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新闻悻论现象新闻悻论表现的方式很多,可将其归纳为以下五类。一、此时报道与被时收受的矛盾物质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它一刻不停地向前运动。新闻报道的任务是抓住一个个瞬间为受众复现世界的影像。新闻报道的相对静止与报道对象的绝对运动之间有着不可回避的矛盾,这使得新闻事实与客观事实的偏差也在所难免。当这种偏差过大时,就会产生新闻停论。在有关自然灾害、重大社会事件的报道中,这种偏差出现的频率最高、偏离程度最大,引发的新闻评论也最多。比如1992年7月31日,国内某市发生水灾,洪水刚进城时,记者立即发稿,告知水…  相似文献   

2.
新闻是要讲效果的。但新闻怎样才能产生和加强效果,亦即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一定新闻信息才能被人们接受,并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发挥积极作用?仍需继续探讨。 西方早期在传播效果上曾流行“枪弹论”。这种理论认为新闻媒介能够把观念、情绪、认识因素“注射”给受众,而受众会“唯命是从”,报纸发出“纸弹”,受众就会应声而倒。“枪弹论”后来受到许多传播学者的反对。1964年,雷蒙德发表《固执的传播对象》一文,说“传播对象是‘固执的’,他们拒绝倒下。”此外,在西方传播学界与“枪弹论”相对的,还有有限效果论,认为  相似文献   

3.
魏猛 《青年记者》2017,(27):51-52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 理性“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或能力”,①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活动,在很多情况下,是否合乎理性是人们判断事物价值的重要标准.新闻评论是利用概念、判断与推理论证自己的意见的一种文体,理性是新闻评论突出的特征.新闻评论的过程是一个典型的理性思维过程,但是并不意味着非理性因素对新闻评论没有影响或者可以忽略.所谓非理性因素,是指主体心理结构上的本能意识以及在认识过程中出现的非逻辑的思维形式,②主要包括动机、欲望、感觉、情感、意志、习惯等精神要素和直觉、幻想、想象、灵感、顿悟等菲逻辑因素.“非理性不是反理性,而是指不完全受认识者的目的和意识所支配的某种精神属性与精神活动.”③从人类精神发展的历史来看,非理性因素与理性因素互相制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人们对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灾难新闻的审美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普曼有句名言:“即使写街上发生的一起火灾,也要像写诗那样精雕细刻。”从审美层面来观照灾难新闻,不是颠倒美丑、粉饰美化,而是传者以正确的审美观来报道新闻。“新闻传播的内容应具有审美价值,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新闻传播活动中传者与受者的共识。”①如果传者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健全的审美理想,他就会以独特的视角去报道灾难新闻,产生积极的传播效果。灾难新闻包括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两方面的报道。由于灾难具有破坏性、突发性、多样性、复杂性,又由于灾难新闻的报道的政策性极强,又受历史传统和传统新闻报道理念…  相似文献   

5.
深度报道是介于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之间,通过系统地提供有关背景材料,反映重大新闻事件,以及社会舆论所关注的热点或有争议的问题,透彻地分析和解释这些新闻事实的性质、起因、后果,展示或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向揭示其实质。简单地说,深度报道不仅要完成新闻的五个“W”,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并回答出五个“W”中的为什么,即为什么此人此时此地发生了此事,为什么会由这样的原因而产生了这样的结果,这样的事件及因果又出于何种新闻背景或社会历史背景之中,此人此事将会如何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新闻真实及“宏观真实论”思维的反思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涂艳  秦志希 《新闻界》2001,(2):23-25
新时期以来,对于新闻真实理论,我们经历了由“本质真实论”到“宏观真实论”的提法的转变,其后人们又对“宏观真实论”提出了质疑,我们是不是又在琢磨该以“××真实论”取代“宏观真实论”呢?可是我们并没有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新闻报道为什么一定要在事物现象真实之外提出“本质真实”、在单一事实真实之外提出“宏观真实”?这种思维模式说明了什么?如何评价这种思维方式?我们似乎有必要对这种新闻真实理论的思维作一番思考,从这一角度出发,或许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新闻真实本身的问题。一新闻真实就其基本含义而言,是指新闻报道的事实对于客观…  相似文献   

