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几年来,武术回归传统的诉求重新开始彰显.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与逻辑分析等方法,具体阐释了武术回归传统的必要性、现实困境及其超越路径.分析认为,武术回归传统的主张是对原有发展轨迹偏离的修正.同时,武术回归传统之路还存在着相关的学术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断裂的武术传统需要较长时间的回归与复位、竞技武术站在现代性的高度对传统武术进行污名、以及需要克服竞技武术形成的路径依赖等现实困境.对此,武术实现回归传统需要通过学术研究、传统武术实践以及武术管理等多个层面的路径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基于跨文化交际的“第三空间”理论,结合人类文化学、语言学、传播学的相关思想,对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问题展开研究。研究目的在于借鉴“第三空间”理论相关思想,应对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的现实困境,提高武术跨文化交际能力,加速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播。研究认为:文化休克、民族中心主义、语言障碍等是影响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的现实困境。本着平等、对话、和谐、开放的文化精神,通过文化身份转换,从“第三种视角”审视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交际与传播,有助于克服民族中心主义,从而为两种文化间的顺利交流搭建桥梁;选择兼通中外两种文化的人才,构建传播者的“复合文化身份”,才能顺利进行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交际;利用身姿语、方位语、生态语、文化图景等实践策略,探寻吸收中国武术的“文化接口”,搭建中国武术跨文化交际的“第三空间”。“第三空间”理论为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交际和国际化传播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和方法论,对于推动中国武术的国际化进程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人类学为视角,对地域武术文化在研究方法与视角、实践操作与运用、文化建构与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思考。认为人类学民族志的整体观让我们重新思考何为文化,以及逐步理解“文化”应成为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逻辑起点;“田野中的逻辑”和“逻辑中的田野”告诉我们,学习“地方性知识”以及“他者”文化解读是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实践基础;如何突破地域民族的局限,去寻求人类文化的普遍法则与意义系统则是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最终目的;在文化研究中探寻发现人类实践活动的意义,彰显文化重构是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的时代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地域武术的学术研究应更加注重微观的田野调查与个案分析,力图实现武术技术与文化之间学理层面的自由融通以及人类学民族志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从而尽可能的为全面深入研究地域武术文化提供学理启示以及实践层面的学术引导。  相似文献   

4.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田野调查、比较等方法,对甘肃境内内武术文化的地域分布特征及典型拳种的地域风格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甘肃“西枪东棍”农牧两分的地域分布特征,是由于历史时期的甘肃地处农牧交汇地带,受农牧两种生产方式的影响而形成的;以八门拳、天启棍、壳子棍为代表的本土武术拳种较好的保留了古代武术元素,呈现出原始、古朴的地域风格特征,是由于历史时期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落后的交通条件、封建保守思想、及经济落后等原因阻隔了武术间的交流与传播,形成武术的封闭性,其原有的传统、质朴的风貌得以保存。为中国鲜明的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提供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5.
娄烨不仅擅长改编文学作品,而且对空间具有极度的敏感力。在他的电影作品中,空间被拆解和重组,详实地展现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以出现频率最多的上海和南京为例,描述不同地域下的空间再造和文化内核;以流动空间和封闭空间窥见人物自身的复杂情绪与身份认同困境;以边缘空间深描游离者的精神寄托,以娱乐空间宣泄直白大胆的欲望。空间作为独特的表意存在为观众揭露特定时期下社会的现实样貌和人群的焦灼迷茫,具有一定的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究新常态下武术动漫产业的娱乐导向作用机理,针对武术动漫产业存在的现实困境,提出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培育专业后备人才,打造品牌营销模式,构建立体式传播体系,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五个方面的优化路径,旨在进一步满足大众对武术动漫文化的情感追求,实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空间研究"正在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新视角,列斐伏尔、福柯、布迪厄、吉登斯以及哈维和苏贾等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空间问题展开论述,使"空间研究"逐步进入社会学思想的核心。基于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及其对于武术社会空间的研究构想,探讨与剖析武术存在、发展的社会空间。指出:武术的实践空间可以描述为武术"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在实践逻辑上表现为"武术生产"与"武术消费"之间的互动。在整个社会空间系统中,武术发展的实践空间体现为:武术的政治化生产与消费、武术的教育化生产与消费、武术的大众化生产与消费。  相似文献   

