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敦煌學研究工作越是發展。對敦煌目錄學的要求就越是迫切。敦煌目錄方面的工作在七十年代中到八十年代末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對此,我們作一次簡單的介紹與述評。 (一)各種舘藏目錄七十年代末期以來,國內一些圖書舘,博物舘陸續發表了所藏敦煌漢文遺書卷子目錄。其中主要的有七種: 1.《敦煌文物研究所藏敦煌遺書目錄》敦煌文物研究所資料室編 發表在《文物資料叢刊》  相似文献   

2.
自1982年7、8月間敦煌文學研究座談會以來,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國內報刊共發表有關敦煌語言、文學方面的論文、資料四百多篇,專著、論集、專輯二十多種,充分說明我國敦煌語言文學研究已進入新的階段。 (一)敦煌語言研究敦煌遺書內保存着十分豐富的韻書、字書等方面的文獻資料。遠在1921年,王國維率先抄錄印行  相似文献   

3.
從根做起入大學前,讀過一些書,但總理不清頭緒.初入輔仁大學歷史系后,仍茫茫然.那時允許跨系選課,同舍一位高年級學兄建議我選中文系的"目錄學,說是曾得益不淺.我接受建議選了這門課.授課老師余嘉錫是文學院長兼中文系主任,著名目錄學家.他指定以《書目答問補正》爲教材,分兩年講四部.他上課時,手不持片紙,依《書目答問補正》編次,侃侃而談,如數家珍.  相似文献   

4.
一 林語堂(1895-1976)是中國現代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學者.昊經熊(1899-1986)是二十世紀中國享有世界聲譽的法學家、人文學者.二人是中國現代史上兩個著名的基督徒知識分子,分別著有《從異教徒到基督徒》①與《超越東西方》,對自己的信仰歷程進行了詳細記述和深入剖析.林語堂出生在一個兩代信仰基督教的家庭,從小就接受了基督教信仰.又重新恢復了對基督教的信仰.  相似文献   

5.
以北大倡導的白話文及反禮教思想爲假想敵,1930年代異軍突起的輔仁大學在陳垣、余嘉錫的主導下逐漸形成有自家面目的文史之學:在教學方法上主張從目錄學入手,并注重培養學生的國文根基;在治學取向上漢宋兼容,以考據見長但又不止於考據而已,肯定宋明理學敦士節、正人心的作用。七七事變後,輔仁的文史傳統應時而變,轉向援古證今的"表微"之學,在詩史考辨中寄托心事。基於陳垣、余嘉錫諸人在治學路徑上的高度契合,及其弟子柴德賡、牟潤孫、周祖謨、啓功、余遜等在研究領域甚至論文選题上的繼承性,或可將這批聚合於輔仁的文史學者視爲一個潜在的學派。  相似文献   

6.
一個學者都是喜歡書,愛護書的,在我接觸的老一輩學者當中,大概季羡林先生是我所見到的一位最愛書的人了. 從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開始,因為參加季先生在北京大學主持的"西域研究讀書班",開始有機會到季先生家裹去問學.以後因為先後幫助季先生編輯<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敦煌吐魯番研究>等書刊,所以有更多的機會去季先生在朗潤園十三公寓的住所去請益.  相似文献   

7.
北宋前期的宋學學者均以復興儒家内聖外王之道爲目標,但是,隨着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宋學主流對王安石的政治批判和學術懷疑進一步加深,他們逐漸更爲强調内聖的重要性和根本性宋儒反對走王安石從《五經》尋求富國强兵的外王路綫,轉向從《四書》在尋求内聖工夫。宋代士大夫的内聖追求推動了宋學思潮的轉向,與此同時也推動了《四書》學身心工夫論的建構和發展。宋儒的身心之學不僅僅是道德修身的德性學問,同樣也表達了個體存在的終極關懷。  相似文献   

8.
胡振宇 《中国文化》2015,(2):236-237
九十三年前的1922年,一個28歲的青年由廣東東莞携其研究金文所得編纂而成的l 200餘頁《金文編》北上求學,得到羅雪堂、馬叔平的贊許賞識,被破格録取爲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研究生,從此奠定了一生從事考古學和古文學的基礎。這位有爲的青年即是容庚(字希白,1894年9月5日-1983年3月6日)。日後成爲著名的古文字學、金文、青銅器學  相似文献   

9.
前輩寫真     
正憶胡厚宣先生一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在杭州大學古籍研究所師從姜亮夫先生學習中國古典文獻學,一度迷戀於古文字,不自量力地想成爲古文字專家。偶識來杭州開會的擔任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組長李一氓先生秘書的中華書局編輯沈錫麟先生,他主動表示可以帶我去拜見胡厚宣先生。胡先生是舉世公認的甲骨學大師,不必算他聲譽卓著的《甲骨學商史論叢》,就憑他是《甲骨文合集》的總編輯,憑他是裘錫圭先生的導師,就足以讓人心向往之——何况在那之前,我已經從舊書店買過他的《殷墟發掘》,從新書店買過他的《五十年甲骨學論著目》。而亮夫師也跟我論及過胡先生。  相似文献   

10.
儒家主張以義來規範利,是其學說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其實,義與利之間的關係,是經濟思想史上的一個有趣課題,我們應該從這個角度來了解並分析儒家的義利觀。這要先從西方經濟學在這方面的理論談起。西方經濟學主要是研究以私有產權为基礎的市場經濟中之各種經濟活動。從亞當斯密開始,西方經濟學就認为私有產權制度是一個合理而有效率的社會必不可少的基礎。私有產權制能够發揮兩個最重要的功能。第一,人們都有追求私利的欲望,而  相似文献   

