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散文的意象是庄子思想极其重要的载体。本文以《庄子·逍遥游》为案例 ,通过对《逍遥游》意象艺术的深入剖析 ,试图寻绎蕴含其中的深远的哲理内涵 ,这种方法对于完整地理解《庄子》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2.
笑解逍遥游     
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跌宕多姿,大多是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寓言。语言诡谲怪诞,文字变化多端,形成了其随意洒脱的文风。《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逍遥游》不仅表达了庄子的根本思想,也代表了庄子文章的主要风格。  相似文献   

3.
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谈到:“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亦无力。”在《庖丁解牛》一文中,庄子用一个故事阐释了一个词语--游刃有余。庄子讨论的是天地之法则,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辨:积之丰厚方能负大舟,研之精通才能达自如。笔者认为,庄子的这一思想境界也恰恰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追求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庄子》分内、外、杂三篇,学术界相对统一的观点是内篇系庄子所作,当然也就最能体现庄子思想的精髓。《逍遥游》系《庄子》内篇的开山之作,在《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无疑具有提纲挈领的功效。准确把握《逍遥游》中词语的意义对《庄子》思想的理解举足轻重,在《逍遥游》中,"逍遥""三飡""晦朔"是多解并存的三个词语,历来颇受关注。从词语考释与题旨定位两个纬度进行阐发,"逍遥"当解为"无待";"三湌"当解为"吃少量的饭";"晦朔"当解为"一月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钱浩 《文教资料》2009,(31):53-54
本文从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庄子》中的两篇散文:《逍遥游》与《秋水》,对这两篇散文中所体现出的思想进行阐述.同时总结出文中思想所具有的一些现实意义.以此来展现这两篇散文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6.
《庄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学与哲学共生不离的典范,《庄子》的文学思想和艺术创造皆与其哲学之“道”的内涵密切相关,其中的艺术形象皆是合于“道”、归属于“道”并体现着“道”的意象。《逍遥游》是《庄子》的开篇之作,在整个庄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逍遥游》中的“鲲”、“鹏”形象是《庄子》哲学理念、文学思想的奠基性意象,它不仅是庄子浪漫主义文学的象征,也是庄子哲学思想“道”的表述。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通常对“鲲”、“鹏”形象的文学性的阐释和把握较多,  相似文献   

7.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选作高中教科书(必修)第四册课文的,只是全篇的第一部分,但却是全篇的主体,相对完整地反映了“逍遥”这一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庄子在《逍遥游》里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永恒的问题:什么叫做有用?作为家长,我们可能会跟孩子说,你趴在窗台上看了一下午蝴蝶,做的是没用的事。这一下午,如果你练钢琴,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9.
《逍遥游》作为经典内涵无尽,其文章结构对先秦议论文体的成熟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比较《孟子》诸篇与庄子《逍遥游》论证异同,梳理了先秦议论文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0.
刘越 《文教资料》2011,(29):5-6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逍遥游》代表了其思想所推崇的“自由”的最高境界。摆脱了一切束缚追求绝对的精神逍遥,即“游”。作者对《逍遥游》着重从审美的情趣上领略庄子的精神美,作品的文字美。从三个方面探究:波澜壮阔的宇宙美、无羁无绊的人生美、怪生笔端的作品美.解读庄子的自由的精神世界和灿烂的文字。  相似文献   

11.
胡宏昇 《学语文》2012,(2):20-21
庄子在《逍遥游》中充分运用了多种反差式艺术形象的表现方式,阐述了其逍遥游的理想。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反差式艺术形象的分析来探寻庄子美学精神的表达方式,进而深刻领会庄子是如何追求生命自由的逍遥境界。本文根据《逍遥游》的义理表述,将之分为五大段。  相似文献   

