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今传媒》2002,(4)
报刊作为大众媒介,既有给人们提供新闻信息的功能,还有传播知识、寓教于乐的功能,1919年新文化运动以来,现代报刊不仅为激进的革命者、文化人所青睐,而其中的文艺副刊也拉近了报刊与人民大众的距离。就象当今的广告养活报纸一样,在当年广告资源较少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2.
跨媒介时代的文学出版之变及其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媒介出版,指的是网络、影视等其他传播介质开始打破传统纸媒的垄断,已逐渐成为当下出版业的影响因素。这股风潮愈演愈烈,在出版业的多个层面都展示出与以往迥异的新变动,无论是出版模式与营销策略,还是出版内容和产业结构,都包含新一轮出版革命的因子,影响着今后一段时间出版业的面貌。  相似文献   

3.
杨晓芳 《中国出版》2012,(17):19-20
"数字技术将使出版业的地位更加重要,功能更加凸显。"8月30日,在2012数字出版与文化传播国际学术论坛暨第八届全国电子网络编辑年会上,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在回顾了十多年来数字革命给专业出版、教育出版和大众出版三个领域带来的全  相似文献   

4.
媒介融合时代,出版与社交在传播途径更迭的同时发生着双向融合,在双主体共同动态演进的过程中,传统出版行业的中心化体系逐渐解体,新媒体平台内容出版衍生出“再中心化”的格局。当下,受众习惯与媒介生态迅速变革,一贯“慢中求精”的传统出版行业在求快、求新的市场竞争中普遍出现迟滞性。与此同时,近年来新兴媒体泥沙俱下的弊端渐显,加之传统出版业承担着公共场域之下传递正向价值观的社会职能,推动了大众对于社会系统中专业化、规则化内容的偏好回暖。文章从出版社交化对信息传播过程的解构与重建切入,试图探讨二者在融合过程中的耦合与矛盾,思考传统出版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与新兴社交媒体深度融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进步报刊是传播新思想、新观念的重要新闻媒介,是中国共产党人宣扬马克思主义及党的政策、主张的前沿文化载体。在历次重大革命运动中,革命进步报刊为武装工农群众的头脑,动员一切力量抗击国内外反动势力,建设与巩固革命根据地,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信息社会中的网络、电视、电影和出版业等大众媒介在当今世界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法国著名思想家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的理论,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直接存在的一切都是表象。大众媒介承担大众媒介展现的工具,在一个景观的构建世界中,大众媒体的发展变化对的社会景观的塑造有何意义,本身如何与他物共存于景观之中是笔者论述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它产生的社会客观实践基础.编辑学的产生也当如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出版传播事业尚不发达,作为独立专门分工的编辑职业还没有完全产生.因此,编辑学科便无由产生.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中国的出版事业得到发展.尤其是报刊编辑出版业的产生与繁荣,使专业编辑队伍的产生成为可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数十年间,随着世界性新技术的革命与进步,我国的现代出版传播事业出现  相似文献   

8.
文艺副刊的今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刊作为大众媒介,既有给人们提供新闻信息的功能,还有传播知识、寓教于乐的功能,1919年新化运动以来,现代报刊不仅为激进的革命、化人所青睐,而其中的艺副刊也拉近了报刊与人民大众的距离。就象当今的广告养活报纸一样,在当年广告资源较少的情况下,报纸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艺副刊来扩大发行量增加收入的。  相似文献   

9.
媒介融合时代中国出版业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媒介环境学的角度来看,媒介融合技术必然会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当然也包括出版业。在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出版业从理念到战略选择都会面临变革,同时也将在媒介融合时代获得新的发展契机。本文从媒介环境学的理论视角探讨了在媒介融合时代形成的新的传播形态,这些新的传播形态将会塑造新的出版业。媒介融合时代中国出版业具有三种可能的战略选择:内容创新战略、渠道创新战略、全媒介整合战略;国家需要转变传统的出版规制理念和方式,为出版业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所进行的战略选择提供体制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新闻传播的第三次媒介革命黄玉顺,肖娅曼在人类的新闻传媒历史上,已发生过两次革命浪潮;第一次浪潮是近代报刊的兴起,第二次浪潮是现代广播电视的崛起。目前,新闻传媒革命的第三次浪潮正在迅疾地涌来,可称之为"*C革命",即一电脑传播"(computercor...  相似文献   

