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论界对《蝇王》的研究角度多集中于人性恶主题、原型探索、艺术特色和女性主义,在主题研究方面,鲜有人探寻《蝇王》中蕴涵的乐观因素。以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结构学说为理论依据,通过对小说中的代表人物进行多角度分析和解读,来探索《蝇王》在展示人性恶的同时所蕴涵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1984》《蝇王》在描写人性恶的探索性实验中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同层面的侧重,这说明两者对人性恶的描写是相互补充的。《蝇王》可以看作《1984》的前传,《1984》可以看作《蝇王》的幕后背景。将两者相互对照,可以互相补充人性探索中的盲点,使人们对人性阴暗面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  相似文献   

3.
本主要探讨了《蝇王》一书的艺术特色和作品的思想意义。从《蝇王》与《鲁宾逊漂流记》的比较中,来认识《蝇王》所具有的独特的寓言性、象征性,以及它所揭示的人性恶,有助于人们对人性恶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威廉·戈尔丁是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于198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蝇王》是其处女作,也是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人性恶这个主题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人性恶在小说中的表现。第一部分集中分析了各主要人物背后的寓意以及他们身上直接或间接表现出来的人性恶。第二部分则聚焦于故事情节,在小说一步步深入的发展中,人性恶的本质战胜了人性的善良。本文旨在通过对《蝇王》这部作品中每个普普通通人物以及情节的分析,使人们对《蝇王》,对戈尔丁以及对"人性恶"这个深刻的主题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邢台学院学报》2018,(1):145-148
对被广泛接受的《蝇王》的"人性恶"的主题提出了质疑。首先是对"人性恶"主题普适性的怀疑;第二,注意到了往往被忽视和排斥的外在因素,认为即便在二元对立框架之下"人性恶"也并非唯一答案。最后在对文本内部的种种相矛盾的因素分析之后,认为戈尔丁构筑的在全篇小说中占基础地位的二元对立的格局不但无法推演出"人性恶"主题,而且二元对立格局必然颠覆、崩溃。在打破二元对立格局这个牢笼之后,《蝇王》的主题将被引向一个开放多元的空间,其文学价值更将被重新认识和发现。  相似文献   

6.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蝇王》是其代表作,无论文学角度还是在对人性的深刻探讨方面,《蝇王》都不失为一部巨著,一本重要的哲理小说,小说借小孩的天真来探讨人性恶这一严肃主题。本文从人性中的善与恶入手揭示了戈尔丁对人性深刻的思考,预示自由意志终将引领人们走向光明和希望。  相似文献   

7.
马兴芝 《文教资料》2012,(16):13-16
人性善恶的问题一直是古今中外文学史及哲学史上争论不断、见解不一的永恒课题。小说《蝇王》是英国小说家、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它是对人性这一困扰人类的伦理问题的又一次深刻思考。本文试从小说主人公对人性恶的逐渐认识的过程及小说对人性恶的揭示这两大方面对小说进行分析,探讨戈尔丁对人性恶的主题的论证,理解他的人性恶的伦理观:没有限制和约束,人类本性中存在的恶就会不断膨胀,所谓的文明就会面临毁灭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7,(4):16-17
本文从哲学角度分析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的人性主题,讨论小说中人物的象征意义,由西方哲学发展史的影响分析人性恶的缘由,从时代背景、宗教教义和哲学发展角度阐述文明理性与野蛮专制的较量和结果。  相似文献   

9.
从《蝇王》的小说和电影两个版本着手,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分析这两个版本中人性恶是如何形成的。虽然两个版本中象征着自我的人物不同,但是通过对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分析,最终都得出了人性恶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0.
当代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长篇小说《蝇王》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创作的,《蝇王》讲述了一群男孩子们在与世隔绝的海岛上的经历,以及他们在荒岛上如何堕落为野蛮人。作者把社会的缺陷归结为人性的缺陷,因此这本书是人性悲剧的寓言体。其主题是通过分析人性的罪恶来说明社会的罪恶。海岛上的物理空间,孩子们之间的社会空间以及他们的精神空间都折射出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文章将从具体存在的物理空间,人物构建的社会空间和表征叙事艺术的精神空间来分析威廉姆戈尔丁的长篇小说《蝇王》中文明与野蛮的冲突,并通过冲突来寻求精神上的救赎。  相似文献   

