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国家在场与当代中国竹笛艺术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竹笛艺术发展史的研究中,"国家在场"是研究者必须要引起重视的核心内容,在长达6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国家在场"一直是影响当代竹笛艺术发展、创新最为重要的力量。"国家在场"不但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与推动力,使中国竹笛这一隐没在旧时民间的"叫花子"乐器成为中外国际音乐舞台中影响力最大的民族乐器之一。同时还使演奏这些乐器的主人从民间乐手转变成国内外音乐界知名的演奏家、教授,这一系列的转变使当代中国竹笛艺术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因此深入分析国家在场对当代竹笛艺术发展所起的影响与作用,为其他民族器乐发展史的研究提供可资参考的案例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来,中国竹笛教学经历了由民间形态向学院形态的巨大转型,在老中青三代竹笛教育家的努力下,新时期竹笛艺术人才辈出,竹笛教学进入到一个全面发展、新的历史时期,回顾专业竹笛教学体系建设的六十余年时光,评估、总结竹笛艺术各级教育模式中的经验与教训,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与新教学体系建构的设想,对于促进当代中国竹笛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健康发展,推动中国竹笛艺术教学建立规范、科学、高效的教学体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唐俊乔: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笛子演奏家,中国民族音乐的领军人物之一。曾担任上海民族乐团独奏演员、笛子首席。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音协竹笛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竹笛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竹笛学会副会长。她的笛声意境清幽、灵秀隽永,她对专业用心研修、诲人不倦,她是当代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笛子演奏家,她也是上海音乐学院最美的女教授之一,她是唐俊乔。  相似文献   

4.
竹笛重奏作为竹笛表演艺术形式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功能和意义,在一般的竹笛教学系统中,往往重视独奏而忽视重奏练习。竹笛作为一件极富个性的民族吹管乐器,在重奏整合方面有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在重奏教学中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5.
胡亮  王东 《黄山学院学报》2007,9(1):173-175
无论是在昆曲还是民族器乐曲的演奏当中,竹笛都是不可缺少的乐器。昆曲竹笛作为一门高深的伴奏表演艺术,它的演奏风格、演奏技法、韵味与民乐竹笛相比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异。两者演奏特点的异与同可从气息、运指、音色、演奏方法、表现内涵等几个角度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正竹笛专业教学的历史距今已有六十多载,从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开始,竹笛教材就陆续进入人们视野,从《笛子吹奏法》《笛子教材》到《五声音阶训练竹笛教程(一)》《八孔笛——新改良竹笛应用教程》等,这些竹笛教材编写的风貌历经巨大的变化,体现出了不同时期竹笛教学与竹笛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在本文中,笔者将建国以来的中国竹笛教材划分为不同的历史时期,总结回顾历史教材的编写内容与价值,分析当代教材的  相似文献   

7.
竹笛作为中国传统民乐中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竹笛艺术在中国民间音乐的浸润下,不断获得新的演奏活力与创作潜力,为我国音乐艺术文化提供了大量优秀内容。本文就将从地域流派对竹笛艺术的影响,与南北两派音乐风格对竹笛艺术发展的影响这几个角度,分析中民间音乐与竹笛艺术的关系。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与探讨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竹笛这一优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8.
竹笛作为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物质载体,其改良是我国民族乐器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竹笛在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改良不但体现了该时期文化科技、音乐审美的发展水平,同时还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未来的发展方向。建国以来,受历史文化背景、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竹笛改良的学术争议热点颇多,文章撷取了其中争议最大、业界讨论最多的三个方案,对其产生的原因、历史影响、得与失作学理层面上的反思,为中国竹笛未来的改良之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信是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的准确概括、不竭动力和最终目标。文化自信来源于对传统文化期、现代文化的继承,在当代语文教育期,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中不断得到完善与发展。树立文化自信,增强中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让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是语文教育发展的使命。  相似文献   

