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秦汉商法规范了商业活动,就其实质而言,商法服从和服务于封建自然经济。商法贯彻了“重农抑商”政策,通过贬低商人地位,以期达到“驱民还田”的目的,通过征末业税,轻田租,以巩固地主制经济。商法保证商业朝地主制经济轨道发展,土地买卖的合法有利于地主制经济的发展,地主、农民合法商业活动促进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也正是地主制经济走向成熟的时期,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本文认为汉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巩固和完善地主制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主要表现在它促进了土地的商品化及调整了地主制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3.
董建石 《历史学习》2001,(10):11-12
现行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课本多次提到封建领主经济和封建地主经济,但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无论是人教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还是其他教辅材料都没有明确完整的阐释。所谓“封建领主经济”亦称“领主制经济”,它是在完全占有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直接生产(农奴)的基础上,以劳役地租来剥削直接生产无偿劳动的经济形式,是封建生产方式的一种类型。“封建地主经济”也称“地主制经济”,地主将拥有的土地分租给农民,以地租来剥削生产的经济形式。这是封建生产方式的另一种类型。两的区别主要是:  相似文献   

4.
中唐前后,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宋代是沿着中唐以后的路线发展的。关于这一变革的具体内容,目前一部分史学家认为是均田制的破坏和庄园制的发达,而另一部分史学家则认为是世族地主土地所有制的衰落和庶族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兴起。我同意后一种意见。我认为北宋以后,沿着中唐以后土地所有制发展的趋势,庶族地主土地所有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发展的标志是足以反映依附关系减轻的租佃关系已正式而普遍地立了。在宋代,不仅地主土地所有制有了变化,而且在它的影响下,国家土地所有制也起了相应的变化。这  相似文献   

5.
建立在地主土地所有制基础之上的工役制是农奴制残余的重要部分。工役制的采用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改革后它在俄国很多省份以多种形式广泛流行,工役制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停滞的技术为基础,以地主与农民之不可分离的联系为基础,因之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三、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特点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可以这样说,由早熟性所决定的专制王权便内在地规定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相似文献   

7.
元明清时期,毕节彝族社会处于封建领主制社会。其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主大土地占有制,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领主制经济制度,阻碍了彝族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领主制经济必然走向瓦解,被比之先进的地主制经济所取代。  相似文献   

8.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农民的利益的愿望出发,没有地主的土地,辅之以赎买政策,分配给农民,实现了土地农民所有制,受到农民的欢迎,使解放后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由此,中共由弱变强最终战胜了国民党。  相似文献   

9.
北宋王小波起义提出“均贫富”口号,要求改变土地、财富不均现象,反映了这个时期社会历史的基本特点。北宋的社会经济结构呈现出不同于前代的新变化,地主土地占有制和租佃关系已发展成为宋朝社会中主要的、普遍的经济形态。由于地主私有土地数量空前膨胀,自耕农大批破产沦为佃农,赋税繁重而又严重不均,造成社会贫富悬殊日益加大,这是农民起义反对地主阶级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0.
农业经济,是相对工业经济而言的经济形式。其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以手工业和商业为次。 农业以铁器牛耕、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耕作特色,而“男耕女织”又最为根本。大致以长城为界,北为牧业区,南为农业区,而以农业为主。在农业区,黄河流域开发较早而江南地区开发较迟。南宋时江南超越黄河流域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由氏族公有制到奴隶制国有制,再到封建土地私有制尤其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变化过程。国有制主要有商代井田制、曹魏屯田制、北魏均田制等。  相似文献   

11.
唐朝后期的田庄与欧洲中世纪的庄园⊙曹利⊙唐朝后期的田庄与欧洲中世纪的庄园非常相似但又有不同之处,本文试图作简要比较。第一:欧洲中世纪的庄园是国王把土地赏赐与分封给臣下形成的,是封建领主制;唐朝后期的田庄是由土地兼并而形成的,是封建地主制。第二:欧洲中...  相似文献   

