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老庄哲学具有丰富的生态伦理底蕴,其“自然”、“无为”、“知和”、“知常”、“知止”、“知足”的思想,与现代生态伦理学有许多契合之处。老庄生态伦理思想为当代人类战胜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提供了独特的思想视角,对西方环境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不少西方学者建构生态哲学和环境伦理学的重要思想资源。当然,老庄生态伦理观也有其自身的历史局限,应该在今天的科学背景下加以完善,以对人类拯救环境危机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其不仅弥漫于日常语言中,还广泛地存在于宗教、哲学、科学和艺术等人类文化中.作为人类认知和文化建构的重要方式,隐喻与教学的关联是必然的.教学隐喻是教学思想和实践中通过其他事物认识、理解和表达教学相关问题的语言和认知现象.教学隐喻是情知的统一体,通过其达成的认知往往渗透着情感.教学隐喻的功能具有二重性,其在凸显事物的某些特征的同时,也在遮蔽其另一些特征.教学隐喻还具有不确定性,这也使其呈现了开放和多样的特征.从宏观上看,教学隐喻的生存环境分为两大方面:一是教学思想,二是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和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思想、考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紧密结合无产阶级革命实际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具有批判继承性、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基础性、服务性、全面性、目的性、结合性等特点.深入研究其思想,对于推动我国教...  相似文献   

4.
生态美学虽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是在国内的发展前景却很广阔,由于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朴素美学观,使其不同于西方美学思想中的“改造观”,从而使整个人类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最终,促使人类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危机得以解除.  相似文献   

5.
"及时行乐"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发展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更有学者认为该主题广泛流传于所有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反映了人类世界的一个重要的哲学焦点问题."及时行乐"在其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与欧洲以及世界各个时期的思想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分析"及时行乐"这一主题以及其变体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即诗歌,小说,甚至电影.可以说,"及时行乐"这一主题的内涵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极的处世态度,而是积极的哲理人生的具体反映.它甚至已经超出了文学的范围,在人类思想史上的人学与神学、现世主义与来世主叉以及封建意识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冲突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并详细地阐述了其内涵。这一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思想为哲学基础,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和合"思想、天下情怀为文化渊源,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促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劲动力,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是当今世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也是全人类关注的重要问题。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这一切环境问题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是人类只关注自身利益所至。然而,人的行为均受其思想的支配,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思想,必然有利于环境保护;摧残生命、破坏环境的思想,只会带来环境问题。藏传佛教的思想体系中,不乏积极的生态思想,这些思想可以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无疑都有利于生态保护。梳理和提炼这些思想资源,不仅有利于我们弘扬民族文化,而且也为我们解决环境问题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本文基于这样的思考,就藏传佛教的生态思想及其社会影响,做一简要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地理思想教育的特点与以往相比,新时期的地理思想教育具有三个突出特点:1.时代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环境与发展成为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主题,人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关注自己身边的环境。如何协调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舞蹈图腾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界力量的认识,还反映了人类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和思想意识。而将其应用于公共艺术中,不仅为人们营造了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外在环境,也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和世界观、价值观产生了不容小视的影响,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塑造人文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后人类"已经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可以用来指称各种不同思想运动或学派的概念,包括哲学的、文化的或批判的后人类主义,超人类主义(就其中外熵论的、自由的或民主的超人类主义而言),女性主义研究中的新物质主义进路,以及具有完全不同视野的反人本主义、元人类主义、元人性论和后人性论等。无论对于专家还是非专家而言,后人类这个概念普泛和无所不包的使用,已经引起了方法论和理论上的混乱。探讨上述各种不同运动之间的区别,聚焦后人类主义和超人类主义所共有的指称域,并阐述这两种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思想可以表明,后人类主义为反思可能的未来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的立场。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是值得认真玩味的:一方面,人类的科技与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物质财富大量涌现;另一方面,人类也开始饱尝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生态环境危机四伏。由此,形成人类有史以来波澜壮阔的旨在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环境的绿色思潮。其中,绿色经典文献以其宏阔的前瞻视野、宽泛的生态关怀、精辟的逻辑透视和深层的哲学把握,成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对其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层考察,无疑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的演变与人类的传播方式和手段息息相关。人类最初的传播方式是口头交谈,然后人类发明了书写,弥补了言谈的不足。传播方式的变化促成了思想的产生,知识的积累,对社会各方面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在今天,书写能力和教育水平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环境意识是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是人类思想深层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要增强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必须提高大学生的环境科学意识、环境哲学意识、环境法律意识、环境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14.
1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 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人类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认为自然环境能向人类提供取之不竭的资源,而人类可以任意支配环境而不会破坏它的功能。作为环境的主宰,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世代无所谓责任。然而,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人类对自然干预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地增加,环境危害日趋严重。人类开始意识到: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并非无限供给的,如何支配、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观照萧红个人的生命历程为出发点,分析了其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的思想意义,认为在小说那“几乎无事的悲剧”的后面,揭示的是人们对环境的依存与人类亲情的异化;女性世界灵与肉的悲苦;对民族性格中“小”的揭示,对生与死的隐喻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人的文学"无论作为一个命题还是作为一种观念因为包含着一种新的人文精神,具有全新的意义和价值,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灵肉一元论"的思想背后隐含着科学、和谐与人类大同的人文理想。但透析其思想实质,"人"的发现是其思想结构中具有进步性的因素,而"灵"所象征的"人类性"则具有主观和幻想的色彩,是个人主义的理想外衣。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高考中,涉及环境知识的内容较多,其环境知识可以分为人类面临的环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两大考点。一、考点之一——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主要内容是: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防治、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能力要求是: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分布;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及产生的主要原因;理解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及发展问题的关系。(一)历届高考中人类面临的环境环境问题考点分布、题型及赋分  相似文献   

18.
《新作文》2007,(10)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极其丰富,涉及地理科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众多学科,对地理教育教学的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不但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还要有科学的持续发展观;懂得人类发展是资源、环境、人口、社会、经济的协调发  相似文献   

19.
现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环境问题,希望寻求环境问题的根源.于是,似乎代表着人类中心主义的“人是目的”思想成为了“众矢之的”.为改变这种狭隘的认知,从环境伦理学视角解读康德“人是目的”的环境伦理意蕴.事实表明,“人是目的”思想不仅不会产生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灾难,反而利于人类和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康德“人是目的”思想并非倡导人与环境的对立,而旨在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解.  相似文献   

20.
环境危机催生的环境史学,50余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在中国也已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学科体系并未成熟,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理探讨。中国环境史研究应以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作为基本指引,从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出发,以人的自然生物属性和生命需求作为思想起点,开展以生命为中心的历史思考;应借鉴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和国外先进方法,运用多维立体“生命网络”思维梳理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相互作用界面的庞杂关系,建立合理叙事论说框架;应以探寻中华民族“生生之道”作为思想旨归,加强环境思想史和生态文化史研究,从本土文化中提取概念话语,凝练思想理论,提升研究境界,彰显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