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文化传播学主体间性研究探讨世界的所有可以称为主体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沟通、交往等等的关系属性。跨文化新闻传播话语的意义可以从意识形态、社会化过程、话语形式、面子体系和文本间性几个层面来剖析。  相似文献   

2.
刘亮 《东南传播》2023,(7):127-129
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面临以话语间性为核心,被技术鸿沟加速扩大,为西方主流意识形态长期主导的一种结构性束缚。但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和建设者,中国可以主动参与传播基础资源和秩序性建设重构话语主体的“权势量”,基于逻辑平面语境推动建设性新闻话语,以日常性语言构建可通约性话语等,改变国际传播话语的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3.
杨丽 《青年记者》2022,(23):19-21
当下,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交织,国际社会各种声音杂乱交错,多级地域、多元文化交流互动愈加频繁,民间声音的表达权和传播权日益被重视,尤其在新全球化的背景下,从“跨文化”到“转文化”的文化传播新模式,也带来对外传播话语的深层次演变,对我国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争夺对外传播话语主动权,提出了新的改变与启发。本文从中外文化交流、共情能力开发、创新性表达等角度分析我国媒体在对外传播话语转变方面的新趋势和新探索,以期创新对外传播话语表达方式,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4.
文化已成为国家形象叙事框架能否成功的关键,文化间性是多种文化之间对话交往的前提条件,从主体间性到文化间性再到“转文化”间性是国家形象传播的内在诉求。国家形象是基于文化间性理论意义生成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多维框架体系。本文基于文化间性、转文化理论,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中的“自塑”“他塑”“间性”等维度,研究了挖掘中华文化元素、拓展泛媒介化空间等文化间性视域中的中国国家形象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5.
陈文泰 《编辑之友》2023,(11):99-106
跨文化传播一直以来受话语权力和个体能动制约影响,本文以“此在”与“遍在”两个向度编织起社会结构网络的抽象分析框架,并以间性对话方式发掘交往盲点。其中,“此在”代表了社会关系网络建构中主体性确立的生成环境,揭示了文化融合和民族互嵌过程中主体性存在的价值反思,是文化异质性与特殊性的集合体现;“遍在”代表了社会环境系统内主体普遍认同与存在的价值表征,揭示了突破“此在”局限性的社会化重构,是文化通约性与普遍性的集合体现。跨文化传播间性审思可从“此在”存在的特殊语境中发现交往阻隔:一是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堕距使自身价值取向发生偏转游移,由此呈现出“变”的问题;二是他者文化在本体评价取向影响下发生价值锚定错位,由此衍生出“不变”的问题。对此,可从“遍在”属性的共通意义空间中寻求对话出路,首先要换位思考,在跨文化传播时,要深入他者所处的具体社会背景,反思他者接受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其次是本位思考,把握自身核心价值,兼顾文化交往的普遍相似性议题。跨文化传播的间性视域有助于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发展,为文化传播模式转型提供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6.
叙事语境是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际传播的跨文化属性,要求我们必须突破不同文化间的语境藩篱,从语言、图像符号的信息本质入手,以“平实的陈述,生动的表达”构建叙事语境,减少“中国声音”跨文化传递的失真率,提高“中国故事”的易读性和亲和力,为对外传播在域外“入脑赢心”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刘洁 《新闻前哨》2022,(5):67-70
当下,中国的跨文化传播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形势,迫切需要建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提高国际话语权.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塑造了一批洋网红,其国别特性和自带"他者"属性,无形中扮演了跨文化传播的角色.本文以哔哩哔哩海外UP主"我是郭杰瑞"的短视频为研究对象,以"主体间性"的视角分析传者、受众与内容三大主体间的"对话"关系,以期为全球...  相似文献   

8.
刘鹏 《今传媒》2023,(11):104-109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外合拍片数量逐步提升,呈现出日趋繁荣的景象,但是,合拍片的跨文化传播效果尚不显著。对此,笔者基于中国优秀文化构建的中外合拍片跨文化传播模式以及评价体系,对跨越种族、文化和地缘等传统边界展开的中外合拍的主体定位、合拍内容、合拍方式、跨文化传播受众、规避文化折扣以及探寻文化间性等问题展开探讨,旨在助力合拍实践,推动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区域间的交流不断加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演绎中国精神成为当下关注的焦点。具有跨地域、跨文化、客观真实且具有传播性的美食纪录片就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法宝。在此背景下,本文以美食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为预设,剖析美食纪录片《江湖菜馆2》的图像、语言、声音等视觉文本的呈现实践,探析各视觉文本是如何通过修辞格来进行话语表达和意义建构,理清讲好美食故事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黄鸿业 《传媒》2018,(2):85-87
在国家对外传播战略的大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师要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基础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各类社交媒体已经成为跨文化传播和交际的重要平台.对此,汉语国际教育人才要通过培养基于价值观主体间性的媒介话语表达能力,培养创造跨文化公共价值空间的能力,培养感知、判断媒介价值观和伦理的能力等途径,提升跨文化传播的媒介素养,为我国对外传播的软实力筑牢根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历史视角,考察20世纪80年代外国文学经典作品在中国的影视译介与传播过程,并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美学热”的社会文化语境,对这一过程的特征、规律和效应做出阐释。研究认为,经典文学作品借助影视传播渠道,可以有效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流与理解;在特定历史条件的作用下,其成功的传播实践为跨文化交流赋予了“审美”与“启蒙”的象征价值,也为90年代以后中国文化进一步融入世界文化潮流奠定了观念的基础。本文进而探索性地提出在当下“讲好中国故事”的“美学路径”。  相似文献   

