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教育情怀是教师追求教育的生命意义、坚守职业的内在动力和践行师德的重要体现。地方院校师范生的教育情怀包括德性自觉、职业认同、乡土情怀、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培养地方院校师范生的教育情怀,能够提高师范生的从教意愿,稳定乡村教师队伍,提供乡村教师发展的持续动力,使其成为乡村儿童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建构以地方院校引领、区县政府统筹主导、中小学积极参与的协同育人模式是地方院校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2.
在振兴乡村教育背景下,乡村教育情怀理应成为师范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是通过道德、智力、审美、劳动、创造等高级情感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重视乡村教育爱与责任的道德感、求真与创造的理智感及追求崇高与幸福的审美感,是苏霍姆林斯基情感教育观对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培育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探究教育情怀的内涵、结构及生成机制,以南宁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为例,论述建立师范生教育情怀培育的有效模式,提出在实践中通过教学引导、环境构建和实践催化的三位一体培育模式,从情感态度与道德境界两个方面促进师范生教育情怀的生成。  相似文献   

4.
师范生就业教育关乎国家未来教师队伍建设,应予以重视。目前师范生就业课程存在价值引领性不足、教学方向性不强、实践针对性不够和教学趣味性欠缺的问题。在当前深化党史教育背景下,党史教育融入师范生就业教育在价值引领、时代精神、文化自信、为民情怀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可通过以伟大建党精神涵养师范生职业认同感、以优秀教师案例激励师范生开拓中国式现代化教育设计和以“讲党史”培育师范生教师技能的方式将党史教育融入师范生就业课程中,从而为师范生就业课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师范生培养阶段,明确而系统的教育情怀的培育是必不可少且必须重视的。教育事业层面的教育情怀培育应注重师范生教育理想的树立,职业层面应侧重于建立职业追求,志业层面应着重于个人主体意识的唤醒。师范院校和专业的教育情怀培育应该从普遍的德育教育中凸显出来,从专业教学、协同培养合作育人、地域文化认同等方面着手,落实到师范生个体的职业理想、个体人格和个体情感的自觉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师范生是乡村教师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从源头上树牢师范生扎根乡村教育的情怀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赋能乡村教育优质发展、赓续传统乡土文化根脉、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同时师范生也面临乡土情怀淡薄、乡土文化教育渗透不全、乡村实践经验贫乏等困境。为了促进师范生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师范院校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须加强国情和理想信念教育、开发乡土教材和设置乡土课程、增强乡村教育实践,不断增强师范生乡土文化知识和实践能力,激励师范生到广大乡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新时代文明乡风的塑造者,振兴乡村教育的“大先生”。  相似文献   

7.
徐翔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12):94-96,F0003
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对生命质量的提升,因此,生命教育也应是地方高师院校的重要工作。在地方高师院校中开展生命教育,可以提高师范生的生命意识、解决师范生的心理问题、推动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地方高师院校中生命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生命认识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生命感恩教育、生命责任教育和生命幸福教育。  相似文献   

