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爱如水     
有人说教师是红烛"蜡炬成灰泪始干",有人说教师是绿叶"化作春泥更护花",而我要说教师是水.老子《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不正是教师崇高人格的象征吗?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水善施教化,这不正是教师工作意义之所在吗?所以我要说:"教师如水,真爱如水".  相似文献   

2.
《集宁师专学报》2016,(4):18-21
《春秋·桓公十五年》"三月,乙未,天王崩",《庄公三年》"夏,五月,葬桓王",周桓王自薨至葬历时凡七年。历代学者对经文中的"葬"字有两种不同的说解,一说是缓葬,以《左传》为代表;一说是改葬,以《公羊传》为代表。此两说,各以为是,至今无定论。从《春秋》经传字例、《春秋》经传书法、周王室在东迁后的政治经济情况各方面考察,缓葬之说既符合《春秋》经义,也符合当时周王室实际。  相似文献   

3.
在出土楚简文献中,《老子》《太一生水》《恒先》《凡物流形》四篇是战国时期楚国道家的重要文献。楚简道家四篇的宇宙本原论和宇宙生成论学说具有鲜明的楚地特色。楚简道家四篇中,都以道为宇宙的本原,而对道的称谓,又有"恒"、"太","一"、"太一"等不同的说法。楚简道家四篇的宇宙生成论有两种类型,其一是以《恒先》为代表的"概略的宇宙生成论",其二是以《太一生水》为代表的"精致的宇宙生成论"。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江本胜对水做了一项神奇的试验:通过对没有污染的天然水说不同的话,播放不同的音乐,拍摄到122张前所未见的水结晶照片,向世人展示了一项独一无二的观察实验结果:当水听到世界各国语言的"爱和感谢"时,水结晶的形状非常美丽,  相似文献   

5.
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它总是处于人们所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最接近"道"。"上善",最好的善、第一流的善;"若水",像水一样。老子的话,似乎与我们接受到的教育不一样。我们受到的教育往往是叫人要坚韧,要刚强,要宁折不弯,  相似文献   

6.
汉字趣谈     
<正>引以为流觞"曲"水"曲"是个会意字,本义是弯曲。甲骨文和金文的"曲",字形也都像是一个曲尺的形状。《说文》认为,"曲"就是器物被重物压弯后的样子。在《荀子》中,"木直中绳,糅以为轮,其曲中规",意思就是木材本来是笔直的,  相似文献   

7.
《诗经》中有"衣锦褧衣"。《说文》中有"衣锦檾衣",是说引《诗经》。《礼记.中庸》中有"衣锦尚絅",是说引《诗经》。本文从"檾"、"褧"、"絅"三字的音义关系入手考证"衣锦檾衣"、"衣锦褧衣"与"衣锦尚絅"三者关系,同时对"褧衣"作一简单考证。  相似文献   

8.
<正>"譬喻"之"譬",依《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义为"比喻""比方"。所以"譬喻"即为"比喻"。《修辞学发凡》在"积极修辞一"中说"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修辞学》中说"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可见,"比喻"和"譬喻"无甚差别,只是称呼不同。"讽喻",《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解释为"修辞方式,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事物的道理。"《修辞学发凡》在"积极修辞二"认为"讽喻是造出一个故事来寄托讽  相似文献   

9.
"颐",《说文》解:篆文作"頤",""为其古字。""形似有口之匣状,笔者猜度其本义当于储物之器有关,"匜"与""形相近,"匜",古时盛水之器具,《左传》:"奉匜沃盥"。  相似文献   

10.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名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为古今所传诵的名篇.但是对该词下阙有不同的解释,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羽扇纶巾"究竟是指诸葛亮还是周瑜?从建国以来有关该词的注释和解说看,主张"羽扇纶巾"指周瑜者居多.其中有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俞平伯的《唐宋词选释》、胡云翼的《宋词选》和沈祖棻的《宋词赏析》等.他们认为:"羽扇纶巾"是"魏晋时人的装束",是"古代儒将的装束",是"便装不是戎服";是"用来形容周瑜态度的从容闲雅"和"姿态潇洒",而"不是全身披挂的紧张状态."我是同意这些看法的.  相似文献   

