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美国,许多报纸在行业发展困境中采取了"收割战略"(Harvest Strategy),即以压缩版面、减少出版频次与发行区域、大规模裁员等手段降低成本来维持一定利润空间,但是这些收割手段也使得美国报业新闻资源受侵蚀,报道能力收缩。收割战略对于报业乃至新闻业发展而言,究竟是救亡图存,还是自我毁灭?现实情况往往并非这种简单的二分法所能概括。对美国报业收割现象的探讨,对于同样开始经历发展低谷的我国报业如何发展以及转型升级将会有一定借鉴性。文章在分析报业收割战略具体实施手段的基础上,从经营管理与社会功能两个视角来探讨美国报业收割现象及其对于新闻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6,(8)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传统报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机遇和挑战,报业的转型需要在充分理解"互联网+"的基础上,遵循互联网的逻辑,在生产理念上,从"受众中心"转向"用户中心";在经营理念上,从"规模经济"转向"范围经济";在管理理念上,从"垂直管理"转向"扁平化管理"。本文以《华西都市报》为例,通过对其在生产、经营、管理三方面的转型实践的分析来探析报业转型的困境与出路。  相似文献   

3.
冉玲琳 《今传媒》2020,(2):13-15
"纸媒已死",新闻业进入"智媒时代"。从机器人写作到个性化的新闻推送,"新闻编辑室"的位置已经所剩无几,人工智能开始在新闻业内产生"无用阶级"并重塑其人员结构。新技术带来了新危机,机进人退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新闻业是应该"功利主义"的拥抱新技术还是与之继续"竞争",哪一个会让新闻业变得更好?本文旨从庄子"无用之用"的伦理哲学角度探讨人工智能与新闻业的未来,思考新闻业在人工智能"暗涌"中的坚守和改变。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进入到了大众的生活当中,其在新闻业的应用与影响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技术的发展为新闻业带来了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本文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未来发展路径的影响:一是机器人新闻写作带来的新闻编辑理念的转变;二是以人工智能产品——"度秘"为例来探讨智能个人助手带来的新闻传播思维的变革;三是从人工智能与VR、AR技术的融合来探讨新闻业未来技术融合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5.
米华 《编辑之友》2018,(7):104-107
人工智能是人类历史上跨时代的认知革命.文章从人工智能的内涵界定入手,结合美联社的智能化新闻实践,梳理人工智能驱动下美联社新闻生产的现状,分析人工智能为新闻业带来的从内容采集、生产、分发到内容反馈的智能化巨变,认为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模式带来了冲击,世界新闻生态大格局正因人工智能而改变.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晚清中国新闻报业与新文学的共同兴起,民国初年新闻业对文学走向的影响以及《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互为依托,阐述了现代新闻报业对文学传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现代文学兴起之初,这种新的传播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关平 《出版广角》2018,(14):62-6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新闻的报道模式也面临变革,而新闻和游戏的结合,无疑是新闻报道变革的一条新思路.将新闻报道与科技相结合,以此来提高用户体验,成为传统新闻业转型的新兴之路.文章梳理了新闻游戏的定义和国内外发展历程,回顾了一系列经典的新闻游戏,并介绍了新闻游戏给传统新闻报道带来的新变化,最后对新闻游戏的商业模式与现实困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报业集团的出现是中国报业甚至是中国新闻业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出现当然并非偶然,是中国社会变革在新闻领域的表现,也是新闻行业对历史的一种回应。报业集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纸作为一种产业的经营运作方式。在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报业集团产生并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如果从中国报业的市场化历程分析,更能清晰地认识报业集团对于中国新闻业发展与变革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普利策是美国19世纪报业的先驱者和新闻教育的奠基者,对美国新闻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精于管理、勇于创新,主办的<纽约世界报>标志着美国廉价报纸取代政党报纸的新式新闻事业的开端.他凭借着独特的报业经营管理理念进行报业实践.开创了崭新的"办报作为一种重要事业的时代".他热心公共事务,关心新闻教育,出资200万美元创建了享誉全球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开美国新闻教育之先河.普利策的成功之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一直以来,西方媒体操作中有关新闻自由、隐私权、知情权以及新闻伦理的问题引发多方争论。本文对此进行分析,探讨西方新闻自由观念的不足与当下追逐市场利益最大化给新闻业带来的困境,并试为国内媒体从权责平衡角度报道新闻事件提供借鉴,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统一,推进新闻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吴纯钢 《今传媒》2011,(10):72-74
当今世界,国家间利益通过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并伴随西方强权价值观的传播不断从一种动态平衡到另一种动态平衡。中国在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进程中,新闻传媒也在不断扩展舆论传播功能、形成牢固之势。然而,在对外传播中,中国特定的新闻管理方式正遭遇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方两种价值观博弈所带来的挑战——表现为"媒体话语权"的掌控力与主动性。基于解构分析并将业界现状作为起点,通过从"内部垂直管理"到"外部相机管理"的机制环境转变、从政治范畴把关把度到经济范畴专业管理的观念模式转变、从"意识形态"壁垒到知识真理传播的认知逻辑转变等一整套结构性的新闻理念转型,必定能够摆脱"西强我弱"舆论格局困境,走上科学传播、传媒强国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西方媒体操作中有关新闻自由、隐私权、知情权以及新闻伦理的问题引发多方争论。本文对此进行分析,探讨西方新闻自由观念的不足与当下追逐市场利益最大化给新闻业带来的困境,并试为国内媒体从权责平衡角度报道新闻事件提供借鉴,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统一,推进新闻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08年之后,对新闻业务的探讨如果不置于互联网语境之下是难以想象的。今年最热的业务语汇莫过于“大数据”,这一词汇从电子商务领域迅速蔓延到新闻业,从业者热衷于讨论“大数据”将给新闻业带来什么新的变化;全媒体时代的来临使得新闻业面临颠覆与重构,因此,媒介融合也是新闻业务探讨的焦点;另一部分有关业务的研究集中于信息赋权,关注自媒体和公民新闻给新闻业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媒介的形态决定并不断重塑新闻呈现的样态。媒介融合、网络,以及多媒体终端在人们生活中的协同使用,促成了"参与式新闻"需求下的新闻呈现样态变化。本文从"参与式新闻"的核心理念及其所带来新闻样态的变化入手,结合发达国家新闻业的相应变革,分析了新闻的未来走势;进而对"参与式新闻"环境下的新型人才资质需求,以及培养模式变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21,(4):83-95
美国是一个由清教徒创建并以清教意识形态为基础的基督教国家,清教在美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基调和底色的作用。目前,学术界尚未对美国新闻业的宗教渊源展开系统性研究。本文采用历史发生学方法,分析清教传统与美国早期新闻业的互动,在清教的视野下关照美国新闻业的起源,目标是呈现出美国早期新闻业的宗教底色,进而揭示出早期新闻业清教传统的变迁和上帝角色转型的深层原因。经梳理发现,现代新闻并不是个彻底理性化的、世俗化的产品,而是有着鲜明的清教渊源,从17世纪-18世纪中后期,美国新闻业中的宗教观经历了从"唯上帝论"到"理性宗教论"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2014年的中国新闻业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不乏亮点,但是困惑与惶恐却在难以遏止地蔓延。在新闻业不可避免地进入急剧变革的时代,坚持对虚假新闻的批判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我们认为,决定新闻业命运的除了行业热议的渠道、用户、数据、模式等之外,新闻本身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为不管新闻业的形态、媒体的样式如何变化,这些攸关新闻业文化权威的质量、标准、价值,仍是新闻业在日益变幻的媒介环境下安身立命之所在。从这个意义来看,本刊持续多  相似文献   