7.
深度报道作为人们对社会的一种认识活动,它的出现标志着新闻工作者对客观世界认识上的升华,表明中国记者新闻思维方式已发生变革。因此,当我们研究深度报道时,就不可避免地要研究当代中国记者新闻思维的变革趋势。现在关于深度报道比较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新闻采写过程是正确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思维活动。新闻工作,尤其是党报的新闻工作,就是要把自己对客观世界某一事物的认识通过新闻媒介传播于社会,这一工作性质决定了新闻工作要以科学的思维方式指导新闻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9.
接连在报刊报道中看到,记者在描述新闻现场采访场面时多次出现“话筒林立、镁光灯闪烁”的字样。看到“镁光灯闪烁”的报道,似乎有鼻子有眼的,其实却是严重失实。我们知道,镁光灯作为一种摄影照明工具是很久远的事情,早在20世纪初叶盛行过一阵。因为镁光灯设备复杂,闪光时要产生声响,严重干扰新闻现场,所以镁光灯早已被新闻摄影所淘汰,现在人们普遍使用的是小巧轻便的电子闪光灯。如果有人现在仍然在使用“镁光灯”拍摄新闻照片,那他可能一出现就会被当成“新闻”的。为什么“镁光灯”一语在众多文字记者的笔下和印象中是那样的…  相似文献   

10.
时统宇 《声屏世界》2002,(11):19-20
在2001年中国电视新闻奖的评选中金贵的一等奖出现了空缺——专题的一等奖只评出了两个。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我想结合这次评选,着重谈谈电视新闻专题最本质的特征——深刻和深度。什么是电视新闻专题?《中国电视论纲》中是这样表述的:“新闻专题是就某一新闻题材所作的深度报道,这种报道比较详尽且有深度,是对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充分报道。在时效上,它和消息最为接近,是报道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内容上它是消息类新闻简要报道的延伸、扩充,是较为详尽、全面的报道。”由此可见,本来意义上的新闻专题,强调深刻和…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视角报道经济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洪 《记者摇篮》2005,(7):14-14,20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已经与“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融汇在一起。经济中蕴含着文化,文化中蕴含着经济.这是我们记者在采写经济报道时所必须正视的一个新课题。也就是说,记者在搞经济报道的时候,既要从纯经济的视角人手.还可以从文化的视角人手,进而在“文化经济”与“经济文化”现象的交叉点上发现新闻,挖掘新闻,报道新闻。从文化的视角去认识经济规律,去报道经济现象,实现“经济现象”和“文化视角”在新闻上的联姻,就会使经济报道的贴近性进一步增强.影响力与感染力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12.
报道改革,改革报道;邓公南巡,形势喜人。在新的一轮改划开放大潮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新闻改革怎样搞?一个重要的问题,仍是从实际出发,按新闻规律办事。(一) 新闻改革为什么要遵循新闻规律? 从哲学原理来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现象、过程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只有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才能有效地适应与改造客世界。从新闻工作来看,从事实际新闻工作的同志常会感到,某一时期,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3.
何光先在《新闻的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一文中说:增强新闻的思想性,需解决三种认识上的差误。有人认为把报道者的思想、观点“强注”进去,就违背了新闻的客观性,这是一种误解。提倡新闻的思想性,是要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取舍、分析,揭示出客观事实固有的本质,以达到报道者预定目的或意图。有人认为,提倡新闻的思想性,就会出现“穿靴戴帽”之类的空话、大话、套话。这也是一种误解。“穿靴戴帽”是新闻事实的身外之物,不是新闻本身所固有的本质,与新闻的思想性或  相似文献   

