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鼍鼓声中诞生《人民日报》是在鼍(音托,战鼓)鼓声中诞生的,创刊号上一片战声。头版头条是一条长头新闻,揭露蒋介石玩弄“黄河归故”的阴谋。标题是《国民党当局破坏菏泽协议蓄意放水淹我解放区不顾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图逞内战阴谋中共中央发言人表示坚决反对》。二版登了四篇关于黄河问题的新闻、文章,包括冀鲁豫人民对蒋介石的抗议、《冀鲁豫日报》社论《坚决实现菏泽协议》的摘要、李庄写的题为《为七百万人民请命》的文章。一版还登了两条引人注目的新闻:一条的标题是《国民党军结合敌伪高唱备战大举调动屡犯我解放区三个半月大小进攻七百余次》;一条的标题是《豫北形势紧张声中蒋介石到新乡中央社对其活动隐匿不报》。三版登了国民党猛攻我四平街的新闻、刘白羽写的通讯《英勇的四平街保卫战》。“黄河归故”是蒋介石全面内战部署的重要部分。1938年,国民党政府扬言保卫中原,在郑州附近的花  相似文献   

2.
在鼍鼓声中诞生《人民日报》是在鼍(音托,战鼓)鼓声中诞生的,创刊号上一片战声。头版头条是一条长头新闻,揭露蒋介石玩弄“黄河归故”的阴谋。标题是《国民党当局破坏菏泽协议蓄意放水淹我解放区不顾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图逞内战阴谋中共中央发言人表示坚决反对》。二版登了四篇关于黄河问题的新闻、文章,包括冀鲁豫人民对蒋介石的抗议、《冀鲁豫日报》社论《坚决实现菏泽协议》的摘要、李庄写的题为《为七百万人民请命》的  相似文献   

3.
历史再现光辉夺目——读《黄河风涛》□李德明《黄河风涛》这部历史性、纪实性文学作品,写的是1946—1947年黄河归故前后,我刘邓大军一年中在黄河两岸进行九次战役的详细经过。书中不仅真实地展现了陇海、豫北、巨野、鲁西南等一次又一次战役的壮观气势和感人情...  相似文献   

4.
一本本证书见证了他的荣誉,一篇篇刊发的稿件诠释了他新闻路上的印迹。自参加工作后,工作岗位在变,但他对新闻的热爱没有改变,工作之余,笔耕不辍,用自己对新闻事业的执著辛勤耕耘在方格间。他,就是河南省洛宁县广播电视局办公室副主任樊鹏琳。  相似文献   

5.
张新生没当过一天的新闻干事,更没有“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的头衔。虽然头上无“冕”,但张新生在新闻写作上却不比专职报道干事逊色,1本300多篇稿件剪贴便是明证,连续4年分别被省军区、《黄河民兵》杂志社评为优秀通讯员是对他最好的褒奖。作为一名业余通讯员,张新生大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写稿,挑灯夜战已是“家常便饭”。1994年是预备役师组建10周年,当时在师机关任干部干事的张新生已在该师干了10年,亲眼目睹了该师10年来的巨大成就和变化,感受很深。他一,连鏖战了几个通宵,终于写出了题为《黄河之水育新军…  相似文献   

6.
译事杂议     
译界先贤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确是评价译事的最高标准,殊不容易达到。不过,根据钱钟书先生的考证,1700多年前的吴国,佛经翻译家、大学者支谦在其著作《句法经序》中对翻译的三不易即信、达、雅早就有所阐述。由此看来,这玩意的创见权(或者说“版权”)属支谦而不是严复。好在严老先生从来没有说过这是他的发明,只是后人把功劳归诸他而已。  相似文献   

7.
2000年10月13日,紧急调黄河水解天津缺水之困的救命水开始流向天津。15日,一个有总理、副总理和各路高级水利专家的高层会议,终于对提了四十多年的南水北调解决以北京地区为中心的缺水工程作了安排。 这次紧急引黄济津是暂时救急。因为黄河里没多少水可调。天津在建成引滦入津工程以前,从1972年到1983年,曾五次从黄河紧急调过水。可现在黄河下游一再断流,最多一年曾断流二百天,国家紧急建了小浪底水库,现在才保证黄河下游不断流。因此,引黄是  相似文献   

8.
要杜绝虚假新闻,需要警惕旨在吸引眼球演变为搞新闻造假的遮眼法。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近日在重庆市开征个人住房房产税新闻发布会上,澄清媒体对他两次讲话的歪曲报道。一次是他在重庆财税工作会上,讲到国家建  相似文献   

9.
有时.趁着奶奶不注意。周君依然干起了他的老行当,骑着自行车到村庄附近捡垃圾。为了不让奶奶发现,周君总是将捡回来的垃圾偷偷地与奶奶捡的放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在南京参加中国新闻奖复评工作,不时为各种新闻媒介所发表和播映的新闻作品(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等)而激动。有的新闻和评论,寥寥数百字,但那字里行间却都蕴含着动人心魄、发人深省的推动力量。河南广播电视新闻中心1990年8月30日播出的评论员文章——《黄河大桥贪污案引出的问号》就是这样一篇优秀之作。与会评委们听了这篇评论的录音,无不击节叫好。《黄河大桥贪污案引出的问号》,是一篇仅有  相似文献   

11.
全国新闻改革与新闻教育改革研讨会不久前在郑州举行。当我听说新闻界前辈、全国高校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温济泽同志莅临郑州参加会议时,便决定拜访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但有关人员挡驾说,温老很忙,且年事已高,不便会见记者。后来在一次报告会散会的归途中,我趁机向温老提出采访他的请求.承蒙他应允,并说“时间很紧,随便聊聊吧。”  相似文献   

