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凌龙华 《中学教育》2003,(1):47-48,43
一反省我们的作文教学 :从小学到高中 ,似乎从未在乎过“人本” ,短视和功利性 (主要源于应试压力 ) ,使师生不约而同瞄准立竿见影的“文本”。于是“模式作文”、“技巧作文”、“追潮作文”盛行不衰。为文而文 ,使作文人格分离 ;为文造情 ,使作文心理畸型。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阅卷中 ,这样哭笑不得的事可谓屡见不鲜 (特别是 1998年题为“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的高考作文 ) :为感动阅卷者 ,考生心照不宣公然造假 ,不惜让美满的家庭横遭“天灾人祸”。为“分”贬“人” ,为文造情 ,这从一个侧面向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 ,特别…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作文评分难一直阻碍着语文质量评价的发展进程。其根源在于阅卷教师对作文评分标准的理解和把握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作文评分差异大,评分信度低。虽然命题者给出具体的评分标准,但是实际操作中阅卷教师往往根据个人主观的判断评分,再加上阅卷时间紧、任务重,作文评分只能“跟着感觉走”,不可能逐条对照评分标准去打分。有的为保险打平均分,导致作文分区分度不大,甚至不及数学的一道填空题。  相似文献   

3.
考场作文中新颖的素材,精巧的构思,高深的立意,都以语言为载体。好的语言表达在文章中犹如蹁跹的蝶影,直接影响着文章的魅力。考场作文的语言表达更是文章的肌肤,是阅卷者首先感知的对象。但我们在阅卷实际中经常会发现以下种种现象:不少考生套作(《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或作文刊物中的文章,不仅导致作文材料的“撞车”现象严重,而且内容不够真实;  相似文献   

4.
如果把文章比做人,那么内容就是血肉,结构就是骨架,而主题则是文章的灵魂。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作文的训练已进入倒计时阶段。面对着波谲云诡的考场作文,考生如何以“先声夺人之势”.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引领阅卷老师的思维,夺取语文的“半壁江山”呢?显示鲜明的作文主题则是达到这一途径的“关键之中尤为关键”者。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阅卷过程中,工作量最大也是最让人头疼的部分便是作文,而作文的开头和结尾是阅卷老师阅读的重要位置.因此打造一个精彩的开头和结尾。就会使文章出现“亮点”,从而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在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进而取得高分。由于考场作文篇幅短,写作时间少,不可能在开头和结尾长篇累牍.而应该在简洁生动的文字中展现出生动的文采和令人回味的哲理来。  相似文献   

6.
“珠帘卷尽檐花落,滴雨到晚情未了”。2006高考虽已拉上了帷幕。但是作为一名阅卷老师,何永康院长在培训会上的讲话犹在耳边,“2006高考绝对不能打保险分”,他说,世上有两件事不能做;一是卖假药,它会害一批人;二是打保险分,何教授把它提高到断子绝孙的严肃程度。难怪高考这块净土令国外人士非常羡慕了。但我们从中也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得作文者得天下”,作文阵地决不能放松!“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作为一个一直战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我想就高考阅卷谈一谈自己的肤浅体会,以飨各位同仁。[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2009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长何永康教授曾说:“从今年开始,取消切人分,杜绝保险分,五个档次,散点拉开,严格评分……明年肯定要延续。”09年的评卷,摒弃了以前的“切入分”法,坚持从“立意、内容、语言、文体”四个方面散点打分,全面衡量,不打保险分,要求实事求是地反映出考生的真实水平。因此考场作文应在“立意、内容、语言、文体”四个方面做足文章。  相似文献   

8.
每逢高考结束之后,网络上总会掀起一场有关高考作文评价的讨论,更有参与阅卷的老师细叙如何在误差20分的情况下挽救了一篇“满分作文”.如此种种,不由得让人联想到,小学生考场作文的评价不也有着相类似的情景吗?——常以范文为标准,盲目拔高要求或制定几种作文的框框为评介依据。这种所谓标准式的观念,必然促使作文教学出现保守化及公式化,极不利小学生作文个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文题善,佳篇成一半”。作为文章的眼睛,一个靓丽的标题往往能使文章流光溢彩,自必先声夺人,迅速激发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刺激阅读欲望,同时也为作文者行文提供一个明确的立足点和中心点。因此,话题作文能否写好,能否让阅卷老师对文章砰然心动,拟题好坏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0.
蔡静 《现代语文》2014,(10):144-145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作文,好的开头就是一篇优秀作文的开始。文章的开头要做到有文采,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这样才会让自己的作文分数尽可能提高。然而,笔者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却发现很多学生作文的开头存在问题,如:或拐弯抹角,总喜欢“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不出来;或离题万里且开头过长,有些“大头娃娃”的风格;或空洞无味,泛泛而谈,不能很好的切入主题或表明观点;或平淡无奇,直白得索然无味;或千篇一律格式化,有些没话找话说,重复雷同;或似绣花枕头,看似有文采,实则文不对题,表达不明不白,虚假欺人。以上的情况不符合高考作文要“生动形象”、“有文采”的要求。因此,高中作文要力避以上种种情况。  相似文献   

