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效语文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从"教课文"转化为"教语文"。生本课堂教学应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立足新课标,围绕语文教学根本任务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立足学情,根据学生实际学情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立足课堂教学目标,依照目标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2.
“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只有精心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定准教学目标,简化课堂环节,才能让学生有切实的收获。  相似文献   

3.
<正>王荣生老师曾经说过:"‘教学内容’,是所有学科的立身之本;合宜的教学内容,是有效课堂的首要特质。"~(1)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合理,是否得当,如果"教什么"出现了偏差,那么"怎么教"和"用什么教"的价值将会大打折扣。反观当前的语文教学,很多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依然用单一思维来解读文本,确定教学内容,这与新课改的理念是相违背的。因此在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师优先要解决的是教学内容问题。语文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和重复性特点,这也决定了语文教材绝非编什么就教什么。选择正确、合宜、精准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基础。教学目标、文本价值、编者意图、学生情况是教学内容有效选择的重要依据,这几点有机结合、统筹兼顾才能挖掘出文本的最优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荣生教授说:"我国语文教学的严重问题,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乱象。教学内容的不正确、不妥当乃至荒唐,在语文教学中大面积地存在着。"而《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语文课程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的改革"。在语文教学内容的选定既要关注知识技能的外显功能,更要重视课程的隐性价值,还要关注语文课程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新的内涵变化。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内容选定不确定性的弊病却越来越凸显,很多专家和一线老师逐渐认识到"教什么"远比"怎么教"更重要。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教什么"和"怎么教",前者关乎教学内容,后者关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教学形式服务于教学内容。"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先进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关注"教什么"。从"教什么"的视角来看,数学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首先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上。低水平的教书匠,只会照本宣科,看到什么就教给学生什么,是知识的  相似文献   

7.
《今日教育》2014,(12):42-43
莫:肖老师您好!我一直有种困惑:拿着一篇课文,理出好多可以教学的内容,走进课堂,分秒必争,赶着、忙着,好不容易把教学内容上完,可学生却总是收获甚少。后来,我意识到这是自己对课文“教什么”的核心内容聚焦不准,导致学生“学什么”也不清楚造成的。为改变现状,我每次都用心解读教材,力求确定出合宜的教学内容。但是我发现同一篇课文,就拿《祖父的园子》一课来说吧,不同的老师拟定的“教什么”的核心内容却五花八门,这让我很茫然。一篇课文,究竟该怎样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呢?  相似文献   

8.
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充实、合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学校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来自语文教材内容的教学化.语文教师应树立"用教材教"的观念,把握住语文知识和教材文本的言语形式两个基本点来创生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9.
写景散文该怎样教、该教什么,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关于写景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这个话题的讨论与实践就显得非常必要。笔者以为从写景散文的"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美""哲思美"四个角度切入文本,并根据这该类散文的"四美"特质来确定教学内容是比较合宜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是语文学科的独有特点之一。这种学科特点中规定教学内容选择、确定可不是"我愿教什么就教什么,我想教什么就教什么"的问题。文章基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教学经验,选取部分教学案例,教师可以借助"单元导读"以确定单元教学内容,也可以借助每课的"研讨与练习"或者"课前导学"来确定某一课文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1.
王荣生先生在关注阅读教学时提出了"两个转向"的观点,即从关注教学方法转向更为关注教学内容,从关注教的活动转向更为关注学的活动.在他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点其实无非两个:一是合宜的教学内容,二是有效的教学组织或者有效的教学设计"[1].确实,语文教学有效与否,关键看这两者做的如何.因此,从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角度,我们应当审视从文本中选择哪些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又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来呈现这些内容.  相似文献   