12.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由土地革命时期的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转变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减租减息政策简约易行,效率优先,以调整经济关系为突破口,循序渐进、平和务实地变革旧的土地所有制。减租减息政策在抗日根据地得到了成功的实践,其理论和实践价值是深远的。这一土地政策的重大转变,对于促进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化改新(646年)以来.日本的土地所有制经历了国有制、领主制、地主制三个阶段。相对说来,领主制阶段历时较长,也最为复杂,德川幕府时期即处于这一阶段。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史学界对中国封建社会是否存在庄园经济的争论发表看法,从史实上论述了中国封建社会地主庄园经济的存在、演变及其特点,认为中国封建地主庄园是伴随着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而产生的,从两汉到唐宋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一封建生产方式,是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与私手工业所有制为基础,这是我们把握封建社会性质的关键。上承前制的唐代,个体手工业工匠的组织形式与依附农民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不仅表现于他们以“团火”为基本单位编籍于地方州县,更为重要的是,不论官私手工业,都严格地受到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制约。换言之,其发展变化无不与封建商品经济有关。在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的魏晋南北朝及唐初,工匠主要以力役的形式在官府从事生产,工匠的“独立”性不能不受到这种力役形式的限制。随着庶族地主所有制的确立,商品经济在封建经济领域内有了明显的抬头,工匠不须在官府服役,而是可以“纳资代役”了。通过  相似文献   

16.
西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几种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制”。在封建社会里,封建土地所有制就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西汉封建社会的土地所召制如何?有哪几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哪一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处主导地位?它们的发展情况怎样?这是关系到当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的一个重要历史课题。如能正确地阐明这一问题,西汉封建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能够得到正确的剖析和说明。本文就西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发展变化及其关系作如下探讨。一、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包括皇帝为首的皇室、封君贵族、官僚、豪强、中小地主、大工商业者所有的  相似文献   

17.
所谓科举制度,就是按不同科目选举人才的制度。它产生于隋开皇年间,从此取代了魏晋以来凭血缘门第选人的九品中正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举荐制度的一个变革。科举制的产生,是地主经济高度发展与中央集权加强的历史必然。随着大一统的隋、唐帝国的出现,科  相似文献   

18.
西晋是中国封建生产方式继续发展的时期。但是,这个时期的奴隶制度依然严重存在。奴隶制的存在是否给西晋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呢?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西晋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与奴隶制的严重存在 西晋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下述两种形式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一是以佃客劳动为基础和以地主大土地私有制为前提的社会生产方式。其生产关系的主要特征是:(一)、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即地主拥有的“田宅称是”,其田园“周遍天下”①;(二)、耕种地主土地的劳动者称为佃客,“客皆注家籍”②,对地主有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三)、佃客主要受地主的实物地租剥削,“其佃谷皆与大家量分”③。由于地主阶级是这种生产方式的代表,因此,可简称其为地主制封建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9.
造成中国古代和近代分裂割据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那么如何理解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呢?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新的剥削方式——封建生产方式:地主把自己的土地租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农民向地主交纳一定的农产品。封建生产关系是指土地归地主所有,农民要向地主交纳一定比例的农产品,而封建王朝的政府财政收入也是来自剥削农民,政府与地主便存在利益冲突。当一个新王朝建立后,统治者都要将以前因战乱等原因造成  相似文献   

20.
潮州市区西湖山《净慧禅寺功德田记》是能解释元代社会经济和潮州地方社会若干面貌的重要史料,现有的三份录文都有若干问题,有必要加以校订。石刻记载了元代后至元六年潮州一位城居地主向净慧禅寺捐施土地的情况,其中涉及土地方位和相关地名、土地计量的方法、所有权和差税过割、地租缴纳时运用的量制等诸多问题,对了解元代潮州的历史地理、赋役和社会经济等有很高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