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剑 《四川档案》2012,(1):22-24
杨伯恺,原名杨询,字道融。1892年12月16日生于四川省营山县小蓬乡杨家坝(今小蓬乡花园村),6岁时就学于本乡圣水寺私塾,10岁入营山县立骆市高级小学,后考入顺庆联中。1917年到上海求学,后又考入北京法文专修馆学习。1919年3月,他同第一批勤工俭学学  相似文献   

2.
正赫尔穆特·斯特恩(Hellmut Stern) 1928年出生于德国柏林的犹太家庭,5岁学习钢琴,9岁学习小提琴,从小具有音乐天赋。1938年12月与父母一起抵达上海避难,后转赴哈尔滨,在那里继续学习音乐,17岁就进入哈尔滨交响乐团。1949年,他与父母移居以色列,在那里加入以色列爱乐乐团,后加入过美国和德国的多家乐团,最终成为柏林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手。他多次重返中国,访问"故乡"哈尔滨和上海,进行演出和讲学,并资助许  相似文献   

3.
毕修勺先生1902年10月6日出生在浙江省临海农村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早逝,靠母亲勤劳操持家务和变卖田产于1916年供他进临海回浦学校读书。1920年夏天,赴法勤工俭学。先在诺尔蒙地特公学学习法语,后于1921年进巴黎核诺汽车制造厂勤工俭学学习法文、史地等课程,后转入巴黎高等社会学院学习。1925年回国,任临海回浦中学教师。1927年出版处女译作《左拉短篇小说集》(上海出版合作社出版),后相继任上海劳动大学和上海立达学院法文教授。兼任《革命周报》、《进化》杂志和《民钟》月刊总编辑。 1930年毕老…  相似文献   

4.
陈应年 《出版史料》2006,(1):101-103
经济学家杨端六(1885~1966年)原籍江苏苏州,生于湖南长沙。1902年至1904年在湖南中路师范学堂读书,1906年赴日本留学,先入宏文学院,1908年考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不久转入第一高等学校。在日本时曾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回国。1912年任汉口《民国日报》总经理、总编辑。1913年初,赴英国留学,进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经济管理。1920年回国后,进入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编辑部任编纂。罗素从1920年10月到1921年7月在中国各地(上海、杭州、南京、长沙、北京、保定)做了十个月的学术讲演。其间,梁启超作为东道主于11月初在北京首次代表…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青年时期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助理员的工作经历,是他一生中紧要的一步,因为在这期间他接触的一些人、经历的一些事和阅读的一些书,为他以后的人生做了很好的铺垫,也为他以后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打下了重要基础. 初入北大红楼,在书山报海中解彷徨苦闷 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在长沙创立了新民学会.新民学会成立不久,部分会员积极响应蔡元培、吴玉章在北京发出的号召,怀揣着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梦想开始准备到法国勤工俭学.为了筹备新民学会会员和湖南学生赴法勤工俭学的相关事宜,这年8月19日,时年25岁的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  相似文献   

6.
艾以 《新闻大学》2000,(3):70-71
毕修勺先生1902年10月6日出生在浙江省临海农村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早逝,靠母亲勤劳操持家务和变卖田产于1916年供他进临海回浦学校读书。1920年夏天,赴法勤工俭学。先在诺尔蒙地特公学学习法语,后于1921年进巴黎核诺汽车制造厂勤工俭学学习法文、史地等课程,后转入巴黎高等社会学院学习。1925年回国,任临海回浦中学教师。1927年出版处女译作《左拉短篇小说集》(上海出版合作社出版),后相继任上海劳动大学和上海立达学园法文教授。兼任《革命周报》、《进化》杂志和《民钟》月刊总编辑。  相似文献   

7.
胡明 《档案与建设》2011,(11):28-30
毛泽东自青年时代直至他的晚年,在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岁月里,曾公开或秘密地经过和视察江苏20余次。毛泽东最早一次到江苏是1920年。当时年仅27岁的毛泽东为进一步开展湖南驱逐张敬尧的斗争,并给即将赴法国勤工俭学的朋友送行,于4月11日离开北京南下上海。他沿津浦线南行,"在天津、济南、泰山、曲阜、南京等处游览一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于1918年4月14日在湖南长沙邀集同志成立了“新民学会”。同年6月他在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后,致力于会务,准备组织会友和有志青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19年12月毛泽东同志担任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请愿团代表到北京参加抗争,1920年4月n日离京来沪,同月邀集即将留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在上海半淞园开会。图为半淞园会后合影。图中位置自左至右为:萧子障(即萧三)、熊光楚、李思安、欧阳泽、刘盼伊、张怀、毛泽东、彭瑛、陈绍休、魏璧、劳启荣、周敦祥共十二人。  相似文献   

