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关于石涛美学思想的探讨,应以其《画语录》为主要对象。而《画语录》所反映的中心思想则为“一画论”。深入剖析“一画论”的本质,即可看出石涛美学思想的核心为宇宙画学同一论,并由此可见其国画艺术的创作论思想。因此,研究“一画论”的丰富内涵,对于全面把握石涛的美学思想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石涛的“一画”论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本主要从现代美学理论的高度,探讨了石涛美学思想中具有现代意识的主体艺术体验论。论认为,形成石涛丰富美学思想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复杂而深刻的故国黍离的遗民思想;二是以“造化”为师,遍游名山大川的实践艺术观;三是禅宗“超佛越祖”大彻大悟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辟混沌收尽鸿濛──论石涛“一画”论的美学思想孟方石涛(公元1642-约1718年),本姓朱,名若极,为明代宗室(朱元璋长兄靖江王的后裔)i明亡后出家,法名原济、道济,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道人等。坎坷的身世、曲折的经历形成了他复杂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4.
《石涛画语录》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绘画艺术理论著作。石涛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出发,就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各方面作了精辟论述。而其中的“一画”,是《石涛画语录》的核心概念,代表了石涛绘画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5.
对石涛美学思想的研究自20世纪中叶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其中最具学术意义的是关于“一画”论的研究和论争,因为石涛在《话语录》开篇就提到“一画”,而“一画”的命题也贯穿于整个《话语录》中。究竟“一画”是什么?已经成为研究石涛艺术思想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差不多每一位研究“一画”论的学者都会在研究中得出自己独到的结论。面对如此纷纭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石涛的生活跌宕起伏,入世、出世、顿,浯,对儒、道、佛的哲学思想兼容并蓄,所以“一画”论中的“一画”是具有多义统一性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西方经历了从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模仿自然”到近代的“再现现实”的过程,中国则有从隋末姚最的“师造化”说到清代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主张的演变,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把艺术看作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就启示我们,在我们讲授美术鉴赏课以及进行美术实践中,应该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让活生生的生活素材进入课堂,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生活背景和时代意义,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7.
关于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西方经历了从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模仿自然"到近代的"再现现实"的过程,中国则有从隋末姚最的"师造化"说到清代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主张的演变,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把艺术看作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就启示我们,在我们讲授美术鉴赏课以及进行美术实践中,应该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让活生生的生活素材进入课堂,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生活背景和时代意义,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它虽不如西方美学那样系统化、专门化,但从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著作,以及后来各个时期的哲学、文论、画论、乐论、曲论等中散见的大量美学精华来看,某些方面并不亚于西方美学,并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本文仅就清代画家石涛的画论中的美学思想,管窥蠡测,粗浅论之,恭请识者哂正。  相似文献   

9.
新理学美学思想是冯友兰在其哲学思考过程中有意或无意流露出来的,在性质上属于哲学美学。中西文化冲突、民族危机、传统与现代的紧张关系是新理学美学思想生成的时代背景;对西方分析哲学和新实在论哲学的借鉴吸收、对中国传统哲学(主要是程朱理学)的扬弃这二者构成了新理学美学思想生成的理论渊源;冯友兰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生活方式和性情则促成了新理学美学思想的直接萌生。  相似文献   

10.
石涛是清初力主革新的艺术大师,他杰出的艺术成就对他所处的时代及其以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除了绘画书法本身的影响之外,主要体现在他的艺术思想上。他的艺术理论《苦瓜和尚画语录》是我国传统美学理论的重要著作,辩证地看待石涛的影响,全面地理解石涛的绘画理论,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对待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从而能够正确指导我们的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11.
苏轼的审美本源即"生意",它具有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自然万物本身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二是主体自身蓬勃的生命精神;三是自然万物之生机与主体之精神相融互契所产生的生命体验及境界.苏轼的审美本源"生意"根源于其对"道"的独特理解:"道"具有不可言说性,因此苏轼以"易"来阐释"道";"生生之谓易",即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所体现出来的无穷活力;"易"之运动变化的永恒性和绝对性使自然万物各具形态各有异彩,同时具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风格。对其诗词的吟咏和欣赏,应该通过审美感知, 进入诗词的意境,进而领会其思想,感受其品质,既可得到艺术熏陶和诗美享受,又可加深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和美学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普列汉诺夫对艺术与社会心理关系问题的研究以及关于社会心理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中间环节的论述,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对于当代审美文化发展,建设中国当代先进文化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石涛的"一画"理论一直受到艺术家们的关注,就是因为他用道家的思想来丰富自己的理论,在认识上更进一步接近了艺术的本体。同时,在怎样对待"成法"以及如何做到"脱俗"两方面,石涛本着"无为"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主观性,要求艺术家自由发挥,不能拘泥于成法,必须自主创作,否则会出现"法障"。  相似文献   

15.
石涛作为清初山水画名家,画风独具。他摆脱清初山水画家注重前人经典、因循守旧的思想,"搜尽奇峰打草稿";重视创作主体在画中的自我表现,"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咏乎我",在山水画中书写人生的悲欢历程。他的山水画,有对旧山河的留恋;有对"家非家","国非国",过去一切成烟云的清醒认识和冷静表达;还有对超脱尘世、追求生命真谛和宇宙奥秘的不懈努力。读石涛的作品,让人心灵慰籍,胸怀旷达,超然物外。  相似文献   

16.
周涛的散文充满昂扬充沛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表现在对生命的信仰和礼赞,对边陲珍奇物种的颂扬,对气概非凡的杰出人物的赞赏几个方面。他的生命意识源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以及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自觉的吸收和升华。  相似文献   

17.
钱钟书先生讲 ,“渊明文名 ,至宋而极” ,但在唐代 ,陶渊明的地位已经得到了确立。陶渊明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任真率性、高雅俊爽、追求理想的气节和品质与唐代士人的审美情趣相契合 ;与唐代弘丽富艳、深雅丽的时代风尚相关 ,唐人普遍视桃花源为仙境 ,这又直观地显现出了唐人独特的诗学个性。此外 ,陶诗的艺术精神及其审美特征也引起了唐代不少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欧阳修是宋代尚意书学思想的奠基人。欧阳修的书学思想,主要表现为寓道于书的人品观、文人化倾向的雅俗观、自适遣兴的游戏观和重视主体意识的创新观。苏、黄、米受其影响,继承并发展了欧阳修的书学思想,对书法创作、书法审美以及书法批评标准进行了重新梳理与深化,逐渐形成宋代"尚意"书风的核心理念,为宋代书法走向高峰奠定了美学基础。  相似文献   

19.
苏轼在《贾谊论》中表达的"善处穷"思想,主要来自于父亲苏洵的影响和自身的人生经历。尽管苏轼作《贾谊论》时才二十四岁,但其豁达的"善处穷"思想并非纸上谈兵。苏轼一生宦海浮沉的经历处处可见其"善处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