11.
体育报刊是传播体育科学知识和体育信息的重要媒介,体育报刊在普及、推广体育知识和提高运动水平中具有重要作用。体育报刊和体育运动相辅相成,应运而生。因此,体育报刊已经成为我国体育事业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体育报刊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但体育报刊的质量一般,没有充分的吸引力吸引读者,本文就分析近现代体育报刊出版状况,提出体育报刊出版良好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赵莹 《东南传播》2010,(8):54-56
随着中国主流文化的大众化转型以及影视媒介的蓬勃发展,出版业面临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寻求自身出路,出版业积极向影视媒介靠拢,影视书作为影视与出版合作的产物在出版物市场大放异彩并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其出版以及热销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3.
陈波 《报刊之友》2013,(7):151-152
邹韬奋先生1935年11月16日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至1936年2月29日,共出版16期。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由《大众生活》杂志透射出的近代新闻报刊中的人文关怀精神和新闻启蒙思想,进而对我国媒介体系的现状进行了思考,笔者认为引导舆论,服务受众,培养民众的媒介素养将一直是建设高质量传播体制最重要的任务,从而使大众通过日益多样化的渠道选择资源、整理信息、理解政府的舆论导向。利用口头、印刷和其他媒介有效地进行文本学习,使群众的情境感知和体验更加丰富,有利于群众在其中汲取信息,增强社会及自我认识。  相似文献   

14.
舆论的主体是公众,是大多数人的意见,媒介并不总是代表舆论。在近代中国,媒介仍然只是少数上层阶级的讨论平台,以党见、派见为本位,政治动员的舆论建构部分依赖于意见领袖与人际传播。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期,白话文运动在这一社会环境下发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媒介语言的变化使得"在特定阶层内部的信息流动,借助白话文和报刊,向社会普罗大众扩散",对媒介功能由党见本位转向民意、舆论本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学出版社是整个出版业中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推进知识传播,反映创新水平,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思想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出版业数字化迅速发展、大型出版集团并购潮流不断出现的今天,大学出版社在这方面,尤其是在学术出版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任务更加繁重,使命更加光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自1898年中国第一份女性报刊——《女学报》在上海正式创办以后,近代时期涌现出一批专门以研究女性问题为主、反映和指导女性生活的女性报刊,成为一些精英男性和知识女性传播新知、探讨问题、表达观点的媒介空间。女性报刊的出版与发行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早期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群体的自我意识,又对彼时中国社会各个层面产生了深刻影响。目前,学界在梳理和阐释与女性相关的议题时,不仅将女性报刊视为一种进入历史现场和找寻女性生活经验的绝佳媒介和重要途径,同时也将之视为发现和探寻女性解放之路的重要坐标。本文通过梳理学界关于近代女性报刊的研究成果,重新考量其在出版史上的地位,以期更为清晰地把握其发展变迁的历史脉络,从中探求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新闻媒介与时间制度是互嵌的。中国近代历法制度的变革不仅在报刊上获得广泛讨论,而且在它的报头信息中清晰地呈现出来。本文以《申报》为切入点,以全球化史为背景,探寻近代中国报刊在时制变革中的角色,从而理解中国是如何与全球传播秩序对接的。研究发现,《申报》报头的日期标注与历法变革相呼应。起初帝王年号与干支结合的中式历法占据主导,随后西历逐渐登场,并最终演化为中华民国的国历,而帝王年号和干支纪年作为废历退出历史舞台“。公历”的确认蕴含着中国对全球体系与全球秩序的重新认知,也是中西碰撞与汇聚的焦点之一。近代中国的历法变革、报刊发展与现代时间观念密不可分,报刊作为历法知识传播的载体,成为时间与媒介互构的重要中介。中国的国族概念据此构建,中国加入全球体系,而中国媒介也就此汇入全球传播秩序。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教育报刊的内迁以及在战时桂林创办的重要教育报刊——《广西教育通讯》的出版有其独特的出版业生态,抗战时期桂林教育报刊的文本内容及其历史价值从侧面呈现了抗战时期我国教育报刊出版事业的概貌.探讨这一时期教育报刊的出版对弘扬爱国思想、传播教育知识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9.
惠萍 《编辑之友》2010,(1):100-102
近代来华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报刊、书局的同时,也将西方的出版理念和模式带到了中国,直接影响和刺激了中文报刊的产生。中国近代出版业由于报刊和书局的出现逐渐演变成具有现代意义的出版事业。所谓事业,就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中国,参与知识的生产与文化的传播的行业、机构很多,出版业当在其中,出版人和出版社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不可缺少。然而,出版社中能传承百年者却为数不多。2012年,中华书局度过百年华诞,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周佳荣教授主编的《百年传承:香港学者论中华书局》一书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近代中国知识的生产与文化的传播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