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兴会”说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的核心,是中国古代文论家对文艺创作构思活动中灵感现象的描述.中国古代哲学在自然观和认识论方面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由此,形成中国人重视直观感悟和直觉体悟的传统思维模式.同时,传统思想极为强调主体的道德学识方面的修养.而中国古代艺术灵感论——“兴会”说,则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2.
金圣叹在对《水浒传》的评点中总结出众多新的小说理论。其中,小说创作中的“三境界说,”即“圣境”、“神境”和“化境,”又为小说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金圣叹认为小说创作必须根植于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感想,善于抓住瞬间的灵感,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最高境界——“化境”。  相似文献   

3.
渎神语与性亵渎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社会现象,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汉、英两个民族由于宗教信仰、社会形态、哲学传统、文化心理的巨大差异,各自语言中的渎神语与性亵渎语的使用环境、语用动机和语用效果不尽相同。而这恰恰是中西文化差异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学者吉尔福德《创造力》一文的问世,“创造力”一词即被心理学家、教育家、经济学家、企业管理人员乃至政治家和文艺批评家广泛关注和使用,甚至一度成为“一句神奇的咒语”。为什么这一论文会有如此力量?因为它击中了现实社会中的要害,尤其是解开了创造力与教育的关系,指明了创造力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关于创造力,就其本身而言,并不是什么新发现。因为早在公元前427~前347年,柏拉图就将创造力量归于“上天诸神使人着魔的神力”,首次涉及创造力问题。虽然当时仅仅是针对诗人、哲学家的创作灵感而  相似文献   

5.
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我国至今还难归纳出一个完整的“诸神世系”.在最初的神话中,一般都是多神分治,神们各自管理自己的领地,互相之间很少发生联系.也不存在所谓的主从关系,大家都是受万民崇拜的上帝.《山海经》中常提到的“众帝”、“群帝” 即指此.后来,不知因何发生纠纷,继而引起战争,这一来,神国分而治之的秩序被打乱了,胜利者一跃而为统治者,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就是所谓的“主神”.在我国,对于何人为主神一直存在着两种说法:一说为黄帝(见冯天瑜《上古神话纵横谈》第192页):一说为  相似文献   

6.
灵感是创造性的劳动过程中一种客观存在的可以感知的心理现象。艺术灵感作为人类灵感思维的能力之一 ,具有一定的可培养性。培养艺术灵感的方法有三 :蕴蓄生活的意象以形成灵感的沃土 ,闲适心态以形成“思维的空间” ,纯洁心境以形成灵感的乐园  相似文献   

7.
旅游业不仅是一种经济产业 ,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产业。旅游自然风光是“形” ,旅游所在地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神”。为增强旅游文化发展品味 ,二者可以“形神兼备” ,从而做大、做强旅游这篇大文章 ,促进旅游业上规范、上档次、上精品  相似文献   

8.
柏拉图在论述艺术创作时提出"灵感说"。"灵感说"肯定了艺术是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肯定了激情与想象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在论述"灵感"时,柏拉图从神力凭附和回忆说两个方面解释了文艺创作的源泉。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神思》篇说:“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这段话指出,“神思”的实质,乃是作家的精神从胸臆中逸出而与物象相遨游(“神与物游”),这是刘勰用自己的语言对创作过程中思维想象的心理机制的描述。刘勰告诉我们,“志气”是“神思”的关键。这个关键如果不开通,精神就隐遁于心中,“神与物游”的妙境就不会出现。  相似文献   

10.
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心理活动,《太平广记》中大量杜撰的梦,更直接、更具体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观念。第一,死生富贵,自有天相。卷277“隋文帝”条写隋文帝未贵时曾梦无左手,同卷“唐高祖”条写高祖太原起兵前梦身坠床下,为群蛆所食。无左手是独拳,床下是坠下,群蛆食是众生共仰一人而活。所以二人皆贵为开国元君。《广记》中此类反映富贵的梦最多,说明这种观念在唐时十分普遍。第二,神灵有知,不可相欺。卷279“孟崇德”条写贵族公子孟崇德携一妓女进庙,亵渎神灵,夜梦一老人于手中大写草书“卒”字.几日后孟崇德死。卷281“朱拯”和“韦建”条均写神托梦于人请求翻新  相似文献   

