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的《过客》中的“过客”“少女”“老翁”三个物的形象内涵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是鲁迅内心三个“自我”的象征。而重迅小说中那些主体感情色彩极浓的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无疑和鲁迅的精神内涵一脐相连,他们身上大致体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变迁历程,折射了鲁迅在不同时期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甚至人生经历。本文从这个角度,将鲁笔下主体性极强的人物分为三类:过客型、过客——老翁型、少女——过客——老翁型。论述重点放在前两类人物类型上,紧扣的过客的精神内涵,阐释他们的“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生存方式,“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2.
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以及叶伟信导演,吴镇宇、古天乐合作主演的《爆裂刑警》从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角度解读,二者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在两部作品中,可乐作为“希望”的意象,不仅推进了情节的发展,且升华了作品的主题,即面对人生困境和生活的无奈,看似绝望的主人公仍抱有一种积极的人生观;最后,从两部作品不同的结局,探讨生命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徐訏的《鬼恋》讲述了一个在暗夜中前行不辍的女鬼的故事,用浪漫传奇的笔法构筑了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生命大厦;鲁迅的《过客》以象征的手法写了一个奋然前行而孤独的过客,来体现他在希望与失望间挣扎徘徊。"女鬼"与"过客"在生存与精神双重困境中呈现出了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及深刻的悲剧精神,反映了作家对人性的关注以及强烈的"反奴隶"意识。  相似文献   

4.
巴金的《寒夜》和张爱玲的《金锁记》都出现了不少"光"的意象。在这两部作品中,光被营造成了抒情意象,融入了人物的情感与体验,具有丰富的意蕴和审美价值。这两部作品中,"光"意象背后是无光的家庭关系、人物悲剧的命运、黑暗的环境以及人物灰色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5.
《野草》着眼于现实历史和个人生活,又超越现实历史和个人生活,传达出难以言说的苦痛和荒凉寂寞,以及源于心灵世界反抗虚无和反抗绝望的精神力量。尼采在《悲剧的诞生》里解释希腊悲剧的起源和本质时加以发挥,提倡酒神精神说。《野草》中反复言说的向死而生的生命体验与酒神精神有内在契合。作品在梦境、醉意和大笑中展示出因与生命的荒诞和虚无做绝望抗争而产生的悲剧性美感。  相似文献   

6.
《野草》着眼于现实历史和个人生活,又超越现实历史和个人生活,传达出难以言说的苦痛和荒凉寂寞,以及源于心灵世界反抗虚无和反抗绝望的精神力量。尼采在《悲剧的诞生》里解释希腊悲剧的起源和本质时加以发挥,提倡酒神精神说。《野草》中反复言说的向死而生的生命体验与酒神精神有内在契合。作品在梦境、醉意和大笑中展示出因与生命的荒诞和虚无做绝望抗争而产生的悲剧性美感。  相似文献   

7.
意象的恰当使用可以突显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本文以火为例,探讨了《简·爱》作品中意象背后的心理空间。“火”在小说中随不同的场景具有不同的的象征意义:愤怒与复仇之火、涅槃之火、生命之火、温情与爱情之火。《简·爱》作品中“火”的意象的使用,增添了作品的美感,展示了作者复杂细腻的内心世界,深化了这部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从屈骚精神的生死观入手,对《野草》进行三段式的主题划分,再论《野草》的内涵,挖掘作品中的古典精神及传统源流。《野草》传达的“悲世”、“深情”可追溯到屈骚精神,将舶来与继承完美结合并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作品以“过客”为中心线索,“查拉图斯特拉”为物质外壳,“梦”为表现手段,屈骚的“生死反思”为精神内核,是对传统母题的反思与咀嚼。  相似文献   

9.
“绝望”一直都是鲁迅小说的主题,这是鲁迅无言的抗争,是来自他灵魂深处的呐喊。在绝望中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芒,更能看清当时的社会现实。教师可带领学生对鲁迅的两篇小说《故乡》和《祝福》进行对照分析,通过鲁迅对小说人物的刻画来体会鲁迅小说中人物内心的“绝望”,进而体会鲁迅的“绝望”。  相似文献   