12.
帮助学生获得,促进学生发展,这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课堂教学应是一种以"学"为宗旨的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从单纯以"教"为出发点的教学视角转换为以"学"为出发点的教学视角。站在学生的角度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既是实现以学定教的有力保障,也是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高效的关键。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思维这四方面考虑,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必定会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当语文教师面对文本时.可以选择作为教学内容的有很多。选择、确定课堂教学内容需要怎样的理据?语文课应该“教什么”?怎样评价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否合宜、有效?……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语文教师。事实上,一段时间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处于一种僵化、随意的状态.致使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语文课程目标不能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教什么"和"怎么教",前者关乎教学内容,后者关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教学形式服务于教学内容。"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教什么"是目标,目标是首要的;"怎么教"是技术,技术是无穷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读懂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挖掘数学本质孙晓天教授曾经指出,作为一名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一堂语文课,我们要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确定。那如何在阅读教学中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呢?本文尝试从三个方面评析王崧舟的《枫桥夜泊》课例,一是语文课程标准作为语文学科的指导性文件对阅读教学内容选择的指导性;二是一篇课文的文本体式对阅读教学内容选择的决定性;三是所教学生的学情,包括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兴趣,对阅读教学内容选择的重要性。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名课例的研习,帮助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合宜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6.
合理确定教学内容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可靠选择,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长期困惑着众多语文老师。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与“模糊性”,导致语文课教什么,教学效果如何似乎没人能说得清楚。确定语文教学内容的专业理据很多,文本特性是合理选择、创生教学内容的重要维度。重视文本特性对语文教学的引领性,立足文本,把握内涵,投入感情,品出个性是确定合宜教学内容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目标包括两个方面.即教师教的目标和学生学的目标。但久而久之,不少教师把教学目标窄化成了教的目标。进教室之前想得比较多的是“我今天要教什么?我今天要完成什么任务?”殊不知.教学质量的最终检验结果是要靠学生体现的。因此笔者认为从学习目标入手或许能成为确定合宜教学内容的一种新尝试。 一、什么是学习目标 从理论上讲.同一本语文教科书、执行同一个教学计划、面对学情类似的学生.不同的教师执教同一篇课文,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应该一致或至少大致趋同。但事实并非如此。“我能教什么就教什么.我愿教什么就教什么.我想教什么就教什么”(王荣生语)的情形并非鲜见。在一次市级教学能力比武中,参赛教师就《兰亭集序》进行了教学设计和现场说课。其中三位教师所撰写的目标分别是:  相似文献   

18.
王荣生先生在关注阅读教学时提出了"两个转向"的观点,即从关注教学方法转向更为关注教学内容,从关注教的活动转向更为关注学的活动。在他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点其实无非两个:一是合宜的教学内容,二是有效的教学组织或者有效的教学设计"[1]。确实,语文教学有效与否,关键看这两者做的如何。因此,从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角度,我们应当审视从文本中选择哪些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又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来呈现这些内容。审视当下的文学作品教学,梳理下来,大致有两点相通。一是课堂教学设计,始终把作品当作是作者意图的一种呈现,抒写的是作者对所叙内容的  相似文献   

19.
<正>看一堂课,我们习惯于从"怎么教"的角度去看,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乃至教学风格,眼中所见的是教师的风采和学生的精彩。但是,这样的好课,往往好看不好学。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从"教什么"的角度去看课,着眼于教学内容:教师先教什么,再教什么,后教什么。这样的课,在于教得对不对,不在好不好;你看得明白,就能教得出来。就一堂课来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对语文课来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紧迫。在一般人看来,"教什么"似乎不是问题,而在语文教师看来,是一个千古难题:语文课程中没有明确,语文教材中没有呈现,语文教参中也没有可以确定的教学内  相似文献   

20.
在一线教学中,语文课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仍是"这篇课文应该教什么",即一篇课文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什么.不少专家为语文课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开出了良方,有的专家认为应从"语体层、语象层、语义层"三个层面进行选择,这样的区分确实给我们新的启示,触发新的思考路径,但一到实际教学中,往往容易将这三个层面分开梳理,因缺乏有效整合而将课堂弄得支离破碎:也有专家提出从理据角度进行选择,认为教学内容要符合"语文特性""学情特性""文本特性".的确如此,但到实践中,往往条条框框太多,不容易把握,反而有可能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