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的和阶级的人的本质的观念反映,形成了人们的不同的人生观。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人生观有三个方面的原则区别:一是立论的根据不同。后者是人的生物性,前者是人的社会历史性。二是强调的重点不同。后者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人生观,前者是集体主义人生观。三是对幸福的理解不同。后者把享受和创造割裂,认为幸福即享乐,前者把幸福建立在劳动创造的基础上,并把“为人类幸福而劳动”本身看作是最大的幸福。  相似文献   

2.
以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的假设情景进行实验研究,探讨当前中国社会不同阶层的公平取向。结果表明知识分子阶层与农民工阶层在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的情景选择取向上没有差异,但是在程序公平感的得分上,前者显著高于后者,而在分配公平感的得分上,则是后者显著高于前者。同时,本研究也表明大部分在城市生活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农民工和知识分子阶层均对程序公平有明显的认知,但前者对此缺乏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前者涉及人的主体问题,后者涉及的是人的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的问题,它们是相互转化的,推动人的发展。从现实出发,人的发展是无限的。  相似文献   

4.
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前者涉及人的主体问题,后者涉及的是人的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的问题,它们是相互转化的,推动人的发展.从现实出发,人的发展是无限的.  相似文献   

5.
在如何看待教育的功能这个问题上,历来有着不同的认识,过分强调教育在发展人的个性中的功能,并且把这一功能同教育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对立起来,从而以前者否定后者,就是一种需要商讨的片面的认识,之所以产生这一  相似文献   

6.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是劳动。一种说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本文通过对这两种说法的把握和梳理。认为前者是从生物学角度揭示人本质的表层结构、一般本质;后者则是从社会学角度揭示人本质的深层结构、特殊本质。二者殊途同归,从不同视角揭示了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在"教育与人"和"教育与社会"两大命题中,更受关注的是后者而非前者,在人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个性化"与"社会化"之间,更受重视的也是后者而非前者.在对"职业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功能"相关研究成果及重要词语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对职业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备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职业化、个性化以及持续化的功能方面有必要作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不讨人喜欢的儿童可以粗略地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类。前者待人接物的态度是攻击性的、干扰的、对抗的,人们通常对他们持否定态度;后者的表现则是害羞的,屈从的,他们或被人遗忘,或被人忽视。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对于不讨人喜欢的儿童来说,早期形成的否定知觉和情绪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但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则是教育不可回避的两个根本问题。前者涉及的是教育目的、目标的构建,后者则是实现目的、目标的手段、方式。  相似文献   

10.
《滁州学院学报》2020,(1):20-22
对女性持尊重和赞赏的郭沫若和阿英,在抗战历史剧中处理两性关系时,前者抒写的是男强女弱模式,后者抒写的是男弱女强模式。一种是基于男性角度的对女人的美丽想象,一种是无限放大女性政治功能的虚化想象,折射出来的依然是男权中心主义思想的心理意识。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文学中,民俗叙事和家园意识是作家们通常表现的两个重要主题,前者成为后者的载体,而后者又构成前者的旨归.从“五四”时期的鲁迅、周作人等人,直到二三十年代的废名、沈从文和老舍等人,他们都钟情于对民俗的叙写,以此来寄托他们深厚沉实的家园意识.  相似文献   

12.
针对春秋战国时期混乱的社会局面,孔子和墨子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仁爱"与"兼爱"的对立并不在于"爱有差等"和"无差别之爱",相反,在这一点上,他们是一致的,真正的分歧在于:前者从人之为人的道德理性寻找理论的依据,而后者把目光投向了经验世界的"实利",前者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后者主张"己所欲,施于人",前者体现了主体间的尊重与平等,后者常常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这八个字,前者为里,后者为表,换言之,“人的复归”是内容,“文的自觉”是形态.先说“人的复归”.  相似文献   

14.
胆汁质的学生性格外显,抑郁质的学生性格内敛.教师应针对其不同特点进行英语教学;前者多进行口语与听力练习,后者多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主题的一致性和审美取向的独特性两方面对艾特玛托夫的《花狗崖》和邓刚的《迷人的海》作了深入的比较。二者都通过人与自然的抗争来揭示人类的发展──生命的延续的意义,体现了共同的审美追求。但前者侧重于人与自我的较量,借以揭示人的道德力量对自然世界的超越,后者强化人与自然的搏击,显示人创造生活的本质力量;前者将人的本能的爱置于历史与现实的联接中而升华到人类繁衍进步的哲学高度,后者从两代人的矛盾入手来阐明两代人的携手在人类历史使命的衔接上的意义。文章并从生活经历和创作个性以及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角度,探讨了造成二者审美取向上的差异的根源。  相似文献   

16.
智慧和人     
<正>我相信,骄傲是和才能成正比的。但是,正如大才朴实无华、小才华而不实一样,大骄傲往往谦逊平和,只有小骄傲才露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傲慢脸相。有巨大优越感的人,必定也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文明对于不同的人,往往进入其不同的心理层次。进入意识层次,只是学问;进入无意识层次,才是教养。有两种人最不会陷入琐屑的烦恼,最能够看轻外在的得失。他们似是两个极端:自信者和厌世者。前者知道自己的价值,后者知道世界的无价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科学领域,长期以来有两种不同的研究思路:一种是从物出发,以物为中心地展开对经济科学的研究;另一种是从人出发,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来展开对经济科学的研究.前者囿于对物的研究,见物不见人,不能认识人在经济科学中应有的地位.后者正是从物的背后揭示人与人社会关系,对人的地位予以高度重视,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倡导的经  相似文献   

18.
《富矿》与《后土》是新乡土小说的重要作品,也是现代化语境下苏北社会生活变迁的风俗画,将叶炜的苏北新乡土小说与沈从文的湘西乡土小说比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从创作语境看,前者的创作语境是现代化,后者的创作语境是战乱;从人性书写看,前者侧重展示人性的假、恶、丑,人与人之间的倾轧,后者书写了现代化进程中人性的真、善、美,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从叙事风格看,前者是乡土写实,后者是田园牧歌;从创作主体看,前者对社会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与批判,后者对现实生活进行了审美过滤。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学说分为两个层次: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现实本质;“虚拟人”的本质是对现实人的类本质的虚拟化,即对现实人的目的性、意识性和创造性活动的提升和对现实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超越;人的现实本质是无法虚拟的,它规定和制约着“虚拟人”的虚拟本质,后者只是前者在网络空间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邱奉运  杜爱云 《现代语文》2006,(7):94-94,99
一、不谋而合不约而同 辨析:二者都有"偶然一致"的意思,区别在于:(1)适用对象不同.前者多指见解、计划、理想等相同;后者多指(不同人的身体各部分)活动的相同,侧重动作.(2)语法功能不同.前者一般在句中作谓语,后者一般作状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