12.
赵雪倩 《今传媒》2023,(10):33-36
本文基于“自我讲述”与“他者视域”融合视角,从纪录片多模态话语出发,揭示了“他我融合”第三视角在主题呈现、话语互动和社会传播三维向度的叙事话语策略,提出了纪录片的跨文化叙事可以通过文本和影像的巧妙叠加、隐转喻诠释与互文重构等策略,以提升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效果,旨在为我国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彭小琴 《传媒》2023,(16):61-63
国际中文教师担负着中文国际传播的重任,同时也有“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势。其在跨文化传播中要秉承多元共生、命运与共的跨文化传播理念,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正视文化多样性,增强世界获得感,以文化共性吸引学生,重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和深刻内涵,形成师生共生传播主体,课内外多场景传播、线上线下双向对话的传播模式,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张文娟  李智 《新闻大学》2022,(11):105-115+121
自媒体时代,国际传播发生了影像—社交化和叙事多元化转向,国际传播结构也正在朝着客体主体化和主体间性化方向发展。国际传播的这一变化趋势使传统的东方学话语中作为客体的“他者”以主体性在场,从而对传统的东方学话语体系提出了挑战。本文以李子柒短视频的海外传播为观察个案,发现其文化破壁的关键在于以符合东方学关于东方的浪漫想象来关切和回应现代性焦虑下人类共通的生存命题,从而最大限度地召唤和扩大了东方学内部关于东方的积极话语,并对既有的占压倒性地位的消极话语构成了一种不易察觉的柔性抵抗。李子柒版中国故事能够成功“走出去”释放了重要的讯息:传统的东方学话语体系正在发生松解,通过对其内部积极与消极话语权重的柔性调节有望塑造出一个新的“东方”。概而言之,自媒体时代“东方人”的对外自我传播为东方学中被客体(对象)化为“他者”的“旧东方”转换为主体性在场的“新东方”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5.
林龑 《新闻世界》2009,(11):175-176
经济全球化要求跨国公司必须实现国际化生存和跨文化管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试图分享彼此信息和意义的行为就是商业性跨文化传播,而跨国公司在中国特殊的儒家文化商业氛围中也必将完成其中国式的生存转型。本文从跨文化传播角度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经营理念转变进行学理上的探讨,从文化休克、文化适应及交易性文化这三个方面还原“送礼”争端的跨文化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16.
张健  宋玉生 《新闻界》2024,(4):48-60+86
在划分出文化的外围的基础上,提出跨文化传播的边缘策略,对讲好中国政治文化的故事具有重要意义。文化的外围意指符号、外在直观事物、生活方式,它们具有较强传播性与渗透性,而多元文化的外围在现代性、西方化、人的情感本能层面上享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可以跨越文化差异与意识形态分歧。由此,实现跨文化传播的边缘策略的关键在于讲好“三个故事”:讲述器物的故事,即跨文化传播的重点内容应该是中国的物质富足与技术进步,它们是西方人最能够理解的中国故事;重视“他们的故事”,即持续扩大、深化改革开放,向在华西方人群展现真实、开放、包容的中国社会生活;挖掘历史的故事,即展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生活、中国乡村生活图景,亦为现代性危机、西方化弊陋的解决提供想象资源。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是具有交流性和参与性的中国“好故事”。报道好传统节日,对于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效能意义重大。本文认为,探讨全球化语境下主流媒体讲好中国传统节日的故事需要把握好五个方面的关系,把讲清“是什么”与道明“为什么”结合起来,以更生动、准确且有文化深度的方式,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8.
中国核心术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传承创新与国际传播成为崭新的时代课题。“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在推动中国核心术语的创新阐释、多语种翻译、融合出版与国际传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国核心术语的传承发展践行“让文字活起来”的目标,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推动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在国际传播实践中打造精准化、品牌化、本土化的跨文化传播路径,以学术出版促进中外融通。  相似文献   

19.
王啸洋 《中国出版》2023,(15):47-51
在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命题下,跨文化出版成为我国图书出版工作的重要手段。跨文化出版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前提下,试图找到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文化连接点,以达成出版活动的平等对话。研究提出从搭建“一带一路”跨文化出版合作共同体、把握讲好中国故事的“再政治化”理念、让图书出版走向日常生活、搭建自主的数字化阅读平台等4个方面着手,推动跨文化出版工作创新展开。  相似文献   

20.
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而知己知彼是建立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的基础.了解受众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是更好地进行中华文化传播的保证.本文从受众视角探讨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并从内容、形式、传播处所、传播主体的立场四个方面提出对中华文化传播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