11.
狐神信仰是山西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特殊的信仰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阳高青云寺及其狐神信仰的考察,探讨这一信仰对当地百姓的精神和生活的相关影响,并进而对山西当今民间信仰的现状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2.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文水平的提高必须有量的积累,我们在指导写作时不仅要重视指导阅读,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想要通过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其实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思维训练,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文思泉涌、下笔有神。一、营造思维训练的氛围开拓学生思维的空间,创设思维活动的氛围,是思维训练的基础、开端。思维僵化、呆板,思维因欠深度而达不到目标,应注重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给思维方法,激发学…  相似文献   

13.
上古神话是上古社会的一面镜子,它起源于母权制氏族社会,繁荣于父权制氏族社会,顶峰于奴隶制社会,之后逐渐衰弱。在这进程当中相应地形成了上古神话中的两性崇拜的现象,即从崇拜女性神发展到崇拜男性神,这不仅是上古社会生活变迁的体现,也是对人类两性关照的另一种阐释。  相似文献   

14.
权限“黑洞”现象是危害网络安全的一种现象,本文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具体分析,提出了针对这一现象的解决方案,笔者的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明清白话小说的语言中,有一种“打一V”结构的词汇现象出现较为常见。宋元明清时期等断代语言词典或专书语言词典,对这一现象的释义有所忽略。无论是在“打一v”中,还是在“打V”中,“打”均没有“仔细”、“短暂”等义。“打一V”现象到清代已是大大减少了。“V”主要为表示看、望意义之类的词。在近代汉语言中,“打一V”的存在正体现了词汇发展的过程,“打一V”中的“打”随着语言的发展最终词缀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宇宙创生假说理论,体现生命源于宇宙而育于地球的事实,阐述生命在宇宙中可能是一种普通现象,其共性是“运动”。进而证明“生命在于运动”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运用物理学中有关“波粒二象性”理论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结合逻辑推理与唯物辩证法,在分析得出“武术中‘势’的神秘性根源于所存在的‘不确定关系’与其符合‘互补原理’这一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武术中“势”应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理论假设,并分别运用粒子性与波动性对该“势”进行了解析性研究。研究表明:武术中一个“势”应是由“形”组成、“气”连接、“神”控制、“节”转化的完整过程。这为进一步深层剖析武术中“势”的机理提供了一种较合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小说人物论的“传神”论发端于叶昼的《水浒传》评点。最早从哲学上提出形神关系说的是庄子(庄子认为形而上的“道”是至高无上的,形而下的“物”则是低下的),庄子哲学的中心是讲“自然之道”,他认为道存在于一切物中,但如果执著于物,则不能得道。道是形而上的,是无形的,物是形而下的,是有形的,从这个角度说,道和物的关系,也就是神和形的关系。而庄子的观点则是重神不重形的。汉代刘安的《淮南子》,从这种形神关系出发,比庄子更加明确地强调了美不美主要在神而不在形了,神乃“君形  相似文献   

19.
郭象的认识论历来被视为神秘主义的不可知论,原因在于他主张既忘其迹又忘其所以迹的“冥而忘迹”论。这样理解郭象的认识论当然是不对的,因为这只仅仅看到了其认识论思想的一个方面,而且对这一个方面作了表面的、片面的理解。考察郭象在《庄子注》中关于认识问题的论述,他的认识论思想有三个方面,“冥而忘迹”论只是其中之一。从郭象认识论思想这三个方面的统一来理解他的“冥而忘迹”说,它并不神秘,且这个“忘”的认识论与郭象的“独化于玄冥之境”的“独化”本体论有内在的一致性。郭象的“独化”本体论实质上并不是一种逻辑分析式的理论和方法,而是一种显现、现象性的境域,它需要的是象性思维。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这是早已确定的 ,不容置疑。然而这一目的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学实施中 ,体现得不够 ,或曰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现将这几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设想赘述如下。一、听古人云 :“上学以神听 ,中学以心听 ,下学以耳听。以耳听者 ,学在皮肤 ;以心听者 ,学在肌肉 ;以神听者 ,学在骨髓。故听之不深知之不明 ,知之不明即不能尽其精 ,不能尽其精即行之不成。”(《文字·道德》)由此可见 ,会听与不会听是不一样的。现在中学生在课堂“听”可谓“聚精会神”。然而听完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