8.
实现东盟区域优先,文化先行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武术文化的东盟传播具有新的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华人华侨的迁徙历史推动着武术文化在东盟传播的脉缘,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给武术文化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传播理念缺失、模式单一,文化差异仍是现阶段的发展困境。 研究认为:中国武术应从技术“走出去”向文化“走进去”转向,树立“溯本与开新”的传播理念;以文化差异性为切入点,加强武术文化交流,树立“亲善共享”观念;传播模式从“游离性”的宣传到“整体性”传播;以“武术人”为纽带,落实中国面向东盟传播“三步走”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9.
摘要:由于受到视觉文化时代感性审美的影响,当代武术出现了极端化的发展倾向。为了更好地促进当代武术的发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武术的“传统与时尚”“技击与艺术”“文化与物化”等多维二元关系进行了重新厘定。认为:只有坚持武术的传统并且使之与时代特征相融合才能体现出武术传统的与时俱进性,才能被社会大众广泛认可;只有抓住武术的技击本质并通过多种艺术化形式表达出来才能满足全球不同地域异质文化受众的审美需求;只有认同武术的文化价值并且积极的通过“物化”方式进行全球化传播才能将武术发扬光大,才能增强武术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站在“国际化”的高度,以“大武术观”的理念视野,对武术的继承与创新或曰武术的“变”“常”问题的理性探讨,为武术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文化自信的视角,对体育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武术的文化身份认同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用“自我”、“他者”的观点来审视当今武术的文化身份认同现实,是文化自信视角下武术文化身份认同的题中之意;以“他者为镜”才能审视“自我”,进而认同并建构“自我”;武术的民族性文化身份认同必须秉承中西会通的精神.研究旨在为武术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中的世界体育文化坐标系中形成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地域文化研究为出发点,针对建筑室内空间设计领域的地域文化缺失所造成的各种问题,通过理论、实例分析等,提出了建筑室内空间设计应注重文化的地域性。同时,关注建筑的地域要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和交流:注重民族、民间特色。最后试图结合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现状,总结出居住建筑室内空间创作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视频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宅"族的体育文化现状进行研究,分析造成"宅"族体育文化相对落后的原因,进而从其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入手,阐述发展"宅"族体育文化的社会效应,指出从缩小"宅"族的社会空间距离、自然空间距离和经济空间距离等方面入手,改善"宅"族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3.
以2008年欧洲杯8强球队比赛的防守战术策略为研究对象,对8强球队的防守行动在不同场区的实施情况进行观察和数据统计,着重分析不同区域防守战术行动特点。研究发现8强球队在不同场区防守行动表现出不同的战术目的;前场区域的防守战术策略表现出较强的战术行动选择性;中场区域以中路区域为重点,以整体防守队形为依托实施积极主动的集体防守;后场区域防守战术策略强调以密集人数收缩空间,保护中路危险区域,加强相互之间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公共休闲运动空间是城市发展中重要的休闲资源,是人们进行户外运动和感受休闲生活的主要场所,被市民视为“都市客厅”。以广州市公共休闲运动空间的发展现状为研究主题,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广州市1000余名参与公共休闲运动空间体验的普通市民和场所管理者进行调研,目的是通过市民休闲满意度,了解广州市公共休闲运动空间的发展现状。研究发现:(1)政府部门在政策层面给予了较大力度的支持,符合“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导向;(2)不同受众群体在运动场所、运动项目类型和运动目的的选择上存在差异性;(3)公共休闲运动场所的硬件设施建设和软性服务有待改进;(4)不同城区居民参与休闲运动的综合满意度方面存在差异性;(5)区域间经济水平直接影响城市公共休闲运动空间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利用核密度分析、巴雷托截取法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的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在规模结构上,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数量规模的省际分布呈现倒“金字塔”结构,而配比规模的省际分布呈现“金字塔”结构,且极不平衡;在空间格局上,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表现出东部区域较多;在集聚特征上,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主要分布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主要集聚在京津翼地区和长江流域,其他地区比较分散;在空间竞技实力上,具有显著的区域不平衡性,呈现“南弱北强”的特征;影响大学生高水平排球队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有高校招生条件、本科院校数量、经济发展实力和体育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区位态势及其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泛珠江三角经济区的全面启动,云南区位优势不断提升。云南省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建构上应进一步挖掘区内经济增长潜力,加强与外区的合作,以昆明为中心,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通过各级增长极的发展,运用扩散通道形成经济发展轴线。  相似文献   

17.
基于百度指数,集成网络联系强度、网络复杂性、Circos弦图等研究方法,尝试基于个体搜索行动对实体地理空间与虚拟信息空间进行跨尺度认知,在反身性视角下诠释长三角信息流空间建构,对长三角信息流空间网络韧性进行评估,主要结果如下:1)节点等级性与密度集聚性分析表明,长三角区域信息流空间具有较高的网络韧性,总体呈现“一极多中心”格局,密度呈显著非均衡性。2)层级传输性与流向匹配性分析显示,一方面,旅游相较于房价、天气、人才政策的网络层级性更高、层级性优势突出;另一方面,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宁波在长三角信息流空间中占据较高层级,其中,上海、杭州与苏州是双向信息流动的最重要节点。3)反身性视角展示了从个体行动到虚拟信息空间并反身至实体地理空间的跨尺度地理空间认知方法,网络韧性分析表明个体行动相对于区域网络结构与区域网络结构韧性是具有地域反身性的,通过反身性视角建立个体-区域的跨尺度空间关联,有助于展示个体行动变化与区域空间变化的互馈。  相似文献   

18.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各学科从自身视角展开探讨,但体育与疫情作用关系的研究较为缺乏。本文基于新冠疫情、群众体育和医疗服务等数据,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和描述性统计等方法,深入分析群众体育发展指数与确诊病例数量、死亡病例数量的时空分布,探讨新冠疫情、群众体育发展、医疗服务体系三者耦合关系反映的区域健康水平状况。研究表明,群众体育发展水平与新冠疫情严重程度存在逆相关关系,群众体育对新冠疫情具有积极防控作用,主要体现在:体育锻炼是防控疫情的健康保障和康复手段;体育设施是健康服务的基础条件;体育科学是构建疫情应对机制的必要环节。新冠疫情背景下全国31个省(区、市)健康水平划分为准强型、较强型、次强型和弱强型4类区域,空间上呈现东部沿海地区高,中西部地区低的梯度特征。  相似文献   

19.
人·球·时间·空间——现代篮球运动的新观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球、时间、空间是篮球运动的构成要素,认识它们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机制,探索它们对篮球运动发展及其趋势的影响,将有助于改进人们对篮球运动的观点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跳远运动员空间感知觉能力对踏板准确性的影响程度,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跳远运动员空间感知觉能力进行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踏板准确性。结果表明,经过对实验对象进行为期3个月的训练,实验组的运动员比对照组的运动员在空间感知能力方面提高幅度较大,同时两组在踏板准确性方面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即实验组较对照组踏板误差值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