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土地征收立法若干问题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国家时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土地经征收转换为国有土地,农民既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也有可能会侵犯其合法权益。文章结合我国目前征地立法现状,对公共利益进行程序性分析,重构在地救济机制,最后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土地大量被征用,因此亟待为失地农民建立安全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保持社会繁荣与稳定的关键,同时也是促进城市化稳健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广大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正日益凸显,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流失速度加快,土地赔偿无法与失地农民诉求相匹配,失地农民身份转换,却得不到相应基本生活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保护相关法律规范滞后,公共利益界定不明确,失地农民法律观念淡薄,司法救济渠道缺失,政府信息透明度不高,农民难以表达合理诉求,部分领导干部的唯政绩观念,重GDP而轻民生。要明确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地位,严格政府责任,明确公共利益的内涵,合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公平分配征收土地补偿款,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合理安置失地农民。  相似文献   

4.
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是当前的社会问题之一。制度供给的滞后或超前、制度消费的情况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失地农民现象在目前的"问题化"。失地农民权益保护应从源头做起,在宪法中明确农村土地征收补偿的原则,同时提高、拓宽征收补偿的标准及范围,探索以保障换土地的新型失地农民补偿方式,并完善法律援助机制,实现农民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5.
现阶段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的实质在于:农民既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也没有得到应该得到的公平补偿和合理安置。在全面、正式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难以充分建立的情况下,土地实际上担负着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功能,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就丧失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也由此倍增了大量的不稳定因素。尽快为失地农民建立起安全而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使他们在享有生存权的前提下更好地实现发展权,既是现阶段维护失地农民权益的最佳选择,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6.
建构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双重提速,越来越多的农民因土地被征用而成为失地农民。农民失去了土地就丧失了最基本的社会保障,社会也由此倍增了大量的不稳定因素。如何尽快地为失地农民建立安全而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农村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关键,也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稳健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从制度安排和社会实践角度对土地的使用价值和征收补偿进行系统分析,土地征用问题归根到底是权属问题、分配问题,症结在于补偿标准偏低、配套补偿措施不力。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机制,逐步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积极探索失地农民安置的有效办法,努力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规范政府的征用行为,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8.
保障失地农民权益是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要解决好的主要问题.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自身土地权利上的贫困是农民土地收益受到侵害的根本原因,土地政策执行上的偏差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则是主要原因.在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需要构建以保障农民权利为前提的制度体系,应该进一步确立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建设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了城市化进程,使得很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如何安置城中村失地农民,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任务。城中村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存在保障缺失、制度缺陷、传统养老功能弱化、农民缺乏保险意识等问题。构建城中村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应完善土地补偿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完善保障措施,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  相似文献   

10.
土地是农民生存、发展的基础,是农民的"命根子"。现阶段,土地被征用的速度在整体上超过了城镇对失地农民的吸纳能力、农民社会转型能力相对偏低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能不能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能不能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事关城市化建设健康发展,事关农村的社会稳定,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即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以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福建晋江市推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可以为推进和完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失地农民的就业基本情况有转移就业压力大,无就业和隐性失业等工作不稳定的状态,因土地征用而产生收入下降、生活得不到保障、助长社会不良现象的问题。影响失地农民实现就业的因素有土地征用制度、再就业安置措施、失地农民自身素质、就业歧视。今后必须重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和就业安置方式,完善法律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就业培训,转变就业观念等方面完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政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土地征收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日渐突出,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凸显的问题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约性瓶颈。政府必须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3.
城乡二元分割体系的存在使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把失地农民纳入进去。为此,应本着公平与效率的原则,严格征地范围,控制征地规模,完善征地程序;改革完善现行的征地补偿安置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补偿安置方式,给失地农民提供综合社会保障;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多元化筹集渠道,保证资金的保值增值;加强监管,完善相关法律,为失地农民提供立法保障;为失地农民提供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机会,促进失地农民非农就业,提升其就业力。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催生出了一个数量庞大的失地农民群体。大多数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研究表明,湖南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还存在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再就业困难、城市生活融入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征地补偿市场化、强化社会保障、对失地农民有针对性地培训,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鼓励农民创业等加强和改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保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传英 《天中学刊》2007,22(3):13-16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在农地征用过程中,由于现有土地制度存在缺陷、土地征用程序不规范、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测算办法不够科学合理及土地市场机制不完善,导致失地农民就业难、收入水平下降、失去社会保障,影响社会稳定。解决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必须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征地;完善征地程序;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广开渠道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为失地农民提供法律援助。  相似文献   

16.
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失地农民群体数量不断增大,失地农民市民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社会融合理论视角,当前失地农民市民化面临经济性、制度性和心理文化性障碍,应从改革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就业培训制度,搭建社区融入组织平台等层面为其融入城市社会提供途径。  相似文献   

17.
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社区养老和养老保险是农村现行主要养老模式。传统家庭养老面临挑战,农民有强烈的参保意愿。只有重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才能彻底提高农民的养老保障水平。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农村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继续发挥家庭和土地的保障作用,开展多种形式养老保险。  相似文献   

18.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正在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限于城镇地区,我国农村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不同地区农村集体及农民个人的经济能力差别较大,要建立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还需要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加强立法等一系列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从完善征地补偿制度的角度来维护失地农民的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的力度越来越大,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失地农民,加上现有征地补偿模式不合理,越来越多的被征地农民出现失地、失业、缺少生活保障的境地,很大一部分失地农民转变为城市贫民,这给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埋下了一个重在隐患。因此,在完善征地补偿过程中,有关部门应当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思想,以民为本,制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补偿标准,创新就业补偿方案,建立包括失地农民在内的社会保障补偿机制,并把三结合起来,保护好失地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建设用地需求大量增加,全国城镇集体土地征用规模越来越大,失地农民不断增加,他们的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已日益成为关系到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大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不仅影响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而且容易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妥善解决城镇社区失地农民的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问题不仅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热点,更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要着重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