12.
一本30万字的书放在案头,这是商恺同志的新著《报海帆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商恺同志1938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48年进入《人民日报》当记者,1958年调至中央办公厅在胡乔木同志身边工作多年,“文革”后重返人民日报社,80年代初离开记者岗位后又来到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主持工作。他是在我国新闻战线上奋斗了60年的老记者,今年已是75岁高龄的老人了。但他仍然笔耕不辍,把近十多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工作期间所写的根据胡乔木同志新闻思想整理而成的系列文章,以及一些有关新闻业务的文章和讲稿,再加上  相似文献   

13.
新闻工作是为群众服务的。和通讯员及广大群众息息相通是新闻单位的责任。在这方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两件事给我印象极深。 1978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习》节目播送《科学实验是一项伟大的革命运动广播讲座》,共十八讲,涉猎面很广,问题很具体,论据也很充分。因工作需要,我想留一份这方面的资料,便抱着碰一碰的态度发了一封信。谁知不几天,一份16开、79页、近万言的铅印材料寄来了。今年6月,《承德群众报》想把中央、省级各家新闻单位对承德市的一次有关报道集印一下,供大家学习研究。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  相似文献   

14.
斯诺在美国新闻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新闻史上,埃德加·斯诺曾是一位有争议的人物。这位以极大的勇气和明智,以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为促进人类正义事业而毕生奋斗的新闻记者,生前本应得到二十世纪新闻王国的桂冠,但在美国新闻界却被淹没不闻。1972年2月,在胰腺癌的折磨下,这位不屈的新闻斗士在贫病交加中去世。当这位新闻巨星忽然殒落之时,人们才意识到了他的价值。他生前的最后一桩功绩是促进了中美建交。中共主席毛泽东和中国另外两位杰出人物周恩来、宋庆龄为他发出悲痛与崇敬交加的唁电。他病重期间,美国总统尼克松写给他一封信,对他“长期杰出的生涯”表示敬佩。这样,两个世界都对他表示了  相似文献   

15.
舆论监督是新闻工作的重要职能和任务。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新闻工作者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这一使命,充分发挥舆论临督作用,促进各项工作健康顺利地进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新闻单位和部门越来越认识到正确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们把这种认识落实到新闻实践和改革当中,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也促进了新闻改革。山西黄河电视台的“黄河新闻”节目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在这种变革意识驱动下产生  相似文献   

16.
<正>“一家做饭,十里闻香”——晶莹剔透、香甜可口的黄河大米,如今已是济南沿黄特色农产的一张名片。然而,仅在几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涝碱严重、地尽不毛的“盐碱滩,蛤蟆湾”,当地人吃粮靠国家、生活靠救济,生活极端困苦。1952年和1959年,毛泽东两次到济南考察黄河,提出引黄种稻、使黄河为人民造福的设想。20世纪60年代,沿黄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搞引黄淤灌、改种水稻,使昔日的盐碱滩变成了赛江南的米粮川。  相似文献   

17.
因祖父多年在地方武装部工作的缘故,我早就知道有份《新闻与成才》,但真正认识并深深爱上她,却是当兵以后的事。新兵入伍第一天,睡至半夜,一声“咣当”把我从梦中惊醒,窗子被风吹开又“嘭”地一声关上了,“哗啦”一下窗玻璃上出现一个黑黝黝的洞,刺骨的北风直钻进来,冻得我们缩成了团。班长闻讯赶来,用手电照了照那黑洞洞的“大眼睛”,转身出去,拿来一本杂志、一瓶胶水,他撕破杂志,我们七手八脚地把那吓人的“黑洞”打了七八层补丁。第二天训练归来,往床上一坐,“补丁”进入我的视线,我这才发现那个补了用的是拆散的《新闻…  相似文献   

18.
他作为一名军队基层干部的确很普通,但在全军新闻队伍中他的名字却很响亮。他就是陕西省榆林军分区政治部宣保科长思治权。 思治权原是一名后勤干部,1992年从作战部队调入榆林军分区时,由于新闻干事缺编,军分区的新闻工作已在省军区当了几年“副班长”。分区领导见他文字功底不错,就让他临时负责新闻工作。让后勤干部搞报道,这对思治权来说,犹如赶鸭子上架。但他并没有知难而退,在如饥似渴地学习新闻业务知识的同时,他还经常到榆林日报社拜师学艺,从“豆腐块”开始,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 1996年,军队参与国家“八七”扶…  相似文献   

19.
书评     
《愿你走上新闻路》同心出版社贾瑞生著2005年5月定价43元这是一本基层新闻工作者撰写的新闻专著。作者贾瑞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多年,采写了大量稿件。在作者的经历中,他接触了大量基层新闻爱好者,了解他们的热情,指导他们的不足。在本书中,作者结合自己的新闻实践,对一些新闻基础理论、采访技巧、新闻写作方法等进行了诠释,着眼于实用性、可读性、工具性,通俗易懂,明了实用,特别适用于新闻初学者和基层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20.
近日,某单位开宣传干事工作会。一个上任不久的干事写的本单位事迹见了报,人们向他表示祝贺,还有人建议,让他拿给单位人看看,说是准能得到好的反响。哪料到这位干事打着手势连忙阻止说:“稿件水分太多,是为应付任务写的,千万别让单位人看,看了,还不炸了窝!”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真实的新闻,即使写得天花乱坠“丰富多彩”,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