14.
就新闻实践而言,“暗示”是新闻标题赖以增容信息、充实内蕴或含蓄点评表明倾向的技巧。标题作为新闻的眉目,其暗示效应是通过逻辑力量即编辑部按照自已对新闻的纯粹事实独特观点、视角的认识去剪辑、凝炼而产生的。标题的暗示,目的在影响受众的先入印象、引发他们对于新闻事实的正向联想或求异思维,进而实现预期的编辑意图,这是标题的积极暗示;与积极暗示相对应的,则是编辑部不希望也未曾预期到的、不能实现编辑初衷,甚至与编辑意图背道而驰的消极暗示——新闻的传者和受者在  相似文献   

15.
新闻改革使新闻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都产生了明显的变革。目前许多报纸出现了以综述某类问题、批评某种倾向、评论某些现实为主的,融叙述、议论、思考于一体,汇微观事实和宏观分析于一文的报道,显示着新闻的宏观思考在崛起。这种现象引起了新闻界的极大兴趣。新闻的宏观思考的思维特征思维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它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同时又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世界。新闻的宏观思考带有较强的思维性,又不失新闻本身的性  相似文献   

16.
突发事件报道常常触动社会神经、拨动民众心弦,产生强烈的新闻效应。新华社肩负着传播新闻、引导舆论的重任,要在国内新闻报道中更好地发挥“龙头压阵”作用,并在世界舆论中争得发言权、主动权乃至主导权,须在突发事件报道方面有新的突破、有更大作为。这是新闻信誉所系,政治责任使然。 勇闯“必争之地” 突发事件报道是新闻媒体的“必争之地”。新闻媒体特别是世界几大通讯社无不把突发事件报道作为争夺受众和用户、与同行竞争的擂台。新华社理所当然要把突发事件报道作为通讯社主体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  相似文献   

17.
胡正强  孙旸 《青年记者》2012,(31):53-54
新闻失实的原因不一,但新闻从业人员缺乏质疑精神则是造成新闻失实的一个重要原因。什么是质疑精神?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质疑精神被广泛地用来指面对大千世界时所采取的一种普遍提问的态度。新闻传播无疑是人类的一种认识活动,人类认识的可能性和结果,受限于人类思维的局限和思维客体的不可接近性,认识要达到科学准确,质疑就必不可少。毛泽东同志曾要求共产党员"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经过自己头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与哲学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从广义上说,新闻和哲学,都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哲学,是通过人类思维的高度抽象力,帮助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从而激发创造活力,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而新闻,则是通过对事实、信息的传播和对舆论的引导,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了解客观世界,从而积极投身于改造客观世界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9.
新闻策划:一个并非科学的概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闻可不可以策划?这是近来新闻界的加’1话题之一。如果要给“新闻策划”作界定,势必先要明确“新闻”的内涵外延。尽管对“新闻”这一概念的认识也是众说纷纪,莫衷一是。其中颇有影响的是“报道说”和“传播说”:即“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传播)。新闻必须经过报道才能成为新闻”。但是新闻需要报道却并不等于就是报道。两者的关系是。报道是新闻产生的必要条件,新闻则是报道产生的结果;报道是新闻传播的过程,新闻是报道过程中的信息。认为“新闻就是报道”,事实上是误把新闻报道活动与新闻信息搅在了一起。“新闻”不等干“…  相似文献   

20.
科技新闻的报道原则研究的是报道者在进行报道时的指导思想,它决定了报道者的选材、立场、态度。具有正确报道原则指导的报道者会客观、公正、准确对待各种科技事件,但不具备正确报道原则的报道者就可能在报道之初就犯错误.甚至迷失方向。没有正确的报道原则,即便写作手法再高明,也会歪曲报道对象,背离科技发展规律。研究科技新闻的报道原则,要从科学技术的特质入手。科学技术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在科学研究中,只有认识并掌握其规律的研究者才能对自然界作出正确的判断,并作出一定的新的贡献。而科技新闻报道者也只有认识到报道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