9.
少华 《出版参考》2005,(14):21-22
左权(1905-1942),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送到苏联,先后到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历任闽西红军新十二军军长,红五军团十五军政委、军长兼政委,红一军团参谋长、代理军团长,八路军副参谋长、前方总部参谋长等职.1942年5月25日在辽县麻田附近指挥部队掩护八路军总部转移时壮烈牺牲,年仅三十七岁.他是共和国三十六位军事家中学历最高的一位.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先驱、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开拓者和杰出领导人曾三同志,因病于1990年11月28日在京逝世,终年85岁。曾三同志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县,1924年参加革命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曾三同志到上海中央特科学习无线电通信技术,1931年被派往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由他做报务员,实现了中央红军与在上海的党中央的第一次无线电联系。从此,在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的领导下,曾三同志和其他同志一起,开始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线电通信事业。他先后任苏区中央局电台  相似文献   

11.
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1889年出生于天津一个家道中落的旧职员家庭.1904年南开中学第一期学生,与周恩来交往甚密.当时周恩来经常到梅家找梅贻琦温习功课,有时候通宵达旦.1908年梅贻琦入保定高等学堂.1909年考取清末第一批官费留美生,19lO年进入美国武斯特工学院,学习电机工程.1915年获电机工程硕士学位学成回国.  相似文献   

12.
王闻识烈士原名王闻栻,广西南宁人,壮族。1911年12月24日出生,家庭成份城市贫民。1924年考入中学,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不久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投身当地革命斗争。1926年在南宁第一次被捕,当时年仅15岁,经多方营救,次年出狱。出狱后通过组织到上海,继续从事革命工作,刻苦学习写作和革命理论,晚上进夜校读书。他以当排字工人维持  相似文献   

13.
周恩来一生中到过南京6次。1920年10月底,他从天津到上海登船去法国勤工俭学,途经南京,下车到白下路绣花巷堂叔家话别。1937年8月中旬,他与国民党商谈合作抗日大计。1946年5月初,他率中共代表团从重庆飞抵南京,为争取和平、避免内战,继续和国民党政府代表谈判。1960年12月21日、1971年6月5日、1972年4月6日,他3次陪同外宾到南京。  相似文献   

14.
周啸天 《新闻界》2003,(4):3-3,8
今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99周年纪念日,特刊此稿。———编者毛泽东从《湘江评论》开始他的革命生涯。邓小平投身革命,最初从事的工作也是办报。邓小平从上世纪20年代留法勤工俭学伊始,到50年代主政西南时期,曾经有三次办报经历:一、留法勤工俭学时期,参与少共机关刊物《少年》(后更名《赤光》)的出版工作。1922年2月开始,年仅16岁的邓小平,在蒙达尼附近的夏莱特市的哈金森工厂做工。在先进青年的影响下,他开始阅读《新青年》、社会主义讨论集等书报,逐渐接受了革命思想。当年夏天,他加入旅欧少共(即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从事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5.
应修人(1900-1933),浙江慈溪人,原名应麟德,字修士.14岁时,应修人便到了上海福源钱庄做学徒,三年学徒期满,在钱庄做账房工作,这奠定了其以后谋生吃饭的职业技能.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19岁的应修人在上海福源钱庄工作,有着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和不错的收入.1920年下半年,他到中国棉业银行任出纳股主任.1920到1925年,他创作、发表、出版新作,创办和主编文艺刊物.1925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很快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相似文献   

16.
办报圣手张友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友鸾先生生于1904年11月10日,卒于1990年7月23日,享年86岁,是20世纪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代大学新闻系毕业生,是他那一代的老报人当中,为数不多的几个曾经受过正规新闻教育的人。他从1921年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文  相似文献   

17.
颜昌颐,1898年出生在湖南省安乡县白螺湾的一个书香世家.1919年夏天,在长沙明德中学毕业.受五四运动影响,为寻求真理,这年12月,他与聂荣臻等一批有志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2年春,颜昌颐回到上海,经邓中夏、陈为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4年9月,受党组织派遣,他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军事.翌年8月,由于新建的黄埔军校急需一批军事干部充实各方领导,中共中央决定让叶挺、聂荣臻、王一飞、颜昌颐回国.颜昌颐回国后参加了组建中共中央军委的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迅速发展壮大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的13名代表中,有位典型的学者型人物,他当时与湖北籍的李汉俊代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参会,那年他31岁.他就是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的湖南籍人氏李达.李达因个人书生意气,一生三次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是在1920年夏入党,1923年秋退党;第二次是1949年12月入党,1966年8月25日,在李达去世的...  相似文献   

19.
风起上海 黄永玉先生与上海的关联,渊源极深.1946年他第一次走进上海,在这里很快融人文化界.刚刚二十二岁的他,不仅在木刻界崭露头角,当选为中国木刻家协会的常务理事,还在上海刊物上发表诗歌等,开始了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阶段.七十多年间,无论创作,还是行走,上海都极为重要.2009年,他的最重要文学创作之一、自传体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开始在《收获》连载,迄今已达五年,九十岁的他与二十岁的他,在上海的文化舞台上,有了一个完美的衔接与延续. 如此漫长的关联中,1974年在上海拉开大幕的"黑画事件",对黄永玉来说,颇值得集中描述.  相似文献   

20.
追求中国图书馆现代化的思想家徐家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昌珞珈山麓,东湖行吟阁畔.1975年10月4日,徐家麟教授因脑溢血死亡,离他1904年9月出生,享年七十二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