10.
"中国竹笛不但是最古老的乐器,也是所有管乐器的鼻祖。"赵松庭先生的话道出了中国竹笛的历史以及它的文化价值。本文对中国竹笛艺术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做了概述,并对其主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尤其是20世纪以来,在艺术表演形式、形制、结构、流派、演奏风格、作品创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竹笛不但是最古老的乐器,也是所有管乐器的鼻祖。"赵松庭先生的话道出了中国竹笛的历史以及它的文化价值。本文对中国竹笛艺术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做了概述,并对其主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尤其是20世纪以来,在艺术表演形式、形制、结构、流派、演奏风格、作品创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冯子存是开一代笛风的宗师,冯派的风格是以山西二人台竹笛为根基的.关于冯派与山西二人台竹笛研究这一论题,文章首先概述了冯派、山西二人台、山西二人台竹笛的发展沿革.其次,从三个层次阐明了冯派与山西二人台竹笛的关系、风格、技巧.最后,本文通过对冯派继承者的分析,研究了冯派在山西二人台竹笛中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笛历史源远流长,从河南舞阳贾湖骨笛到如今传统的六孔笛,竹笛艺术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取得了许多丰硕的成果。如今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面对多元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易加义一生致力于竹笛作品创作、发展和教育传播,为竹笛艺术扎根中国本土文化的基础上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是著名的竹笛演奏家,还是一位笛乐作曲家、教育家,对竹笛的传承与发展、创新、教育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其创作的《西域行》更是第一首十孔竹笛二重奏作品,为十孔笛的创新、发展以及普及推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纲纪先生的美学体系坚持实践观点,打通中西马,在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史中独树一帜,承前启后,推进了中国当代美学的跨越式发展。石长平博士的《实践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是一部系统、深刻地研究刘纲纪美学思想的专著,该书对于刘纲纪高瞻远瞩、深思熟虑的中国当代美学发展观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把其美学理论研究与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方向和态势结合起来。这部书对刘纲纪美学思想的研究是当前国内外最全面、最系统、最完整的研究成果,也是研究实践美学的创新成果。它给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提供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对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11年4月22—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安徽大学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主办,安徽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创新团队、安徽大学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省级重点学科承办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前  相似文献   

16.
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今天中国学者的观点确实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马克思和其他经典作家,还是仅仅把经典作家原来的观点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表现在哪里?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与当代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对话?舒远招教授的新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一书,回答了人们所关注的这些重要问题。它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发展史的一项重要成果。全书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创新性等显著特色。一、系统性。应该说,近20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的研究出现了繁荣…  相似文献   

17.
李新宇,1955年生,山东青州人,1982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1993年晋升为教授。曾任教于曲阜师范大学和吉林大学,现为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同时涉及20世纪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研究。主要著作有《爱神的重塑》(1991)、《新时期小说的文化选择》(1991)、《中国当代诗歌潮流》(1993)、《中国当代诗歌艺术演变史》(2000)、《鲁迅的选择》(2003)、《呐喊点评》(2003)、《走过荒原》(2003)、《愧对鲁迅》(2004)等。主编《新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中国当代小说发展史》《新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等,发表学术文章一百多篇。  相似文献   

18.
浅谈竹笛演奏中音色的把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竹笛历史悠久,音色明亮清脆,委婉动听.文章从竹笛演奏时的呼吸方法、口型的控制、舌头的技巧与运用等方面进行阐述,重点研究并探讨竹笛演奏中音色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
民族歌曲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符号,更是华夏文明永垂不朽的艺术瑰宝。文章以中国音乐发展史为线索,通过古代、近代以及当代三大时期的音乐发展分析,进一步认知民族歌曲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0.
竹笛,早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中国民族乐器,竹笛演奏专业也是众艺术高校的热门专业,竹笛演奏从业者人数逐年攀升。但和其他中国民族管乐一样,竹笛的五线谱记谱仍未被接受,更难谈推广。在高校竹笛演奏教学中,更多的还是采用数字简谱来为竹笛记谱,这不仅背离了高校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也使演奏者在参加乐团排练时略显尴尬。就竹笛的五线谱记谱方式,在业内产生了很大分歧,那么,究竟五线谱是否适用于竹笛,究竟哪种五线谱记谱法才适用于竹笛,哪种记谱法才会被竹笛演奏者更容易接受,五线谱记谱是否需要改变竹笛传统指法与演奏习惯,是否需要特别的指法练习体系作为支撑,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