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鲍严淑 《文教资料》2014,(30):120-122
西汉前期,历代皇帝都颁布了数量颇多的亲自撰写的求贤诏。这些求贤诏虽然在治国理念、求贤标准、颁布背景方面有诸多不同,无一不体现了各具特色的人才观。从汉初求贤诏的具体内容出发,以文体学视野剖析汉初求贤诏的演变进程,对借此探究古代公文与政治、文化千丝万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重农抑商思想在西汉前期得到整合,并通过各思想家宣传与统治者政策推行两方面实现,体现了"重农"的阶段性特征。主要从重农抑商概念规范入手,对西汉前期重农与抑商思想的提出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秦振芳 《文教资料》2013,(29):147-148
西汉求贤诏作为古代公文诏令文书中的典型代表,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功用。本文从诏的历史沿革、西汉求贤诏的具体内容及其产生的作用三个部分展开研究和探讨.着重从求贤诏的具体内容研究其在选拔人才、维护统治、史料凭证三个方面的作用,以此从古代公文的角度研究古代历史与政治,从另一个角度探索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得到持续发展的统一王朝。“大一统”社会结构的确立,与西汉前期的治国方略的转变关系密切。建汉之初,统治者以黄老思想代替了秦始皇的君主专制的法家思想,从而使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达到极盛,所以武帝摈弃了黄老思想,确立儒术为治国方略,完成了治国方略的第二次转变,这不仅加强了皇权,而且使“大一统”的社会结构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结构,对后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强秦瞬间灰飞烟灭,迫使西汉前期统治者深刻反思,由是在治国指导思想上,适时应变,相沿以黄老思想为基本准则,使受到剧创的社会得以稳步恢复发展,并为西汉“盛世”奠定了基础。但在此期间,并非黄老思想一枝独秀,儒家思想同样也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为取代前者积聚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二者的盛衰兴替,充分展现了思想意识领域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四时月令诏条》是一份在敦煌悬泉置出土的抄写本诏书,颁布于西汉元始五年(公元五年)。本文分析了《四时月令诏条》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行为和思想,论述了《四时月令诏条》所体现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国家意志,最后讨论了《四时月令诏条》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效用性。  相似文献   

7.
西汉前期,崇尚"楚声"的文化潮流具有明显的政治内涵,因此屈原并没有受到关注。从贾谊开始,西汉士人引入不同的思想资源重新塑造屈原形象,直到董仲舒开拓出"士不遇"的文化母题。在这个过程中,屈原只是西汉前期士人群体的政治遭遇的镜像。而司马迁从恢复屈原传记的真实性开始,同时展开与屈原的精神对话,最终完成了中国文化的浪漫主义精神传统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李莉 《文教资料》2010,(18):136-138
通过研究唐以前的求贤诏令文书,可以看出古代帝王为治国兴业的需要皆重视贤才;但有的是真心实意求贤,有的只是叶公好龙罢了;历代帝王求贤的标准有其共性,也因历史条件的差异,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9.
古往今来,治吏和治民历来是治国安邦、抚世理事的两个方面.然而,在具体的把握和运筹上.历代明主贤君首重“治吏不治民”,特别强调求贤治吏的重要.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治吏不治民”这句治世警言于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是一个有四千多年文明史的国家,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教育家,以及先贤圣哲、志士仁人和明君良相,不断从实践中总结出许多治国经世之道,积累了不少从政中得失成败的经验教训.虽然由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一些治国之道因时过境迁而泾谓不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其中不少道法还是真知灼见,值得学习.推重求贤治吏就闪耀着从政的智慧之光.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的治国思想前后有很大的变化。前期他主张贤人治国,后期则主张依靠法律治理国家。柏拉图的治国思想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体现了一位哲学家对真理的热爱与执著。重新考察他的政治哲学思想,对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武则天非常重视人才 ,就其人才思想而言 ,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贤若渴 ,极力求访 ;二是任人唯贤 ,不拘门第、资历 ;三是广揽英才 ,不避仇怨 ;四是信赖人才 ,爱惜人才。为了网罗英贤 ,为己所用 ,武则天在执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大力发展科举制度 ;颁求贤诏书 ,鼓励官民举贤或自荐 ;派使臣到地方搜罗人才等。其用人思想及措施基本上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2.
《说苑》是由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分类纂辑先秦至汉初的史事和传说,杂以议论而成。历来对于《说苑》的研究甚少,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治国理民的理念直到当今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就将从为政以德、清静无为、贤人治国、修身治国、赏罚治国等几个方面来浅探一下《说苑》里的治国思想。  相似文献   

13.
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的治国思想即礼治思想、法治思想及人治思想,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礼治是目标,法治是手段,人治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武则天非常重视人才,就其人才思想而言,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贤若渴,极力求访;二是任人唯贤,不拘门第、资历;三是广揽英才,不避分怨;四是依赖人才,爱惜人才。为了网罗英贤,为己所用,武则天在执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大力发展科举制度;颁求贤诏书,鼓励官民举贤或自荐;派使臣到地方搜罗人才等。其用人思想及措施基本上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5.
"德主刑辅"是统治阶级为了长治久安,实行的一种慎刑原则,它源于古代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西汉时期,董仲舒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将它上升到治国方略.此方略通过赦宥老、幼、妇、残的刑法原则,及"春秋决狱"的司法审判原则,在西汉法律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德主刑辅"原则在西汉形成之后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被其以后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国圭臬而加以继承.  相似文献   

16.
人性思想是伦理思想的预设理论前提,伦理思想又反过来体现、丰富着人性思想,二者共同成为伦理教化思想的理论基础。本文拟通过西汉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董仲舒的人性伦理思想来深化人性与伦理的关系,以探究他特殊的人性与伦理教化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有着补天救世情怀的思想家崔突,是东汉末年社会批判思潮中的健将。他揭示了皇权衰微、诏书桂壁的现实,提出了遭时定制、中兴改革的主张,讲究考绩用人、择贤久任,呼吁任贤使能、贤人治国,建议增益俸禄、以求廉洁等,其政治思想在东汉末年及以后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有着补天救世情怀的思想家崔突,是东汉末年社会批判思潮中的健将。他揭示了皇权衰微、诏书桂壁的现实,提出了遭时定制、中兴改革的主张,讲究考绩用人、择贤久任,呼吁任贤使能、贤人治国,建议增益俸禄、以求廉洁等,其政治思想在东汉末年及以后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西汉政权建立以后,为建立统一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六、七十年的争论和探索,直到西汉中期才将儒家思想作为"大一统"专制统治的治国思想,这是历史的必然.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说法长期以来视为汉武帝政治的一大特色.从汉武帝的用人及基本国策等方面来看,应当说汉武帝是尊儒、重法的,"悉延百端之学".  相似文献   

20.
《老子》和《四书》屡屡谈论治国方术,集中表达了儒道两家的治国思想,由于儒道两家的思想体系不同,各自的思维方法与思想意境差异较大,从而治国安邦的方略各表一枝。儒家的理论核心是仁,在政治领域体现为“仁政”。道家的理论核心是道,主张清静无为。儒道两家在国治之标准,如何治国等问题上均有歧见。无论儒家,抑或道家,其治国思想都具有中国上古时代的农业化思想的落后性,儒道治国思想的差异性又统一于共同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