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以往,人们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局限于认识论的范畴(所谓“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视为本体论的范畴(所谓“自由是人的类特性”).这种缺乏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理解”,有碍于揭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真蒂.本文将从本体论、实践论、创造论、认识论、历史论等诸多方面揭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丰富内涵,以求弄清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本相.一、人类的本质与自由基元的特性(一)自由是人的本质与人类社会的最高境界.自由是人的本质或历史构成与展开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表现形式和共同追求的美好境界.马克思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区别开来”,“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人类社会历史的构成与发展是人的本质(“自由”)力量对象化的结果.但是,自由不是一个抽象的独立于人群的抽象物,而是一个属于人的社会的感情标志.因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他的生命表现……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而代表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无产阶级革命及其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活动.将最终构成一个“以每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到那时人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说"起点即是终点",又或者是"起点决定终点"。就如同赛跑运动员,起跑时比别的选手都快,那么他就有很大的希望赢得比赛的胜利。然而,我始终坚持着我的论点——"起点不是终点,起点与终点之间还存在着一个相当的过程",起跑快的人不一定就是冠军。就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虽然他们比起上了高中的学生有所不足,但只要能够把握好了自身成长的过程,从此刻开始努力,  相似文献   

3.
“美是人的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是一个系统、发展、动态的审美范式,它以人的三重生命作为辩证逻辑起点,以人生命的精神的自由实现为最终日的。追求的层次不同,其精神实现就有所差异,有的生命,在这一层不关,但在另外的一层上看起来却非常美,这取决于人对自己生命的掌控、追问方式的不同。三重生命表现出来的芙,它们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共生,理归一元。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一生,充满着独特的传奇色彩,从一开始,他就以“乡下人”执着的性格走着他的路,写着他的文。他的路,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启示;他的文,又以湘西美丽的山水人事、“乡下人”纯朴的情感世界和独特的透视角度,使人们深深地陶醉和痴迷。时隔60年的今天,我们又重提他的小说《边城》,因为它既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能够真正代表作家风格的成熟之作。下面,本文就着重分析《边城》中所体现的对一种自然、至性、自为、自由生命形式的探索和追求,并从当时现实和历史原因探究作者以这种生命追求作为小说中心的原因和社会意义。一、作…  相似文献   

5.
七宝中学     
张岚 《中文自修》2005,(4):48-48
1 起点是开始,终点是结束,起点是出发,终点是到达,起点预示着新生活,新天地的出现,终点就宣告一个过程、一个阶段的过去;起点意味着未知、神秘、茫然、探索,终点则代表收获、成长、喜悦或失败,沮丧…… 以“起点与终点”为话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相似文献   

6.
生命于此     
“生命是什么呢﹖”我疑惑地问着。“生命是从一个婴儿开始,发展成一个健壮的青年,走过中年,最后病死。”奶奶解释说。“生命是什么呢﹖”我疑惑地问着。“生命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是他一辈子所经历的事。像一只在井底的青蛙要到大地上看天空”妈妈感叹地说道。“生命是什么呢﹖”我疑惑地问着。“生命是一个人一生的追求,从生下来开始,他就不断地长大,使自己活得好,活得精彩,活得有价值。像一只蜗牛从小就开始不断爬葡萄树一样。”爸爸意味深长地说。○徐噢青蛙每天跳一米,带着大大的梦想,很艰难的向上跳去,他看到了大地上的天空,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历史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几大要素构成的。其中,人的活动毫无疑义地占有最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而且“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就明确告诉我们,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在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它既能让我们通过把握历史人物的活动实质更深刻和更准确地提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能使我们从各类历史人物中总结和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继承发扬优秀的历史传统,提高认识问题和…  相似文献   

8.
文明的第一期精神追求刘士林文明的首次自觉的精神追求,是从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的。这种觉醒,在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看来,发生在公元前8世纪到前2世纪的“轴心期”内。雅斯贝尔斯指出:在轴心期以前,尽管人本身和人类世界已发生了很多变化,人类已从非历史走向了历...  相似文献   

