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3 毫秒
1.
正常的异性交往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正常需要,是中学生走向成熟的必然历程,是中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社会、学校和家庭应积极鼓励和引导中学生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使他们吸取对方的长处,习染异性的个性特征,克服各自的缺点,有助于他们塑造健康、完美、优良的个性品质.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教师,应承担起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异性交往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在每个人品质形成的过程中,学校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在了解每个学生个性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尊重学生,将学生放于主体地位,使他们发扬出自己个性的优点,改进不足,从而形成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3.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 ,抓住契机 ,把握好数学教学与学生个性之间的联系 ,发挥数学教学的功能 ,从而形成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教学实践中 ,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 )及时肯定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老师都喜欢聪明的学生 ,但任何班中都有几个“怕学数学、学不好数学”的孩子 ,教师要善于及时帮助他们消除失望的心理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他们适当降低要求 ,加强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当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看到大大的“优” ,或得到简短的批注“方法好”、“计算…  相似文献   

4.
师生关系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个性的成长离不开人际交往。而学生与教师的非正式交往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师生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教师必须做到建立民主型的交往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还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用教师固有的权力性影响和自身的非权力性影响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并使其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通过合作改善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中,我们打破传统的合作教育模式,凸现人关怀,张扬个性,提倡师生交往的民主化,设计各种开放性的活动,通过对话帮助幼儿学会合作的方法,改善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并及时表扬、鼓励幼儿的合作行为,让孩子体验到合作带来的乐趣。  相似文献   

6.
回顾我们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学生个性的培养基本上处在边缘地带甚至是被关注的盲区。 学校和班级教育中强调过多的是“整齐划一”.是“步调一致”,是“思想统一”;运用最多的教育方式是“管”“卡”“压”“堵”。许多学校不容许学生的思想自由驰骋。只想让学生的大脑成为“权威”思想的灌输工具。  相似文献   

7.
成长记录卡     
《小学生》2004,(8):14-15
神秘的个人成长档案,记录点滴进步、留下精彩回忆,“秀”出你的独特风采!填写属于你自己的成长记录卡,复印一份寄来《小学生》,我们将为个性人物做“成长先锋”的命名,在杂志上展示先锋卡,并发放礼物。  相似文献   

8.
宋卓 《辽宁教育》2011,(11):47-48
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学习的概念,它提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可见自主学习作为一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品质。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和谐个性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优势领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促进个性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承认正义”的理论视角,采用分层线性模型(HLM)的方法探讨教师的分配与程序公平行为以及学生的个体能动表现对于学生公平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学生公平感受学生个体及学校层面多重因素的影响。而其中的核心要素在于教师能否以平等、差异和成就引领的公平理念分配学习机会、履行教学程序,“承认”学生个性与差异的存在,并在日常的教学互动中保障学生的自主权利、公正评价学生的成就。应不断提升教师对于教育公平的理解与实践能力,在师生交往中以平等对待相同、以差别对待不同、以承认引领成就,加强对学生参与和公平感受的关注,从学校文化、资源补偿和生涯指导等方面促进师生互动过程公平。  相似文献   

10.
郑力 《河南教育》2004,(2):44-44
在学校中,经常有学生个别向老师反映其他同学的不良行为表现,因为往往是在暗地里、在别人不知晓的情况下“偷偷”反映,所以有人把这种行为称做“打小报告”。在学生中,谁如果落下“爱打小报告”的名声,在班集体中怕是要遭受孤立了。那么,老师应当如何对待“打小报告”的学生呢?  相似文献   