11.
庄子是一个崇尚自由的人,《庄子》是一部诠释自由的书。《养生主》说养生同样是说"自由",而要达到"自由"的境界,必须实现对"道"的观照。那么"养生之道"是什么?《养生主》用了几则寓言来阐释"养生之道",最终让我们明白了"养生之道"就是"养神",这也正是养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12.
《大荒经》与《山海经》的关系是正确理解传本《山海经》结构的关键所在,它们实际上是源与流的关系:《大荒经》早于《山海经》,其内容是对商代某象征天圆地方原始宇宙观的神秘主义建筑之结构及其壁画内容的记录与描述.《山海经》晚于《大荒经》,内容属于东周时代颛项后裔的东西,与长期困惑史学界的"怪物"、象征天圆地方的神秘主义建筑--明堂相关;所谓的四海指明堂中那圈象征性的圜水,根本与所谓"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民族观无关;而海外也不是通常所指的远国异人,其文内就非常明确地表示其地理范畴是"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也就是说指人类生活的范围;其内容就是天文(日月、星辰、四时、太岁)的运行与"神灵"的世界(生死与情状),理解明白其"道"的只有"圣人",本义是说一种形而上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读书     
《八小时以外》2013,(1):117
《看见》作者柴静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时间2012年12月定价39.80元"你让别人看见,你才能看见别人,大家都同处于一样的生活,爱恨欲望都无不同。"不再刻意强调职业身份,老老实实"看见",传递着柴静十年的人生感悟。2003年,柴静开始担任《新闻调查》记者;2006年,柴静开博客"柴静观察";2012年,柴静新作《看见》出版。从"调查"到"观察"再到"看见",柴静说这是一步步地"后退",一点点把视线放平,回归  相似文献   

14.
书法的意象     
正关于书法的"意象",我对这个词儿的理解与平常所说的意象不尽相同。有一位先生讲书法,把意象说成是字的"血肉筋骨",这仅是对字的形体而言,不能涵盖书法作品在欣赏者眼中呈现出的总体精神风貌,即书法作品所显示的"象"。孙过庭说:"王右军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  相似文献   

15.
陈军 《教育》2022,(19):4-8
以下从语文学科角度,谈谈我对"习"论的教育学理解. "学而时习之"中的"习",历来有不同解释,这里不作罗列,一般的说法是"温习"的意思,全句的意思就是:学了,并且时时去温习. "习",究竟是不是就当"温习"讲,值得辨析. 研究"习"之前,先要研究"学".依《说文》,"学"是"觉悟"的意思;刘宝楠也说:"以觉悟未知也."...  相似文献   

16.
关于"四声之目"的发明,高华平在《"四声之目"的发明时间及创始人再议》中提出"王斌首创四声说",杜晓勤在《"王斌首创四声说"辨误》中提出所谓"辨伪"。实则杜文所谓"辨误",本身存在很多逻辑和事实上的谬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张冠李戴,论证不严密;二是罔顾事实,轻易否定他人。故对其存在的问题逐一加以辩驳。  相似文献   

17.
<正>教师的职业使命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最早可追溯到《礼记·学记》"厚德篇":"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书育人,此乃师德之本也。"新中国70年,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全社会赋予教师的神圣职责。对"教书育人"的理解,有"先后说",先教书再育人;有"并列说",教书同时育人;有"条件说",教书是为了育人,通过教书来完成育人。无论哪一种理解和实践,  相似文献   

18.
"馘",《汉语大字典》说:"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但作这一解释的,在《说文》是其《耳部》的"聝"字,其释如下:"军战断耳也。从耳或声",  相似文献   

19.
<正>陈寅恪先生将书分为三类:最低限度的读物、进一步学习的读物、深入研究的读物。三类书中他尤其强调第一类。陈寅恪认为第一类是必读书,从中可以得到最低限度的知识。譬如,他认为,无论一个人的爱憎好恶如何,《诗经》《尚书》乃人人必读之书。因为它们是我们先民智慧的结晶。陈寅恪读书,注重原典和最基础的书,这可以说是他读书的一个诀窍。为什么要读"老书"?因为"老书"有"原创性"和"基础性",而且"老书"往往是一门学科的入门书。读"老书",  相似文献   

20.
邢星 《人民教育》2012,(10):50-53
苏民,原名濮思洵。熟悉话剧的人一定都知道,他是"北京人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第一代演员,曾扮演过《雷雨》中的周萍、《蔡文姬》中的周进、《胆剑篇》中的范蠡等多种类型的角色;他先后执导《王昭君》、《李白》、《虎符》、《天之骄子》等剧目,其间以《李白》获文化部"文华导演奖",以《天之骄子》获北京市"金菊花导演奖"。如果是向不太熟悉话剧的人介绍苏民先生,过去也许常常说"这位是北京人艺的副院长",但现在恐怕更多的是说"这位是濮存昕的父亲"。而先生自己是这样自我评价的:"与其说我是个演员,不如说我是个导演;与其说我是个导演,不如说我是个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