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建筑类高校的文化育人具有建筑行业背景和特色。为实现文化育人目标,思考建筑类高校的教育特色与文化育人关系,探究建筑类高校教育教学特色内涵和文化育人的契合路径,以及教育特色思政与文化育人的融合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建筑类高校的教育特色融合文化育人的体系和机制。通过培养和建设特色文化育人师资队伍,建立健全特色文化育人机制以及建设系统化的教学、管理等基层特色文化育人协同机制,构建建筑类高校的完整特色文化育人体系。建筑类高校传承、弘扬和建设包括教育教学、制度、言行等方面的建筑特色精神文化,开拓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应用新时代媒体平台等文化载体,形成建筑类高校的立体化特色文化育人架构。教育特色与文化育人的融合路径探究对建筑类高等教育落实文化育人,实现特色人才培养具有探索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林类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艺术素养培养不足的现象。插花是一项高雅的文化艺术活动,不仅给予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而且可以丰富情感生活、提高艺术及审美素养。因此,在农林类高校开展插花艺术活动对于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分析农林类高校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讨论插花艺术在培养农林类高校大学生艺术素养中的作用,并提出几项基本方法及对策。  相似文献   

3.
从农林类高校应用化学专业设置情况出发,结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特色和条件,对农林类高校应用化学专业教学中工程意识的培养进行思考,指出传统高等农林院校应用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特色的实现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服务行业和区域发展中彰显特色是农林类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应从着力人才培养、着实应用研究、着眼经济发展等途径探讨农林类高职院校的育人功能及产学研合作方式,从而凸显其服务社会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农林类高校是指以农林类专业为主的院校,为了能够提高我国农林类产品的效益,需要农林类人才做出巨大贡献。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者学科相关的英语,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家学术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社会也需要更多掌握良好英语水平的人才。现阶段,我国在高职类院校ESP的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在农林类高校却很少设置ESP课程。我国是一个农业发展大国,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也离不开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经验等,因此在农林类院校加入ESP课程非常有必要,能够广泛提高农林类人才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化需求。  相似文献   

6.
创业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福建农林大学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依托农林专业特色优势对创业教育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在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动力机制和政策导向上不断予以优化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为进一步改革农林类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有效解决农林类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升农林类高校自身发展水平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董慧  王瑞  张欢 《现代职业教育》2023,(31):117-120
实践育人是创新高校育人方法、提升育人实效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践育人的重要论述,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充分融合,切实推动思政教育的全面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了在“大思政”格局下,实施“三个计划”,打造“三个课堂”及“四个平台”,构建“三三四”实践育人模式,并对实践育人效果进行了总结,以期创新农业特色高职院校的实践育人新模式,助推高校实践育人的科学化、持续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建筑类高校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建筑类高校发挥景观文化育人功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总结了建筑类高校发挥景观文化育人功能的原则,并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提出了建筑类高校发挥景观文化育人功能的方式,即构筑道德意识、培养建筑理念、搭建实践平台,以期为建筑类高校进一步突出特色、发挥景观文化育人功能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有机化学作为农林类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对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农林类高校有机化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将传统的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模式进行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落实高校共青团改革的龙头项目,是促进社会选人用人单位更好选拔人才的一项举措,是深化共青团工作的创新突破口。2018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旨在推进全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随着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重要性的提升,深刻认识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育人模式的“1234”内涵,把握其目标导向价值、制度规范价值和评价激励价值,从“践行育人理念,明确育人目标”“突出育人主体,细化育人任务”“强调责任担当,优化管理方式”“实施四维评价,构建育人格局”四个方面探寻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1.
针对农林类高校工程训练教学办学特色不鲜明、评价标准模糊、重技能轻素养等问题,探讨了一种多维多尺度工训教学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形成了5维度、4尺度及20类全覆盖、可衡量的训练科目,并采用理论考试、实践操作、作品答辩和实训报告等方式对训练科目进行考核评价,为工训教学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该方法为农林类高校工程训练科目设计与评价提供了新思路,对农林类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结合学校实际,在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育人环境、完善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以教育创新思想推动高等农林教育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实现"培养完整的人"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能够弥补现代大学教育中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不足。本文通过对农林类高校通识教育中人文类通识课程设置问题的研究,从学生需要、社会生活需求、学科知识发展以及学校发展需要四个方面分析人文类通识课程的目标,进而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方案,以此优化农林类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与红色博物馆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高校与红色博物馆在育人方面具有共同的任务、目标和需求,这为二者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奠定了基础。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二者存在协同育人意识淡薄、方法单一、制度缺失等问题。故高校和红色博物馆在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过程中,必须树立协同育人理念,丰富协同育人方法,健全协同育人制度。  相似文献   

15.
欧海燕 《广西教育》2023,(18):87-91
本文阐述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常态化制度化的内涵要义,认为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常态化制度化是遵循高校资助育人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和推动大思政格局的重大举措,并从狠抓日常工作、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实施成效等方面提出实现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常态化制度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个全新的高校培养制度,该项制度在国内外诸多高校进行过实践。事实证明,这种人才培养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的。本科生导师制在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特色,因此,适时地对本科生导师制进行创新性设想,是更有针对性的实现其效果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7.
进一步加强民族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各民族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题中之意。本文从完善民族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加强基地建设是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完善民族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加强基地建设是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提升民族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是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重要条件;扶持学生红色社团,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是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的重要使命。本文从四方面论述了如何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8.
依托野外科研平台开展实习实践和观测研究,已成为高校培养农林类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野外科研平台的运行特征和安全风险,提出了可行的安全管理对策,为农林类高校野外科研平台安全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高校实践育人中的问题与难点在于:实践育人思维没有完全形成,学生参与度偏低;高校实践育人往往将理论和实践割裂开来,也没有分专业来进行正对性的实践;高校实践育人缺乏理论指导,各高校的理论成果比较封闭;高校实践育人没有在大环境中形成合力;高校实践育人缺乏相应的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高校实践育人缺乏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20.
党建育人制度化建设是贯彻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为党育人”精神,强化高校党组织政治职能、坚定高校政治教育方向、推动高校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分析高校党建育人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探讨高校党建育人制度化建设的价值导向,指出高校党建育人制度化建设的路径:加强党建育人的顶层设计,完善高校党建育人制度章程;推动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筑牢高校党建育人的基层堡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