的历史和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后.对当时士人阶层的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的准确概括。魏晋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多灾多难的时期,连年战乱,国家分裂,礼乐崩坏,造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在玄学的推动下,老庄之轻人事、重自然的价值观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嵌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进而铸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玄、远、法、虚的人格类型和生活情趣。魏晋士大夫们或徜徉山水.逍遥自娱;或抛弃礼法,放浪形骸.构成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奇异景观。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鲁迅是与魏晋风度关系最为密切、受其影响最深的一个,在他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艺术风格等方面都打上了魏晋风度的烙印。  相似文献   

16.
《世说新语》作为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之集大成者,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魏晋士人的思想风貌、生活实况和时代风气,在中国文学艺术和审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魏晋士人高蹈“礼岂为我辈设也”的自觉意识和自由精神,释放情感,张扬个性,激赏人格,移情山水,赋予山水自然以生命意味,寻求人的生命同大自然的和谐共振。尤其是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坚持“神韵”这一独特的审美文化理念,开拓了艺术欣赏和创作的新境界,对于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先秦两汉所建立和崇尚的一种群体人格观,而魏晋士人在生命意识的推涌下追求和建立理想人格———“自然”人格,这是魏晋人以“自然”为哲学底蕴的生命意识所决定的,将“自然”之道在人格生命深处内化为“真”。“自然”人格观的表现为率性而为的真情、深情乃至殉情。  相似文献   

18.
庄子“天籁”本是其“道”的呈现,而“道”是庄子宇宙论、本体论与人生观融合一体的归结,在庄书或庄子思想中乃是“自然”“无为”主观境界与客观自然之义,因而“天籁”也就取得主观境界与客观自然的主客合一之境。  相似文献   

19.
玄学作为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其关于“名教”与“自然”关系的探讨,深刻影响了魏晋士人的思想观念与人生选择。使魏晋士人的仕途隐逸观念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阮籍、嵇康作为魏晋名士,在魏晋文学史和思想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同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人生经历和人格形象颇为相似,又力主"越名教而任自然",对老庄思想表现出极浓厚的兴趣,作品中也多有涉及,但在对老庄思想的接受方面,他们在思想倾向、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看法上又有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