11.
“学生”是“儿童”众多社会角色的一种,“学生文化”不同于“儿童文化”。我们在学校中见到的“学生”往往是“单向度”的儿童,是“教育对象”或者“教育主体”,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对“学生”认识不足,更缺少对完整的教育对象“儿童”的认识。将儿童科学引入教师教育课程是向“儿童发展本位”的教育原点的回归,也是我国未来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美国的教师教育课程将儿童科学贯穿到教师教育专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作为典型的“儿童中心”的教师教育课程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2.
教学个性即教师“自我”在教师教育生活中的凸显。古代教师教育生活中“成人”(成就他人)与“成己”(成为自己)自发统一,教师教学个性得以原初呈现。现代技术培养使“成人”生活过度膨胀,在“成人”挤压“成已”的教师教育生活中。教师“自我”被消解,教学个性受到严重抑制。当代创新人才的培养,促使教师教育生活蜕变为基于批判的自我创造活动,通过“成己”对“成人”的引领,教师“自我”回归,教学个性得以在教师教育生活中生成。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教师教育改革进入师范类专业二次选拔的实质性推进阶段,其关键在于时间节点、课程安排、管理模式的设定与落实;该项改革要充分考虑当下教师教育"精英教育"回归、"三业并举"和"实践能力培育"的三大特征,基于省级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实践,重点解决好校地合作、资源整合、体制创新与教育实习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刘颂浩(2014)提出的"对外汉语教学和本专业硕士培养和实习工作有机地融合"的思路若能落实,将是研究生培养方式的重大改变,可以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由于研究生实践经验有限,参与教学工作时宜采取"逐渐进入"的方式。本文进一步指出,研究生在参与学院教学进行教学实习的过程中,应得到一定的专业指导,这一指导过程无论对指导教师还是对研究生都有好处。本文最后依据较新的实证研究成果指出,研究生培养不能简单采取"教学主管+无经验的学生教师"的二元体系,而应设计为"主管教师+有经验的学生教师+无经验的学生教师"的层级模式。  相似文献   

15.
解读“教师专业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教师职业道德”到“教师专业伦理”的转向,是基于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伦理与道德的分野,并针对传统师德的弊端而提出的。教师专业伦理在提升教师的专业品质、保障学生的教育权益、维护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方面具有内在的价值。而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与作为服务对象的学生之间所具有的独特关系,又决定了教师专业伦理与其他专业伦理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归纳与演绎法,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现行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高校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胡风人生与艺术追求的独特性首先可概括为一种"透彻的真实"。这种"透彻"来自于对现代中国最底层的富有质地的体验。这与其称之为"现实主义",还不如根据他坚守文学的社会介入需要,努力推动直面底层生存真实的追求,将之总结为文学上的"社会派"。胡风文学追求的成型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他对鲁迅式的独特"社会派"文学传统的认同和体验,是这一文学的壮观景致让他从中汲取了巨大的力量。当然,较之于鲁迅本人,作为文学思想家的胡风似乎承受了更多的理论的压力,也依然存在着某种无奈的对真相的"牺牲"。  相似文献   

18.
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是中国第一所公立单设的幼稚师范学校,此校的创办人为陈鹤琴先生。江西幼师在创办上深受欧关新教育理论的影响,在培养目标上是对杜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及教育应兼顾儿童和社会需求理论的借鉴;课程则吸取了德可乐利学校“从生活,为了生活”及杜威“学校即社会”理论;在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上分别体现了对杜威“做中学”理论和德可乐利学校的教学过程三步骤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对人性的假设引导着制度设计的方向。现行中小学教师评价制度是以"理性人"为人性假设,师德规范则是以"德性人"为人性假设。这两种制度在学校并行,其人性假设的冲突引发了教师的角色冲突与内在焦虑。此种状况提示学校管理者应以系统的思维开发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加强对制度设计的人性考虑,以更加复杂和全面的人性假设来支持制度的设计与运转,对人性中的积极因素既要加以合理的利用,又要提供必要的约束和引导。  相似文献   

20.
"疆独"恐怖主义犯罪严重威胁国家安全,需要对"疆独"恐怖主义犯罪过程中的心理因素进行探究。作为犯罪心理成因之一的个人因素,包括"疆独"分子个人的不良需求、个人品质低下和反社会心理的影响显著;"疆独"恐怖主义犯罪的另一个心理支柱是犯罪人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的社会心理,包括犯罪人相互间的模仿与学习、人际交往中的有序心理互动、他人的教唆、暗示,来自组织的命令或强迫等。"疆独"恐怖主义犯罪的心理因素是内隐的,和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国际大环境等其他方面的因素共同支配着恐怖犯罪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