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阳原方言口语中鲜活运用的"爽羹味"(爽音[sāη])、"不反百叶"、"黑眼"三词,在唐辽时期《一切经音义》中已有收录,其音义可追溯到中古乃至上古汉语时期。从现代汉语方言词上溯,将活的方言与死的书证纵向结合,沟通古今,可以描写出词语历时演变轨迹。阳原方言中"爽羹味"保留了汉代"羹败为爽"的古义,"不反百叶"是由牛羊等动物反刍情态所做的类比,"黑眼"则与《说文》所记"黡"相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个案出发,选取江苏溧水方言中存在的一组以声别义词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作具体考析:分析音义特征,探寻历史渊源,观察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布状况,分析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掉枪花"和"混腔水"是汉语中的惯用语,研究涉及到方言记音的惯用语时要从形音义的关联着手探讨其语源和语义。  相似文献   

4.
"掉枪花"和"混腔水"是汉语中的惯用语,研究涉及到方言记音的惯用语时要从形音义的关联着手探讨其语源和语义.  相似文献   

5.
闽南方言是汉语中保留古汉语成分比较多的一种重要方言。因此,对闽南方言词语的用字的考证,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它不仅有助于对闽南方言的源流作更深入的研究,而且对汉语史及汉语词汇学、训诂学的研究也有促进作用。 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汉语方言研究室主编的《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下简称《词典》)的问世,为闽南方言考本字工作翻开了新的一页。《词典》的编者根据古今语音的演变规律以及音准义对的原则,考求出了一大批音义相符的方言本字。  相似文献   

6.
根据古今音义对应规律,结合近代文献材料,考释了九条藁城方言中的古语词,分析它们在方言中的使用情况,探究其历史来源和发展演变线索。拟为河北方言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一些鲜活的语言材料,同时为晋语的研究提供有益的旁证,从而丰富汉语史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东晋郭璞《方言》注"江东、山越间呼姊声如巿"的记录,分析汉语、侗台语两方面的音韵演变,指出"巿"字实际上是古越语(早期侗台语)表"姊"义语素的标音字,此为魏晋南北朝汉语"南染吴越,北杂夷虏"(《颜氏家训·音辞》)在词汇层面上的表现之一。另外,文章比较了其他若干古江东方言词与侗台语之间的音义关系,旨在说明,要全面地诠释"南染吴越"的涵义,还需要结合非汉语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同族联绵词词形、语音及其语义演变轨迹的历史考察,说明派生构词的内在联系。从汉语史的角度对现代汉语中口语词"邋遢"、书面语"落魄"和来自方言并进入普通话的"垃圾"几个词语的意义用法及联系加以分析,并探讨了与其音同或声近义通的一系列联绵词"拉沓、拉答、辣阘、剌塌、拉杂、落拓、乐托、落托、落脱、落魄、落泊、落薄、落度、洛度、鹿独、落莫、落寞"等等之间的音义关系。考察认为,这些不同书写形式之间只有从语音上才能发现其内在联系,字异音近义通,意义上存在历史关联,音义互为表里。这是派生构词中不容忽视的一类。  相似文献   

9.
从考察客方言的代表点梅县方言中的古语词入手,指出了《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在音义方面的疏漏,以供编纂者和使用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玄应音义中引用方言俗语约有五百余条,多为汉唐时的方俗口语,在探讨古今汉语的演变和中近古汉语研究方面弥足珍贵。本文就其所释拔、进、諀訿、剿、趁、謥詷、项很、狡狯、曼、面、拟、惋这12个方俗口语词作了考释。  相似文献   

11.
具有丰富的“AX了”式状态形容词是桂阳六合土话鲜明特色之一,如“红绯了、酸共了、欒东了、倯隆了”。详尽搜集考察了六合土话“AX了”式状态形容词,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A”多为形容词性语素。“X”为后缀,大多数语源不清楚了,只起记音作用。“了”也是后缀,跟六合土话表动作完成或变化已经实现动态助词的读音相同。并通过调查和已有文献了解到“AX了”式状态形容词在湘南土话、西南官话、湘语中均有分布,但数量不一。结论:在同一方言中不同的“AX了”有些是词,有些是短语。  相似文献   

12.
慈溪话中的"勿"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慈溪话否定副词的用法。考察以慈溪话中否定词"勿"的语义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勿结构""勿字句"以及与"勿"有关的合音合义词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13.
所谓“白”类词语是指包括“白”在内的以“白”为语素或句法成分的一类词语。东北方言的“白”类词语既与普通话的同类词语相通。又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以语义为中心,从语音、语义、结构、功能等角度。可以较清晰地看到东北方言“白”类词语的系统面貌。  相似文献   

14.
"来~"是吴方言常见结构,北吴语桐庐方言中的"来汉""来里"可兼做动词、介词和助词。从方言内部看,两者在指示位置、表示时态意义和后接地点名词时呈对称分布;从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看,两者与动词的搭配情况与现代汉语的"在"和"着"有所不同。对该结构的特征归纳与语感调查,将在应用层面有助于《桐庐方言志》(1992)的讨论与修订。  相似文献   

15.
“怕”在北陀客家方言中除了作心理动词、语气副词外,还可以作语气助词,放在句子末尾可协助表达疑问、祈使等语气.在“怕”表达的多种语气中,它们都含有一种“不确定”的句法语义,这种语义是来自于其语法化源头语气副词“怕”的“推测”义.虚词多功能的认知和统一解释需要加强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的相互结合,“怕”的研究即是如此.  相似文献   

16.
"跳蚤"作为基本词存在于汉语方言中。对比汉语各方言点"跳蚤"一词的语音形式并分析其构词理据,可以发现北方汉语方言与南方汉语方言在表达"跳蚤"这一概念上存在差异。北方汉语方言多用"蚤"的合成词形式,少用"虱";南方汉语方言则少用"蚤",多用"虱"的合成词——狗虱。究其原因,可能与南、北地区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习惯有关。  相似文献   

17.
山西汾阳方言中的助词“咧”有三种用法,其中具有时体意义的是进行体兼现在时助词“咧,”和将来时助词“咧:”,而通过对这两个时体助词的分析认为“咧,”可能是近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哩”在方言中的保留,“咧:”可能来源于近代汉语表示“将要”义的“了”,但在语音上又受到了晋语诸方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安阳方言属于晋语区,是中原官话和晋语的过渡地带的语言。本文从对"子"尾的研究入手,描写安阳市区方言和林州方言中"子"尾的分布特征,并进行比较分析,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进行解释,获得了对安阳方言中的"子"尾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合肥方言代词共有三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组代词与普通话代词相近,但又有本方言特点。其中指示代词当中时间代词“章(子/个)”、“囊(子/个)”,疑问代词当中间原因、方式代词“桨”、“桨搞(的)”的意义和用法独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