10.
贝克特的代表剧作《等待戈多》有着明显的宗教氛围,剧中出现了大量的基督教意象。然而该剧却缺失了《圣经》中大家所熟悉的一些意象。从神话原型的视角来看,这是对《圣经》中神话意象置换变形式的改写。象征着生命之源的水与承担着延续生命任务的女性在剧中是缺失的,这意味着生命延续的断裂;等待的戈多迟迟不来,暗示着承诺救赎的上帝对人类的疏离;两个流浪汉语言功能退化,无法表达思想,无法正常沟通交流,更凸显了西方现代人的孤独。贝克特通过颠覆《圣经》基督,揭示了西方世界人类处境的尴尬,人类生存本身已然成为荒诞的事实。然而,荒诞并不代表悲观绝望,这是贝克特困惑之下的思索,是他强烈的宗教期待:即在传统基督信念已然颓败衰朽的现代社会,呼吁基督精神的复归,以期为精神枯竭的现代人寻找一种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1.
姚喆 《文教资料》2007,(34):83-85
本文从分析《过客》的时空结构着手,追寻鲁迅的写作心境,指出他创作《过客》的初衷是求索个体生命在绝望面前的存在意义;进而通过文本分析,还原鲁迅的求索过程,并将《过客》与《等待戈多》相比照,以凸现鲁迅的精神路径,揭示其间暗藏的时空序列,指出作家探讨存在意义的过程也就是选择生命所栖身的时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过客》篇中通过塑造“过客”这一独异的“精神界之战士”形象,郑重审视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哲学关系,从而揭示出“向死而在”的哲学意义和“反抗绝望”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野草》中塑造了一系列“过客”型形象——“过客”、“求乞”、“影”、“战士”、“死尸”等——构成《野草》独特的形象系列。“过客”是充满战斗精神、孤独而绝望地反抗着的战士形象,更是鲁迅本人精神人格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齐慧爽 《现代语文》2009,(10):156-157
鲁迅的《野草》独具魅力。如何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真正魅力,对《野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解读,至关重要。《野草》中鲁迅寻求希望,与绝望抗争,敢于直面存在的虚妄。绝望与希望之间的矛盾不仅来自于外在的客观世界,也来自鲁迅内在的精神世界。与鲁迅沟通,是走向《野草》解读的第一把钥匙。本文从绝望与希望的矛盾中探讨鲁迅《野草》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对联野草》的深层把握。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死火》写于一个艰难的时代,文本构思新鲜,意象奇特。随着《野草》研究的不断深入,"死火"的意蕴得到了新的不断的阐释,"死火"象征了鲁迅内心的矛盾心境,是鲁迅反抗绝望心理与生命哲学的例证;《野草》在整体上表达的主题是,希望和绝望之间绝境,死火象征一种悖论的世界;觉醒之后的现代性追寻。"死火"意象超越了当时普遍的悲观主义的梦魇,成为一种凝结的生命意象。  相似文献   

16.
《过客》作为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非常独特的一篇,其独特的意象群并以独特的文学样式表现出来,其思想意蕴的丰富几乎涵盖了鲁迅的全部浓郁的悲剧意识、直面惨淡的人生和坚定信仰、反抗绝望的"过客"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7.
著名作家路遥的作品,尤其是他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至今依然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究其因,一方面是读者对路遥“用生命写作”和“为读者而写”人格的尊崇,另一方面是读者与《平凡的世界》中所蕴合的对苦难的抗争与超越、对道德的呼唤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求等精神意蕴产生的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18.
郑婧璇 《教学随笔》2014,(6):143+145
《西游记》是一部深蕴儒、佛、道文化精神的古典小说。作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作品,《西游记》之所以能够风靡至今,是因为它具有超过一般神魔小说的深刻精神内涵,书中通过对取经过程的描写和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体现了追求人性自由和人格尊严、礼赞奋斗抗争和渴望智慧力量的精神文化内涵,从而使作品在打上其赖以产生的时代特征的同时,透射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某种共同的生活意念和欲望,具有精神文化教科书的艺术特征和永久生命。  相似文献   

19.
该文通过对中国作家曹禺《原野》中“云”的意象和美国作家奥尼尔《琼斯皇》中“月”的意象的解读和比较分析,探讨两部作品的内在意蕴,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两位作家在价值取向和审美态度上的异同,探讨在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之间精神自由的主题,激发人们追索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和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从而体现了虚幻与现实的戏中“戏”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中透过一个个以“欲望“”暴力“”抛弃”为象征的具体事物的寓言式描写,创造了生命与死亡的整体性隐喻。选取小说中的意象,分析具体的文本,发现作者是将所有意象置于“呼喊”这一核心意象之下,以此传达出生命与死亡的抗争和对立,以及温和表面之下流动着的孤苦无应与恐惧无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