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3 毫秒
1.
儒家以“仁”为思想核心,对中国的思想史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对官德的论述也相当丰富,孔子在其官德思想中,把吏德、君德看作是统一整体,其官德思想为:为官以“仁”,为官以“德”,为官以“礼”,为官以“民”,为官以“克己修身”。这是我国古代“德治”的基本精神,这一思想在我国当前“反腐倡廉”、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中得到诠释,对当代为官者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魏源是近代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主要代表和资产阶级改良派先驱。受家庭环境影响和时代变化刺激,魏源在经世实践中形成了“藏富于民”的思想。魏源“藏富于民”思想内涵丰富,他主张藏富于农、藏富于商、藏富于工。他批判地继承了先秦儒家的“藏富于民”思想,合理借鉴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藏富于民”理念,综合吸收了其师友及清朝官员的“藏富于民”观念。魏源“藏富于民”思想具有时代局限性和落后性,但这一思想仍然有着进步的历史作用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应对世人对于“阳明学”诠释经典日益“空疏”的责难,泰州学派发起了一场旨在不背叛阳明学立场而修正王学之弊,让经典解读与“百姓日用”相联系,建构平民化诠释学的运动.他们以“身本论”替代“心本论”,重建儒家经典诠释形上学;以“淮南格物”替代“穷理”“正心”,发明“百姓日用之道”;以“践行”替代“践形”,主张经典平民化诠释之实用性.在其学说建构中,充满了近代文化转型的启蒙因子,佛学元素在经典平民化诠释的生成中不断闪现,颇具美学意义的“狂”是其独具的学派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数千年的政治实践过程中,儒家伦理思想表现出的是一种家国同构的伦理政治,其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我国公务员行政伦理的重构中,儒家伦理的修身思想、礼法思想、民本思想等,对公务员的自身修养,行政理念、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 中国古代,“民为国本”之说为历来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所重视。儒家讲“重民治国”具有鲜明的伦理实践性;而道家倡“民为国本”却立足于自然发展的原则,强烈地反映出一种顺民治国的意向,这种意向非但深深地扎根在中国古老的农耕意织中,也渗透在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里,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其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当今,重新分析上博简二《民之父母》中“五至”思想,其教育意义相当深远.儒家的“入世”、“仁礼一体”、“德治”、“亲仁”等核心思想都能在“五至”中得到体现,可以说孔子的“五至”思想囊括了儒家学说中关于君子正已修身、为学次第的全部要求.认识和学习“五至”思想,对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林文权 《江西教育》2012,(Z4):67-68
推行"无为而治",可达"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理想境界。"大道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于当今的学校管理,值得借鉴,且能践行。一、无为而治彰显的是办学理念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是治学治教的领航人,其理念的高度、视野的广度、践行的深度事关一校兴衰。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8.
一、韩国学校德育的沿革及发展二战前,整个朝鲜半岛是一个整体,战后分南北治之。朝鲜教育历史悠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文化和伦理道德成为其民族精神的内核。朝鲜早在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时就盛行儒家道德教育,新罗国的花郎道就糅合了儒、道、佛的思想,教育内容主要是:“入则孝于家,出则忠于国”“孝悌、忠信”“理国之五常”的儒教;“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教”的道教;“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的佛教等。在新罗时代派遣了大批留学生到中国唐朝学习,全面实施儒教,此后直到李朝时代的一千多年间,朝鲜基本上都沿袭儒家伦理的道德教育体系,教育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严格奉行三纲五常,从教育形式到教育内容都模仿中国教育,根据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政治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民为邦本”不是一个空洞的政治口号,它有切实的内容.民贵君轻、民心向背决定政治成败是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理念.他们为提倡民权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并提出了保民、养民、富民、教民为内涵的民生主张.从这些政治理念中将得出一个具有政治实践意义的结论:为政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政治措施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归宿,否则是离民背本,并由此而败亡.  相似文献   