11.
当代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长篇小说《蝇王》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创作的,《蝇王》讲述了一群男孩子们在与世隔绝的海岛上的经历,以及他们在荒岛上如何堕落为野蛮人。作者把社会的缺陷归结为人性的缺陷,因此这本书是人性悲剧的寓言体。其主题是通过分析人性的罪恶来说明社会的罪恶。海岛上的物理空间,孩子们之间的社会空间以及他们的精神空间都折射出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文章将从具体存在的物理空间,人物构建的社会空间和表征叙事艺术的精神空间来分析威廉姆戈尔丁的长篇小说《蝇王》中文明与野蛮的冲突,并通过冲突来寻求精神上的救赎。  相似文献   

12.
戈尔丁的《蝇王》通过描写一群孩童流落荒岛后,从明有序的生活逐渐演变为野蛮混乱的自相残杀,从而深刻揭示了人类性恶主题,而这一主题的成功表现与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是密切相连的。  相似文献   

13.
凭借《蝇王》获得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威廉·戈尔丁,一生所写的所有作品几乎都围绕"人性恶"这一主题,因此批评家和读者大都认为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可是为什么他本人多次对"悲观主义者"这个称呼表示抗议,说自己并不悲观?本文认为,他只是一位具有强烈悲观眼光和悲剧意识的作家,这和悲观主义有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蝇王》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戈尔丁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凸显了他的"人性恶"思想,如他所言:恶出于人如同蜜产于蜂一样.这部以孩子为叙述主体的小说中弥漫着对人性的探索,渗透着被誉为"政治哲学第一人"的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关键词:自然,权力与国家.少年拉尔夫和杰克的争权夺利促发他们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与分歧,进而从本应患难与共的朋友...  相似文献   

15.
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的人性抒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篇小说《母亲》是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之一,描述了母亲及其五个子女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的蜕变。面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中的苦难,作家并没有止步于对人性恶津津乐道的描写,而是从此间超拔出来,直面现实,通过对人性恶的描写,探求精神救赎之路,表达了对人性善的肯定和渴望,表明了坚定的人道主义信念。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部分人的野兽行径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不得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地反思自己的存在处境,探究自己的道德状况1,这种变化也表现在儿童观上。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蝇王》作为一部关于儿童人性恶的哲学寓言便发其先声,而匈牙利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的《恶童日记》更是加剧了这种"恶"描写的冷酷性。本文主要比较研究两部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异同,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与实质问题。  相似文献   

17.
《蝇王》是英国作家戈尔丁的代表作品,它反映了人性中“恶的一面”和“人性堕落”的主题。本文尝试揭示小说中隐含的存在主义思想,进一步阐释作者的存在主义态度:现代世界是缺乏理性的社会,由于人性本恶,人类的一切救赎行为都将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18.
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指导,结合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的原型说与集体无意识理论,从新的角度对《蝇王》进行剖析和探讨。通过挖掘荣格的理论在小说中的具体反映,即论述在《蝇王》主要人物身上交替出现的荣格理论中的两种原型———人格面具和阴影,以及对《蝇王》中集体无意识的两种行为倾向的发现与分析,力图帮助读者突破过去对《蝇王》中“兽性”这一主题的理解,深入到对小说所包含的人类集体无意识中“阴影”和其它原型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掘《蝇王》在原型探索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在小说《蝇王》中运用了讽刺手法来探究人性本恶,从而阐明了人类战争的根源。本文从外在讽刺和内在讽刺两个方面着力于分析《蝇王》中讽刺的应用,以及戈尔丁如何应用讽刺的技巧使《蝇王》成为一部现代寓言。  相似文献   

20.
小说《蝇王》所描述的文明与野蛮的对立、秩序的瓦解与重建均可参照托马斯.霍布斯的《利维坦》来予以解读。霍布斯关于人类自然状态、自然法以及社会契约的政治思想对发掘《蝇王》的内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蝇王》做出解读,揭示出人性的缺陷只有通过外部力量的约束方能得以弥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