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和变化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构建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四位一体”,有机统一的。  相似文献   

2.
2004年秋天,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并将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苏允政  董文娟 《职业技术》2006,(14):131-13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并将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理应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这既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以和谐社会的建设统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建设和谐社会,对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站在和谐社会的高度审视思想政治教育,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应为构建和谐校园发挥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这一新的执政理念,并将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到高校,就是要构建和谐高校校园。高校必须把构建和谐校园作为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6.
【背景材料】 缓和社会矛盾,调解与和谐社会关系,建立和谐社会,是一个永恒的历史主题。 2002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大首次在正式场合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  相似文献   

7.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了“人民公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其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是针对现实“社会冲突”而提出的战略构想,但其文化渊源却相当悠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向来有大同太平、民为邦本、和而不同、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文化的和谐因子,实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因。在当前,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基因,必将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8.
试论构建和谐社会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要求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这不但对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也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我们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大局出发,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教育在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办好每一所学校,使每一名学生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成长和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黄岛区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抓住“完善机制、统筹发展、提高质量、优化师资”四大重点,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努力让每名学生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并且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不但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为加强和改进我们中小学教育工作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党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小康”的目标,以“发展是硬道理”的决心和理念引领中国的发展,主要是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为着眼点。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和谐社会”的目标,在“小康”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人文和社会指标,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拓展:发展并不等同于经济增长,它内涵着增长、稳定、公平、民主等诸要素。“和谐”理念的加入,突破了传统发展观中单纯以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的富足程度作为社会基本发展指标的评价体系;中国社会发展目标由奔“小康”到建设“和谐社会”,内在地蕴含了中国政府在社会发展观上的成熟与飞跃。  相似文献   

12.
试析和谐社会的城乡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是党在新形势下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城乡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协调城乡关系对建设和谐社会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城乡关系存在一些不和谐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措施,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从:“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到“两个趋向”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和任务的明确提出。体现了我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从2004年“科学发展观”到2005年“和谐社会”的提出。“两会”明确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今后重点工作任务来抓。都体现出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密云县是北京的远郊区县,也是农业大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任务艰巨,难度较大,需要有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来完成这个任务,农民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智力支持和保证,本文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提高农民素质提出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而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创新教育模式。因此。应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策略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实际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和谐哲学”。“和谐哲学”的核心,在于倡导一种互助、合作、团结、和谐、稳定、有序的价值取向。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要以“和谐哲学”为指导,把和谐作为一种根本和长远的价值目标,在和谐与不和谐两种因素的矛盾运动中,坚定不移地朝着社会更加和谐的方向前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并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02004年12月5日在京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5年经济工作的一大重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是社会传承的重要手段,教育涉及到千家万户,所以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构建和谐的教育,逐步消除教育的不和谐因素,使教育成为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和力量。然而目前我国的教育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主要从三方面展开:一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规定,按照逻辑关系从“社会”、“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个层次上展开理论说明;二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依据,主要着眼于我国实际,从“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三个时态上寻找理论基础;三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模式和存在问题出发,探索构建路径,提出不少有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8.
张志忠 《中国考试》2007,(2):28-29,47
一、背景材料 1.中国共产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和认识过程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提出了实现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确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2005年2月,提出了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的一项重大任务,并提出了工作要求和政策措施。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9大目标、6大原则和5方面重点部署,勾勒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走向图”。  相似文献   

19.
建设一个和谐社会曾经是孔子毕生的理想,孔子建立的儒学以“仁”为内在核心,以“礼”为外在形式,以“中庸”为思想方法,最终是以“和”为追求目标,建立一个和谐的大同社会。今天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是我党提高执政能力的现实追求,而孔子的“和”思想又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资源,对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围绕和谐目标 创新学校德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并且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这不仅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党的执政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也为学校德育创新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任务。学校德育要以追求和谐为价值目标,服务于构建和谐校园,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