11.
近年來,在學術界對於中俄關係史的研究不斷增多,但是對於兩國文化交流的研究還十分不足.本文講述了清末北京的第一位俄語教師阿·弗·波波夫在外語學校“同文館”的工作情况,以及他對於中國的記錄. 依據1845年編制的名冊,阿發納斯·費拉波達維奇·波波夫(Афанасий Ферапонтович Попов)時年25歲,是奧廖爾省(沙皇俄國從十八世紀起至蘇聯1929年前對省的稱法)教堂司事的兒子.從1843年到1849年之間,波波夫曾在奧廖爾省的神學院學習拉丁語、希臘語和德語.從1849年到1853年,波波夫就讀於聖彼得神學院,學習希伯來語(猶太語)和法語.  相似文献   

12.
所謂“中國新文學第一篇小說”是指由中國人執筆,捨弃文言而使用白話寫出來的有人物、有情節、有結構,在時間上是最早的小說。 有人說,“中國新文學的第一個女作家是陳衡哲,她以白話文從事文學創作之早,整個‘五四’文壇,很少有人能相比。海外文學史家司馬長風曾寫道:‘中國現代第一個拿起筆來寫(白話)小說的作家是魯迅,第二個就是陳衡哲’。她寫的《一日》,  相似文献   

13.
"章門弟子"繆篆(1877-1939)係民國時期人文學者,早年留日,歸國後一度從政,後師從章太炎先生,其治學堂廡甚廣,於儒釋道三教及諸子學、語言學、文獻學、西方哲學乃至基督教神學,皆有所涉。曾任教於厦門大學、中山大學。繆篆平生著述等身,生前在海内外學界卓有影響,與蔡元培、馬相伯、魯迅、釋太虚及法國學者戴密微(Paul Demieville,1894-1979)等有學術交誼,亦旅法宗教學者林藜光(1902-1945)之師。繆篆也是"章門弟子"這一民初重要學術群體中唯一一位純以哲學爲志業的學者,其思想自成體系,然半個多世紀以來,其人其著幾乎被學林淡忘,本文廣泛搜羅材料,鈎沉索隱,對繆篆平生學術交游與著述給予了盡量詳細的考證。  相似文献   

14.
十九世紀末期和二十世紀初期,中國甲骨文字和敦煌文獻相繼發現,它們於中國古史(古文化)的研究方面,從觀念到方法論,都引起了重大的革新,並且逐步在世界範圍內形成了超越國界的“甲骨學”和“敦煌學”,成為世界文化史上兩項偉大的工程。  相似文献   

15.
序《從容錄》(《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六卷是與《碧巖錄》齊名的禪宗名著,在日本,如果說《碧巖錄》是臨濟系所看重的經典,那麼《從容錄》則在曹洞一系中極被珍視,《從容錄》的作者即金元時代的禪師萬松行秀(1166—  相似文献   

16.
文學教育是文學研究的基石,本文以《程千帆古詩講録》的編纂爲契機,從中提煉出針對當下文學教育和文學研究之弊的策略,即强調語文學和文學理論是兩個缺一不可的工具。透過對傳統文論的再認識和再提升,在尋求更好的文學教育的同時,促使閲讀活動越來越專注和廣泛,越來越有接受力和抵抗力,從而成爲一項人文主義基本價值的實踐。  相似文献   

17.
本文試圖通過描述兩干多年中個學術傳統的一個"重視歷史"①的持久特點,指出這種特點渐渐構成了這個民族在學術方面的最突出"天賦",而這種"天賦"又和一種以"叙述"馬主的傳統風格緊密聯系在一起.但在中國最近一百多年的激烈動蕩中,這一"特長"似乎又有些隱晦不顯,被棄而不顧甚至屢遭壓抑.這大概也是現代中華學術要開新局所難免,比如從廣度上説,古代的中華學術就幾等於人文學術,而現代的學術是大大地擴展了,或可劃分爲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三大類.②現代中華學術也從域外文化、尤其是西方世界的文化中,獲得了過去的學術遠不能比擬的一種眼界和深度.但是,中個學術在大片拓荒補短的同時,似也不應忘記"吾家之所長",更不必"盡棄家之所藏".尤其是傳統文化在2 0世紀還曾遭到過多次的嚴重打(歷)和顛覆,我們還有恢復歷史記憶、尤其是"重新叙述"我們的歷史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學界對於《詩經》的研究持續了兩千餘載,學者們從史學、文學、詩學、經學等諸領域進行把握,可謂精深而周致.音樂學界通過“歌詞”把握音樂的結構意義,亦有相當收獲.由於兩周不具備記錄音樂本體之旋律音調的條件,這焉後人認知這一時期的樂文化造成局限.音樂學界與大學術界研究《詩經》所面對的文獻具有同一性,由於樂轉瞬即逝的“時空特性”,在缺乏有效記錄手段的情狀下對樂本體深入研究困難重重,只有透過文字去揣測樂之存在以及時人對樂之理解.樂是兩周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所謂《詩》《書》《禮》《易》《樂》《春秋》,爲“六經”之一種.  相似文献   

19.
古典目錄之學,昉自漢季劉向、劉歆父子.漢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劉向受命整理國家藏書,成<别錄>若干篇,為提要目錄之始;向卒,子劉歆繼承其業,成<七略>一書,為圖書分類目錄之祖,較歐西<萬象圖書分類法>早千餘年.<漢書·藝文志>曾簡記其缘由稱:  相似文献   

20.
引言學術和文教體制從屬於主權國家,受主權國家利益支配——如果一個中國人在國外(比如美國或日本)接受大學教育和學術訓練并進而獲得教職,接下來的生涯就得爲所在國的文教體制效力.倘若所在國的國家理由與中國的國家理由并不一致,這類華僑學人的學術位置就面臨某種尷尬,這種情形尤其見於社會科學領域——最突出的莫過於政治學的中國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