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有效教育方式向受教育者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的三个阶段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客观性、动态性、差异性的特征。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的应然状态,有利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互动对话的模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持续面临以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为特征的技术革命,赋予教育主体多元化责任和客体个性化需求。从网络运行的特点出发,教育主客体身份互认、互动模式和相互转化发生重要变化。从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理论和主客体哲学追问透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属性、主体主导地位和客体主体地位始终没有改变。在变与不变中科学认知和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要求教育主体在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中,准确掌握主客体政治性与发展性、能动性与受动性、主导性与主体性共生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创制和探索互动转化机制,在守正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论的理论反思 ,借鉴当代主体性哲学和主体性教育的研究成果 ,科学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 ,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特征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 ,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社会的发展 ,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 ,主体与客体是一个认识论命题。作为一对相对应的范畴 ,主体与客体各自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 ,只有在与对方的关系中才能获得自身的规定性。就主体和客体的概念而言 ,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主体是指在普遍存在的事物相互作用中能动的、主动的一…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工智能、虚拟技术、大数据等不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内涵及其关系产生新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以虚拟数字的形式呈现,表现为图像符号和文本信息,呈现由现实人物向符号人、虚拟人和赛博人转变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在智媒时代也呈现出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需求。在智媒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产生了新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导性在离散中不断减弱,客体的主体性在不断增强中走向湮没,进一步导致主客体在虚拟空间中不断分离,主客体关系逐渐走向异化。在智媒时代破解主客体困境需要正确把握三重维度,加强主体建设和客体建设,实现主客体双向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它强调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的系统构成,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的和谐交换、合理分配与互相促进,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合力,从而摒弃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不平等、套用及滥用介体、超越环体的现象。构建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关键是廓清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的生态关系,即主体-客体的二元对等、主体-介体-环体的化旨归一、客体-环体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主体间交往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交往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应从“主体-客体”生产实践观走向“主体-客体-主体”交往实践观,从根本上使以“物的世界”中的主客体关系转变为“主-客-主”交往实践关系的“人对人的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活动的发生和主体间关系的处理,形成一个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场域,指向教育者“价值引领”与受教育者“主动建构”的有机结合,促进主体间心灵对话、道德体验、理解共识的不断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所谓网络思想教育就是通过用互联网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渐渐地走进我们的生活。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进行分析关于主客体的存在性、特殊性、转换性的了解。充分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教育的意义和如何发挥在网络中的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采用了马克思主客体关系的理论为新的教育发展开阔了新视野,在针对创新教育理论中提高教育效率和素质,通过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的分析,了解它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根本问题。在“主体间性”理论视阈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教育者为中心主导的“教育者主体”即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在现实中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主体间性”作为社会交往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有着独特的理念和优势,在主体间性理论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内涵十分丰富,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思路、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客体的规定性,目前在学术界大致可以归结为"主体--客体"与"主导性主体--客体性主体"两种不同的分析结构模式.教育中主客体双向运动的原理从理论上与实践中证明了"主导性主体--客体性主体"分析结构模式的正确性与合理性.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教育对象的客体性主体的性质,转变教育理念与工作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增强以人格力量为主的非权力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将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根据这三个阶段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关系做出两种分析,即实然性分析和应然性分析.这两种分析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经历着由单主体向双主体的发展,为了推进这种发展,教育者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在实践中运用建构主义的原则方法促进受教育者由客体向主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对是否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这个概念,理论界存在不同的观点。本文就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的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的关系等问题,在继承其他同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希望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理论问题深入研究下去。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要么片面地强调"教师中心论",要么片面地强调"受教育者中心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过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二者是一种以教学内容为共同客体的双边互动、协同发展的关系。因此,应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的指导下,本着坚持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教育理念,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实践观,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特性与教育创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网络是现代人的生存方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在网络中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一种全新生活世界与生存境遇中的全新的价值教育形态。网络生存方式对人的主体性的拓展,预制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特性与趋势,表现为教育主体的“去主体化”、教育客体的“主体化”和主客体关系的平等性、相对性。建基于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推进,必须真正契合网络化生存方式的特点与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特性,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原则与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是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积极合作才能成功实现的,是二者“合力”作用的结果,物理学上讲同方向两个分力叠加,合力效果最大,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比喻成两个“分力”那么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看做两个“分力”之间的“角度”。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为切入点以年龄为基准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分为:老、中、青,三代,其思想各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因客体的年龄差异而有所不同。本文旨在表明如何把握不同年龄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确定其最适宜的“角度”,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最优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王希 《培训与研究》2009,26(11):73-74,90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两个基本要素,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最基本关系。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的历程,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两个基本要素,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最基本关系。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的历程,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是主体价值创造、主客体价值互动、主客体价值共享、客体价值消费诸过程和方面的辩证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实质是思想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呈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遵循价值实现最大化,思想资源配置最优,价值实现过程均衡有序和共时历时规律.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指向只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8.
史上最强人工智能ChatGPT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将会重塑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现存样态,具体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向虚拟化、隐性化转变,客体向主动化、自愿化转变,主客体互动方式向人机交互模式转变。ChatGPT在重塑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同时,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现实主体的主体性被遮蔽引发主流价值裂化的危险、片面夸大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导致负面效应的可能、人工智能技术的过度依赖走向技术决定论进而走向唯心主义的潜在风险。因此,需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主体的主体性建构,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实践转向,辨明技术本质回归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之道,来有效规避技术风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关系模式新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困境入手,主要讨论了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客体关系定位的有关问题,对学界讨论已久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理论中的“双主体”(交互主体)理论,从主体过程为主,客体实践为主的角度上重新思考和解释。  相似文献   

20.
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特性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分析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关系的争论中比较集中的三个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有无必要引进这对哲学认识论范畴;受教育者在什么情况下成为主体;怎样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性质?本文认为,争论的原因主要是分析问题的方法论上存在重大分歧.因此,要在理论上搞清楚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从方法论上应有两方面的约定:一是在一定阶段的研究中需将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二是在考察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时,需从特定的视角出发确定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