17.
贾金玺 《中国出版》2012,(18):23-27
随着报业收入的连年下滑、各种新媒体的发展,数字化成为报业转型振兴的必由之路。社交媒体的崛起为美国报业的数字化提供了新闻社交化的发展路径。与社交媒体结合或者引入社交化元素成为越来越多的美国报纸所采取的策略。社交媒体的介入,有利于报业重构新闻采集生产流程、有利于培养潜在读者群、有利于拓展新闻营销方式、有利于报业的创新与嬗变,但与此同时,它也会给既有的新闻业结构、新闻伦理、广告营收和投资走向带来相当程度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田浩  常江 《中国编辑》2023,(Z1):105-112
数字化进程重塑了当下的新闻生态,给新闻业带来了琐碎化的危险和丧失公共信任的危机,近年来方兴未艾的剧场新闻就是新闻业将戏剧和表演元素融入真实新闻事件的讲述过程以回应这一危机的创新实践。剧场新闻的核心理念在于以戏剧的美学属性抵消数字新闻生态的浅表倾向,并以实体或虚拟剧场为媒介探索新闻业与受众(用户)建立积极情感连接的可能路径。从叙事形式、用户关系和价值意涵三个维度出发,可知成功的剧场新闻实践能够重新拉近新闻业与用户之间疏离的关系,培育积极的新闻社区感,重建新闻业的社会信任。剧场新闻实践为业界和学界重新思考包括真实性在内的诸多基本新闻观念提供了依据,但数字技术无所不在的影响和新闻业的平台化趋势也为这种创新样态的未来带来了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2022年中国新闻业的重大事件为观察对象,重点回顾党的二十大系列报道、北京冬奥会报道与抗击新冠疫情报道等重大题材的新闻实践,从新闻生产、技术采纳与新闻业态三个维度出发阐述本年度新闻业发展变化的主要特征,并归纳当前数字新闻业在平台社会语境下的运作规律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专业媒体与互联网平台从生产到传播各环节的“常态接合”是中国新闻业发展的典型特征,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新闻生产的平台化、触达技术的智能化、治理理念的生态化。数字新闻业的“生产-触达-治理”模式,是专业媒体与互联网平台“常态接合”的主要呈现方式,因此新闻传媒业应当顺势而为,积极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全面提升数字沟通的能力与效果。  相似文献   

20.
李岩  李赛可 《新闻界》2014,(1):11-16
在福柯的话语理论视野中,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历史、建构性的权力—知识话语。在国内学者对新闻专业主义探讨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质疑"专业化"与"专业主义"对于新闻业而言的合理性,即新闻专业主义话语内核——客观性难以实现;新闻的大众化特性消解了专业化的可能性;新闻专业主义只是新闻实践的一种模式。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在悖论以及新环境下其理论与实践所显露出的局限,质疑了试图维护新闻生产之专业垄断的专业主义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