11.
又一届高考阅卷合上了大幕。伴随着对“套话作文”评分标准的存疑,部分来自中学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一种复杂的心态下完成了对标准的执行。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仍对“套话作文”不以为然.用他们的话说.“参加高考,不背几篇作文怎么能行?”,“我们一直就是这么教的,没有套路,作文怎么教?”,“学生就知道课本上的屈原、陶渊明、苏轼、文天祥.你能不让他写吗……”  相似文献   

12.
吴冰剑 《中学文科》2006,(11):69-69
考场作文不同于平时的习作,它“一锤定音”,所以,它必须“抢眼”,让阅卷老师的“第一眼”就有好感。以下八种得分技巧不妨一试: 1.巧设题记。题记具有意蕴丰厚,情味绵长,语言精美等特点。巧设题记可以开宗明旨,可以创设情境,也可以展露才情,它能一下子拨动阅卷者的心弦,使阅卷者对你的文章顿生好感,所以不失为使自己作文生色的一个妙招。题记的拟制,可以引用名人名句,睿智心语,也可以有感受而发,自行雕琢。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必须做到:①暗合文旨;②意味深长;③富有文采。  相似文献   

13.
创新作文已成为作文教学的热点.升学考试中颇受阅卷老师的青睐,教者为之绞尽脑汁.学生为之梦寐以求,可见新意可贵。何谓新?弃糟粕取精华为新,去平庸求特色为新.化腐朽为神奇是新,“万众皆醉宁我独醒”更为新。怎样求新?必须讲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李明杰 《成才之路》2009,(20):24-24
“写作文真难!”这是许多学生的烦恼;但是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能写出漂亮的文字,渴望自己的笔端流淌出清新、活泼的小溪。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方法似乎很多,各式各样刊物上的指导文章各显神通.可是这些又常常令同学无所适从。我以为,在作文中学会熟练、灵活地引用古诗是提高作文质量的“处方”之一。古诗引用得好,能为段落增色.能为文章添彩,能使阅卷老师颔首称道,高分非您莫属。  相似文献   

15.
从全国各地中考作文分值设定来看,在50分-60分这个范围,几乎占据了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因此,作文得分的高低直接影响最后的语文成绩的高低。由于中考阅卷时间短,任务量大,阅卷老师不可能有充足时间去细读每一篇作文,而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考场作文,自然不会给阅卷老师留下较深的印象,那么创新就成了中考作文获得高分的“华山一条路”。  相似文献   

16.
王广清 《学语文》2002,(3):27-28
话题作文虽然打破了文体桎梏,考生可以不必戴着镣铐跳舞,但是作为高考应试作文,它的优劣最终要由阅卷者评定,可以想见,开头平淡的文章即使内容再精彩也是很难吸引阅卷者注意的。因此,要想使你的作文能迅速吸引阅卷者视线,开头几行的文字不可小觑。本文拟结合2001年高考佳作的范例谈一谈创新开头的六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7.
羊刚 《教学月刊》2003,(6):38-40
一次全市范围的考试后,一位女生拿着自己的作文来找我。她有点委屈:“考试作文是不是凭运气的?我的作文没偏题,怎么得分比平时作文不如我的同学都低呀!”言下之意是,考试作文的命运取决于落到怎样的评卷老师手里,“写”得好,不一定“评”得高。这种想法在学生中很有代表性。于是,我仔细读了这篇阅卷老师评了43分(低于全市平均分)的习作,发现文章不乏可贵之处:(1)扣题紧。写对“苦”“乐”关系的认识,既不受提示语的限制,又切合题目要求,算得上“机智”。(2)情感真。从亲身经历中取材,不矫饰、不虚夸。(3)体验深。“苦”不仅需要…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佛靠金装,人靠衣装。”如今是一个讲究包装的时代;商品需要华美的包装吸引消费者.,图书需要精美的封面吸引读者,演员需要精心的包装吸引观众,作文也需要新颖的标题吸引阅卷者。“题好文一半”,一个好的题目能成就一篇好文章,题目之于作文如同眼睛之于人,顾盼流转、灵动生辉。纵观历年优秀作文,其题目大多是别具一格的,下面谈谈创新作文的拟题方法。  相似文献   

19.
这两年的高考作文题型,话题、标题、新材料作文三足鼎立,各领风骚,各擅胜场,似乎有长期并行的迹象。可笔者认为,标题作文框限太死,很容易“卡”在审题上,不符合高考作文的考查意图,将不会长期广泛采用;话题作文,自由度太大,很容易“移花接木”,致使宿构、套作、抄袭作文泛滥,阅卷人无法公平量分。而新材料作文,既有标题作文突出审题、限制立意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自然界中有“一叶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说法,作文中也有类似的道理。高三应试作文尤其贵在一个“巧”字,这样才可能在极短的阅卷过程中使阅卷者被作文的新巧吸引,从而得高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