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古代日本文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汉字、律令制度、佛教等是日本学习中国的主要内容。中日两国均属于汉字文化圈,两国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汉字同形词。同形词中的同形类义词、同形异义词对于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既有汉字的亲切感,又会因为母语的干扰,做出错误的判断。本文主要从语义偏差与汉字字义的多样性、汉字意义变迁的关联性出发探究汉日同形词,为汉日同形词的学习与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汉字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就使用汉字来记载日语。因此,在日语中有着大量的汉字词汇,并且这些汉字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的词汇字形相同。对于这些汉语和日语中所共有的汉字词汇,从字形和词义两方面统合来分析的话,可以把其分为同形同义词、同形异义词、同形义岐词以及日本人独创的汉字这样几类。本文试从汉日语言对比的角度,从词汇的意义方面,分析探讨日语汉字词汇中的同形异义词和同形义岐词。  相似文献   

3.
从日语的词汇来看,现代日语中仍然保留着许多汉字及汉语词汇,而且许多词汇除发音与现代汉语不同外,字形却相近或相同,我们就把汉日语言中这些词汇称为中日同形语.中日同形语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互动的产物.汉语和日语中的汉字词汇,虽然都使用了汉字,但是这些汉字用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中,必定也会产生一些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虽属于两个不同的语言谱系,但都受到汉文化圈的影响,词汇方面有很多共同之处,出现了大量同形词。这些同形词对中国人学习日语及日本人学习汉语,带来了莫大的方便的同时给学习者带来了各种"陷阱"。这些虽说是同形词,但之中还是存在微妙的差别。至今为止,前人对中日汉字词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现在依然有很多人致力于中日汉字词的研究,本文以《新大学日语阅读与写作》中的汉字词为中心,大致分为同形同义词、同形类义词、同形异义词,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其任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本文以对比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从词汇语义学对比的角度对汉日"先生"一词的词汇意义进行情感意义、比喻意义等方面的比较,以期能给日语学习者给予帮助。  相似文献   

6.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由我国传入日本后,成为了日本文字的造字基础.日语汉字的音读来源于我国古汉语音,而现代汉语的读音与古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日语汉字与现代汉语读音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研究汉日两种文字的发音,有助于日语音读汉字的识记和正确掌握汉语拼音,对学习汉日两种语言具有积极、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汉语和日语都使用汉字,这是反序词形成的一大前提。通过对汉日之间存在的反序词从词义及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为汉日同形词及日语汉字词的研究起到一定参考作用,并有利于促进中日两国语言的准确传达与交流;对两国语言教育来说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日语原本没有文字,公元3世纪开始引入、借用中国汉字,即便后来发明了"假名",汉字仍然与假名一起混合使用至今。日语汉字在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之后,现在保留了2136个常用汉字。从日语汉字与汉语汉字对比的角度看,可将日语常用汉字分为同形同义字、同形异义字、日语简化字、汉日简化字、未简化的繁体字以及和制汉字6大类。  相似文献   

9.
汉语和日语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日语中存在大量汉字词汇,汉语中也存在由日本传入的词汇。这两种语言在词汇上相互影响,并且产生了大量字形相同的词汇,即所谓的汉日同形词。汉日同形词中的字同义不同现象有待于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韩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对于词汇的掌握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对新HSK初级词汇中出现的汉语词汇和与之对应的韩语汉字词按照同形同义词、同形异义词、异形同义词这三类进行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韩国学生学习汉语词汇方法上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日语是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常设的第二外语之一。不少日语学习者和教授者夸大汉语汉字对日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认为有大量汉字的日语容易学习,从而忽视日语中汉字的学习,导致一些常见的错误。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强调中、日语中的汉字在音、形、义等方面的差异,以期引起二外日语教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日本文字的综合考察,指出日本文字是如何在中国汉字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起来的;当代日本汉字与当代中国汉字的异同点;以及日本文字的读音规则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日语好不好学,一直是日语学习者关心的问题。有人说:"日语学习是笑着进去,哭着出来。""英语是哭着进去笑着出来。"虽然不可一言以蔽之,却因日语中含有大量的日语当用汉字,对于中国的日语学习者而言,开始阶段极为容易,入门学习阶段首先占有一定优势的客观因素,被传"笑着进去"也不为过。但由于日语语法和语感的特殊性,随着日语学习的深入会逐渐增加难度。使得学习者慨叹:学日语真是"哭着出来"。因此,弄懂日语是否难学,也许对日语教学定会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汉语和日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但是两国都使用汉字,而且在各自的语言中产生了大量字形相同的词汇,即中日同形词。然中日同形词中有部分是意思相同的,也有许多似同又不尽相同的,更有些是意思完全不同的。因此,中日同形词是中日两种语言的一个客观存在,也是日语学习和日语教育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而同形词里最复杂、最难掌握的同形类义词则是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本文使用误用分析的方法探明汉语对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们中日同形类义词习得方面的异同,最后试着对中日同形异义词的教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某种程度上讲,日语已成为我国外语学习者的第二大语种。这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有益于学习的事情。但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外语与第二外语两种语言语系间的差异,以及学习者习得第一外语的时间相对较长,对此形成了一种较为固定的语言模式的认识,大部分学习者认为二外掌握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兼顾第一外语与二外日语教学的进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中日两国语言间存在着大量的同形汉字词。其中,一部分同形词词义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使用时容易混淆,是日语学习的难点之一。本文就汉语词义多于日语词义的中日同形近义词进行分析,供日语学习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日文汉字对中国人来讲,既有方便快捷的一面,也有扑朔迷离、误导思路的一面。我国人民创造的文字,陆续传入日本后,是怎样为异族消化、吸收、利用的?失真程度如何?发生了什么样的演化?如何发展至今?日文汉字与中文汉字到底是不是一会事儿?文章探讨了日文汉字的历史渊源、发音演化、我们学日文汉字时怎样理解日本人的思路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日语学习的不断深入,日语学习者会发现日语中的省略现象越来越多,尤其是主语的省略,比汉语中的省略现象多得多.由于母语汉语的影响,日语学习者在日语表达中存在很多不够地道的地方,这一直困扰着很多日语学习者.就汉语和日语中各自存在的省略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对比其不同之处及其体现出的文化特点,以便帮助日语学习者正确把握日语中的主语省略,更加地道地运用日语进行沟通和交流.  相似文献   

19.
因受印欧语系的影响,被动句在日语中的使用比汉语更广泛、更繁琐,因此,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在学习和运用日语被动句时经常出现译文因母语干扰显得生硬。当教材对日语被动句的翻译、解说不够清楚,例句不十分恰当时,更容易给日语学习者造成理解和运用上的困难。通过研究日语教材中关于日语被动句的翻译、解说以及列举的例句,发现其问题所在,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reports on the motivations of Chinese learners to learn Japanese in light of increasing diplomatic tension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 In the study, 35 Chinese learners of Japanese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time they began learning, to examine their motivations to learn Japanese as mediated by shifting sociopolitical conditions. Most began learning the language without enthusiasm, but became motivated and sustained their motivation to learn or use Japanese as they gained new Shiye (视野) (vision), Chuang (窗) (perspective), renshi (认识) (understanding), and other desirable attributes for their self-development. This improve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both the target language speakers’ communities and their own.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eachers and learners of Japanese could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two communities (i.e., Chinese and Japanese) through language learning to sustain peaceful exchanges between th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