12.
《庄子》首篇《逍遥游》集中反映了庄子自在自由而又平等的人生观。庄子借《逍遥游》为人们开辟了一个自由空灵超拔高远的人生境界,也为人们揭示了诗意生存的审美意境,这对当代音乐审美教育具有深刻而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所表现出的诸多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唐代的文人。许多人以《逍遥游》为渊源,创作诗词歌赋,借高飞九万里、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形象抒发自己的壮怀,  相似文献   

14.
马叙伦说:“胜义无疑第一禅,几个曾解笑前贤.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为庄子义证成率题绝句》)《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也是整个庄子患想的神髓,读懂了《逍遥游》,也就抓住了通向庄子世界的钥匙,也就理解了那颗极冷而又极热的心,也就明白了庄子的希冀与无奈、是非与得失。  相似文献   

15.
陈康华 《课外阅读》2011,(10):292-292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这一篇目被选入高中语文新课标人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正确理解《逍遥游》主旨是教学的难点,也是把握庄子思想的一个关键。师生都有同感,《逍遥游》一文词句过于艰深晦涩,所阐发的思想也过于难懂,学生在阅读时往往花上好长时间却还不知其所云;在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往往用尽浑身解数,学生对本文的主旨还是雾里看花。笔者试图按照新课标理念,以文中“三笑”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分析“三笑”的意味,进而水到渠成地理解《逍遥游》主旨,收效甚好。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文章有着汪洋恣肆的想象,奇谲隽永的寓言,独特深刻的思想,向来以难解著称。然而两千多年来,阅读者从他的博大浩渺中,总能够找到与自己心灵契合的东西,在会心一笑后穷追不舍,往往有欣然忘食的愉悦。而作为《庄子》总纲的《逍遥游》,更为人津津乐道,起笔直写大鹏翱翔于浩茫辽阔的天地,先声夺人。  相似文献   

17.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也是其扛鼎之作,历代庄学研究者都给予特别关注。“逍遥游”是精神的自由自在,是对人的个性的一种高举。我们通过梳理历代庄学研究者对“逍遥游”内涵的理解。从整体上考量庄子思想中“逍遥游”内涵,再结合精神分析理论以探视庄子“逍遥游”思想的深层心理原因,得出庄子逍遥游思想是对现实从精神上的一种超越,庄子建构的理想国只是一个存在于文本之中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18.
黄淑文 《生活教育》2014,(21):33-34
正最近我读了台湾三民书局出版的《庄子内篇解义》,作者吴怡对庄子《逍遥游》的解读,结合他自身对人生的领悟,打开了我生命的眼界。《庄子》内篇共七篇,作者认为《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有三条路子:一是《齐物论》所讲的体验真知,二是《养生主》所讲的保养精神,三是《德充符》所讲的涵养德性。由这三方面的修养,才能成就《大宗师》所推崇的真人。唯有真人,才能真正地逍遥而游。一方面能游于《人间世》里复杂的人际  相似文献   

19.
邓联合博士新著《"逍遥游"释论:庄子的哲学精神及其多元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以下简称《释论》),是一部立足"逍遥游"解读《庄子》及庄学史的专著。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章以《逍遥游》篇为切入点,着力分析庄子"逍遥游"思想的二重意涵及内在紧张;下篇五章  相似文献   

20.
《逍遥游》的结构并不是什么有待——无己——无待,也并非意义不连贯。历来庄学家注重探微,都没有说对,把《逍遥游》倒过来读,问题就很清楚。一篇《逍遥游》,从头到尾,就是个"大小之辩"。庄子以大鹏自喻,以九万里云风比喻其境界之高远宏大,为"大"而辩护,从而开启了一场"大小之辩"。"大小之辩"是《逍遥游》全篇的线索、主题和宗旨,其核心思想就是知有大小。庄子所推崇的大知,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最高境界是无己的境界。庄子所说的"知"的不同,就是人生境界的不同。庄子所谓有所待或无所待,不是指存在论意义上的条件,而是指人生论意义上的系著与留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