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通过高空探测和物理量参数等资料对2012年7月下旬发生在兴安盟地区的3次区域性强降水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这3次降水主要成因是冷空气沿着西风锋区向东北移动,与副热带高压外围的暖湿气流在兴安盟地区交汇造成强降水,稳定度指数、能量指数和强对流天气指数等物理参数对于降水性质的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2005年9月1日至10月31日出现在我区大部分地区的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对西藏初秋短时间强降水天气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描述和讨论了影响造成西藏初秋短时间强降水天气系统及其时空分布的特征;雨季结束期及夏、冬大气环流场的调整和转变。  相似文献   

3.
利用实况资料对2016年8月22日出现在甘肃省中南部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暖湿的大陆高压、低层的切边线和地面锋面是此次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CAPE、K指数、假相当位温反映,强降水区具有较强的热力不稳定能量,且中层、低层均位于高能区。中低层水汽含量充沛,且具有较厚的湿层,从而具有有利于强降水天气出现的水汽条件。位于倒槽中的锋面提供了产生强对流所需的动力抬升。700hPa和500hPa的垂直速度的负值很大,说明低层和中层都具有较强的上升运动,从而存在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出现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4.
杭州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及预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诗芳  郝世峰  冯晓伟  胡波 《科技通报》2010,26(4):494-500,545
利用杭州市近20年的1h雨量资料,分析了杭州短时强降水的发生规律,包括短时强降水的极值分布、年发生次数、月际分布、时段分布等气候特征。短时强降水雨量极值大多出现在台汛期间。杭州市短时强降水年发生次数的多年平均值为9.6次。杭州发生短时强降水的高峰期为7~8月。短时强降水容易发生在凌晨及午后两个时段。产生短时强降水的天气系统有:梅雨锋、西风带低槽、热带气旋、副高边缘西风急流、局地强对流系统等。本研究通过MM5模式产品得到各大气对流参数场及单点探空曲线,为预报短时强降水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个例分析发现,在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各个大气对流参数场中心与短时强降水中心对应较好,杭州探空曲线反映了大气层结不稳定,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但是预报仅停留在定性和人工分析阶段,做出客观定量预报,并确定短时强降水的落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西宁雷达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常规资料,对2009年6月18日青海省东部地区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表明:西南暖湿气流、地面冷锋以及西宁西南方的雷暴与西北方向的新生雷暴合并加强,共同导致了这次强降水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短时强降水(强暴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青海省48个自动气象站2004~2006年6~9月逐时降水资料,分析了青海短时强降水(强暴雨)的降水性质、持续时间、降水范围以及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海短时强降水(强暴雨)范围小、持续时间短、局地性强并伴有雷暴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系统性天气造成的短时强降水较少;短时强降水的分布明显受到地形影响,降水次数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性递增趋势,在东南部有一高值中心,在青海湖以东、青海南部地区各有一个次高值中心;青海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主要以短时强降水(强暴雨)为主;短时强降水(强暴雨)在盛夏的7-8月出现最多,且多发生在傍晚前后。  相似文献   

7.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和常规观测资料,针对2016年~2017年发生的短时强降水和冰雹天气中雷达回波参数、环境参数进行统计归纳,建立了这两种强对流天气的相应的参数指标。可以得出:发生短时强降水天气时的大气环境中不稳定能量的储蓄时间较长,对于环境参数的要求相较于冰雹天气要更加严格;而冰雹天气的雷达回波指标要比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更加精细;对于选取的预报指标进行的回报检验中,预报准确率达73%;针对2018年7月15日~16日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指标检验,得出选取的预报指标能够应用于日常临近预报业务中。  相似文献   

8.
通过利用高空和地面等常规资料、满洲里区域自动站逐时观测资料及满洲里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资料,对2018年7月16日局地强降水天气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了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本产品及导出产品客观反映强降水天气特征。结果表明:这次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中纬度低槽后部冷空气和沿副热带高压北上的暖湿空气共同影响造成;雷达基本产品中基本反射率(R)、基本径向速度(V)以及导出产品中风廓线(VWP)、风暴追踪信息(STI)等对短时强降水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2014年5月末西藏发生的强降水天气过程,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及micaps常规资料对天气系统演变、动力条件、预报难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强降水期间西藏处于高空急流入口辐散场区,西风槽前低空急流提供充足的水汽输送与辐合;西藏南部特殊的地形抬升是强降水产生的重要因素;强降水期间气流上升运动明显;季节转换期间降水形态与降水强度、持续时间、降温幅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2004年6月17~20日林芝出现了入汛后首场连续强降水天气过程,降水强度大、范围广。本文从亚欧500hPa环流形式、物理量场、卫星云图、数值预报产品及单站地面气象要素等几方面对这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强调指出在充分了解天气形式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上述多种产品是做好此次强降水过程预报和服务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