10.
运用公理化方法诠释中国文化经典,就是试图以一种共同的理性方式,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通过对《论语》、《孟子》的公理化诠释,可以发现隐含在孔孟思想系统中的建构逻辑之起点---中庸,既是孔孟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人文精神的最具特色的要素,形成了孔子、孟子和荀子等先秦儒家以“仁爱”“尚义”“崇礼”为标志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1.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儒家学者提出了以“贵人爱民”为主要特色的人本管理学说。对该思想的整理、继承发展和应用将对我国的管理现代化进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一、“贵人爱民”——管理中员工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向来就有“重民”的传统。孟子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也指出 :“天下归之之为王 ,天下去之之为亡”。综合起来 ,儒家“贵民”思想实际上体现了这样的管理理念 ,即管理者要关心人、爱护人、重视人。在现代管理过程中 ,这一理念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管理人员对待员工的正确态度。即树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  相似文献   

12.
“当位”、“得中”作为《周易》象数体例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儒家一贯的人文价值理想,使儒学思想在易象的外在形式下得到了新的诠释。同时,“位”与“中”又是特定时之下的“时位”与“时中”,因而,位、中、时便构成了《周易》密切联系的三个重要观念,并符示出深刻的学理意蕴。  相似文献   

13.
赵炎  丛培波 《山东教育》2005,(11):36-37
2002年12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依法冶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德”冶思想是我国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冶,强调的是道德感化。封建统冶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需要,将儒家的“德治”思想与“人治”思想等同,使其具有了鲜明的阶级性和历史局限性。我们应汲取其合理成分,抛弃其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内容,形成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  相似文献   

14.
道教治国理民思想是传统治国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在吸收儒家德政礼教与道家清静无为等治理思想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德治与刑法并举、礼教与无为兼有的治理方式,并通过其独有的鬼神、成仙等宗教观念为其治国理民思想的有效实践增添神秘性力量。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早在青年时代,就认识到“东方思想均不切于实际生活,诚哉斯言,吾意即西方思想亦未必尽是,几多之部分亦应与东方思想同时改造。”……1939年4月29日,他在一次报告中讲到:“对国家进忠,对民族进孝,我们赞成,这是古代的封建道德,我们要改造它、发扬它,就是要特别忠于大多数人民,孝于大多数人民,而不是孝于少数人。对  相似文献   

16.
《大学》本为《礼记》之普通一篇,在宋前并未受到特别关注。二程始表彰《大学》,称之 为“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朱子进一步为其作传,《大学》一跃而成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朱子承袭程子将古本《大学》之“在亲民”,改为“在新民”。而王阳明《传习录》第一条即是对此改法的质疑。但现代学者在讨论朱、王《大学》今古本之争时,多收紧在“格物”、“致知”、“诚意” 等条目。虽偶有提及“新”、“亲”二字,但亦止于蜻蜓点水。惟在徐复观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那里,新、亲之辩上升到重要的理论高度被加以认真检讨。本文拟重新追溯“新”、“亲” 之争的思想谱系,并将以徐复观、牟宗三为代表的当代新儒家对传统儒家德治思想的解读,置于这种思想光谱之下加以检视,藉此揭示不同时代的儒者之不同诠释进路,同时进一步阐发儒家“新”、“亲”之辩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一、儒家忠恕之道的思想基础"忠"、"恕"二字常连在一起出现儒家经典之中。"忠"于谁?忠于君,忠于己。然而,无论是忠于君或是忠于己,都是忠于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于是"恕"便紧随其后。对于儒家忠恕之道的解释,学者们一直都见仁见智。儒家认为,人心各有差异,好恶、秉赋也各不相同,但人之为人的本性是基于善意的仁心、  相似文献   

18.
“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是思想政治课程理念之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这一理念理解还不深刻,践行还不到位,由此导致学生主体作用的弱化、三维教学目标的缺失、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对此,要从突出主体性、强调整体性、提高开放性、关注逻辑性四个角度进行探讨,以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提升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藏富于民”还是“藏富于国”,争论了上千年,古今中外的执政者.往往作出不同的诠释,并实施不同的政策。《吕氏春秋》卷十八就有一则故事:卫嗣君为积聚粮食而课征重税。以致百姓惶惶不安。卫嗣君对薄疑说:“民甚愚矣。夫聚粟也,将以为民也。其自藏之与在于上。奚择?”薄疑说:“不然。其在于民而君弗知.其不如在上也:其在于上而民弗知,其不如在民也。”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儒家“敬德保民”的政治价值观、在人格和事业方面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近代追求自由、独立的国家价值观,崇尚博爱、平等的个人价值观,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重要基础和渊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明确的建设目标,深入把握其内涵是践行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和行动的指南,关键在于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