8.
李铃  李昌盛 《成才之路》2023,(11):29-32
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将红色文化融入公费师范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厚植公费师范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助于培养立志投身于艰苦地区、扎根教育的“四有”好老师。文章分析红色文化与公费师范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探讨传承红色文化对公费师范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论述红色文化融入公费师范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定向师范生培养是高校师范教育在新时代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在现有的教育培养模式中,城市化倾向明显,与非定向师范生培养模式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度,缺乏乡村文化浸润,难以滋养定向师范生的乡土情怀与乡土认同。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乡土认同存在身份认同、职业认同和文化认同三重向度。乡村文化中蕴含劳动基因,劳动教育与乡土认同存在深度契合。劳动教育通过建构身份认同、培植职业认同、增强文化认同来培植重塑乡土情怀。劳动教育可从价值引领、课程实践、志愿服务和文化浸润四个路径展开,以培植学生的乡土认同感,形成乡村文化自觉和行动自觉,并将乡土认同转化为定向师范生扎根乡村、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0.
教育实践课程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重要的育人使命。梳理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实践课程的发展历程发现,教育实践课程经历了学苏中改造、恢复中改革、发展中转型等三个阶段。教育实践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完善师范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塑造师范生的情怀品质。未来应从教师教育信念、实践课程资源、实践课程师资队伍与课程评价体系四个向度构建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1.
形塑乡村教师以生命价值为取向的教育情怀,与教育的“人本”理念高度契合,并对于建设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下教师的工作任务指向工具性价值、学校的生命关怀氛围淡薄、教师的生命自觉意识的缺失、教育情怀生成机制残缺等阻碍了乡村教师以生命价值为取向的教育情怀的生成。基于此,教师的工作任务应回归生命价值之本;重构学校生命关怀氛围;教师增强自身的生命自觉意识;完善以生命价值为取向的乡村教师教育情怀生成机制,是推动乡村教师生成以生命价值为取向的教育情怀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教师专业发展其实质是教师生命的发展。高师教育类课程应关注师范生的生命成长,以"经验人本"作为课程的价值取向,增加教师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以生命体验作为课程实施的策略,讲求发展性课程评价,促进师范生生命的完满。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内容1.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则构成生命教育的目标。生命教育重要的是要培植学生的生命情怀。生命情怀是个体对自我生命的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教育、教师、学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师范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未来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育祖国未来人才的重任。为了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师范生必须通过树立远大教育理想来促进学生和师范生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也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未来教育的质量。在当前师范生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的形势下,关注师范生的教育理想是必要的。文章通过探讨师范生教育理想的价值取向和影响因素来提出师范生教育理想的培养策略,旨在坚定师范生未来从教育人的信心,优化未来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中注入一股动力。  相似文献   

15.
为准确把握地方高师院校生命教育的现状,寻找科学合理地针对师范生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课题组选取西部某师范学院为案例,进行生命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师范生能正确认识生命教育并渴望得到生命教育,对生命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刻;地方高师院校生命教育存在缺失。基于此,研究认为,应通过构建立体式生命教育环境、建立健全生命教育课程模式、加强教师队伍生命教育理念来推动地方高师院校的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6.
滋养与提升职教师范生教育情怀,既是反映国家职教教师教育改革方向的应然举措,也是提高中职师资培养质量的必然举措。职教师范生教育情怀由认同之感、热爱之情、坚守之志三要素构成。认知建构是其生成基础,实践体悟是催发媒介,人文陶冶和德性自觉是生成的外在和内在条件。针对其培育课程文本薄弱、培育方式传统低效、培育主体合力不足的现实困境,以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遵循生成机制的逻辑,从课程调整,筑强文本;教学渗透,夯实认知;实践引导,深化体悟;环境熏陶,潜移默化;自育自建,自觉提升;多方支持,加强保障等方面探索改革进路。  相似文献   

17.
2012年已有部分毕业的免费师范生开始了在职硕士教育,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与其他类型教育硕士培养有很大差别.为顺利推进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就需要加强免费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是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的重要部分.在分析教育实践能力的内涵及构成基础上,阐明了当前培养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教育实践能力的必要性,并重点探讨了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8.
高师院校必须突出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在教师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是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需要,也是师生教育生命成长的需要。安庆师范学院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深入开展"读书工程、研究工程、教改工程、文化工程",创建"文化育人"的"软环境";构建人文、科学、艺术通识教育平台,弘扬地域文化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教育,突出文化素质教育先进典型的示范与放大作用,建立"双进"平台、实施顶岗支教,提高师范生的教育生命质量,不断探索教师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努力追求现代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生命教育是一种使人认识、保护、珍爱、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十分必要.具体实施途径包括:借鉴生命教育理念,转变高校教育模式;渗透生命教育内容,完善高校教育体系;开展生命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生命情怀;营造高校生命情感氛围,通过各式校园活动推进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使命与责任究竟是什么?打开《教育的使命与责任》,肖川教授说得很明白:教育就是为自由社会培养人。对公民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倡导与探索是本书的主旋律。追随作者激扬的文字,感受到的是对生命个体的强烈关注,对生命意识觉醒的深情呼唤,作者用美好的生命情怀呼唤着我们摒弃教育的功利性,去触摸教育的高度与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