9.
纵观中国当代文坛,可谓流派繁多、思潮迭起,生命本体文学作为一种思潮也呈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它以“生命意识的自觉”为起点,历经“生命本体的透视”、“生命精神的呼唤”、“生命原欲的展示”,发展到了“生命欲望的狂欢”。以客观的态度审视这一思潮的得失,可为当代文坛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论人获得自由的三种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在世代相继的历史活动中,一方面把自由作为自己 追求的最高目标,另一方面努力施展自己的本质力量,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去获取最大限度的自由。认识论层面的求“真”,是人获得自由的理论方式;价值论层面的求“善”,是人获得自由的实践方式;本体论层面的求“美”,是人获得自由的审美方式。人通过审美方式获得的自由,是自由的最高境界。人从自己的劳动实践创造的“天人合一”的美中去观照自己的本质力量,证明人的生命创造意义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11.
被动无界结构是讨论有界和无界这一对认知范畴上的差异在被动结构句法形式上的表现。被动无界结构在句法结构上的特点是其谓语结构是由动词后加“着,、着:”或者由无界词组“(V)又V”、“(V)了又V”等充任。从信息结构上说,有界的被动句法结构能作为一个信息的终点即一个表述的终点出现,或作为信息的起点出现,即引起下文的表述,而典型的被动无界句法结构只能表达动词或动词性结构所表达的动作进程,不能出现在一个信息的终点或起点的位置上。非典型的被动无界句法结构可以出现在一个信息的终点或起点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12.
略论方向     
人类产生以后,就以自己的活动在地球上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人的历史,人类自身进化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的历史,根本不同于生物进化的历史。造成人类历史和生物历史区别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有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人的活动具有方向性。说到“方向”,人们并不陌生,且经常使用它,然而对其含义却不甚明确。在哲学史上,“方向”没有象“目的”那样,作为一个确定的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13.
黄勇莉 《广西教育》2013,(34):38-38
什么是“模仿”?词典上解释为“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学模仿样,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山寨”。人类从开始有意识起,就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模仿,可以说它是人的一种本能。模仿是创新的起点,有模仿才有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张志公先生说:“模仿是写作的必由之路。”在作文教学中,笔者常指导学生通过模仿进行写作。  相似文献   

14.
﹃死﹄字同义词群体功能漫说安徽/邵名尉“死”字的本义是“生物失去生命,跟‘活’相反。”(《新华字典》)生是生命的起点,死是生命的终点;起点不可选择,终点却人人关注。所以“死”字随时随刻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中,并且不断“更新换代”,使它的同义词越来...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部电影的名字。 而我想到的是生命的话题。 人生就像一段旅程,有起点,当然也有终点,中间是一段或长或短的过程。起点是从你出生的那一刻便决定了的。至于终点在何处,一开始,谁也难以预料:或在百里开外,或在几十里开外,或者就在离起点不远的旁边;景致也许同样殊异:或在山之高,  相似文献   

16.
和谐作为哲学概念,是一个关系范畴。和谐社会是一个包含多方面关系和谐的社会状态。从人类本性上说,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马克思把人类千百年来所追求的“和谐社会”,提高到与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可分割的理论高度,从而在真正的意义上提出了“和谐社会”。总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其深层意蕴就在于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天鹅崇拜     
(解题“天鹅崇拜”一语中,“天鹅”作为一种佳禽的生物科学概念的内涵已隐然消失,作为渲染生命世界之可爱的艺术幻想也已变得模糊,而象征人类对某种崇高精神和理想价值追求的意象却在执叩读者的心扉。)有一个很深的历史误会是:金字塔是由皮鞭下的奴隶们建造的。这是因为,人们不能相信自由的人能够完成那么艰辛浩繁、质量完美的工程。但考古学家埃尔巴斯却在金字塔的石块上发现了自由的印记——工匠们骄傲地刻下了自己  相似文献   

18.
我们永远都会有追求,就我的体会而言,追求是为了增加幸福感.说到遗憾,却总是存在的.追求了会有遗憾,不追求也会有遗憾.追求了,你没有得到会有遗憾,但还是要追求.如果每天浑浑噩噩地过去,你会发现生命没有意义.人生的起点我们没有办法选择,所有人的起点都不一样,但是坦白说人生的终点是可以由我们自己去选择的.你要设计怎样的程序,打开怎样的生命界面,  相似文献   

19.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诗意地柄息”是一种优雅的状态,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这种境界的终点是完美,起点就是教育,而中间的过程则是在教育和个体努力下的不断完善。可见,要达到社会中人们普遍诗意地栖息状态,教师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作为坚持在一线的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我们总感觉工作的繁琐、单调、劳累,而渐失了工作的热情,渐失了工作的艺术,渐失了教育中的诗意。最终使自己的工作沦为平庸。“诗意地栖息”可以让我们的教育走出平庸,找回诗意,回归艺术。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经常扪心自问:我是否存诗意地栖息着?  相似文献   

20.
人生感悟     
路 ,走得越多 ,或许对人生的感悟就越深。有人说 :生命是一种轮回 ,终点之后抵达的 ,又是起点。你不理解起点 ,也就不真正懂得终点。聪明的人 ,在起点就会想到终点 ,到了终点 ,又会立即把它当作一个新的起点。也许季节的青春可以轮回 ,而人生的青春却只有一次 ,人的生命也只有一次。季节的青春虽然美好 ,但它毕竟是盲目的 ,而人的青春却是一个主观能动过程 ,人的青春可以辉煌 ,也可以灰暗。青春是短暂的 ,但青春之花却可以长开不败。一个有智慧有德行的人 ,虽不能说青春永驻 ,却可以说青春长在。奋斗时是快乐的。拼搏时内心充满了希望。奋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