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时期文学发展之初,出现了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罕见的大量忆悼散文的潮涌。忆悼散文是一种记叙性、纪实性、哀悼性散文,它的成功与轰动,给了新时期作家某种现实的启示——“纪实”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与此同时,新时期的报告文学也在日趋发展,扩大了“纪实”的影响。在伤痕文学的裹挟影响下,纪实文学以其表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相统一的优势与虚构文学抗衡,潇潇洒洒、轰轰烈烈,持续至今,即便是新时期文学向内转,走向低谷之际,纪实文学仍坚挺于文坛,不时为寂寞的文坛掀起几朵浪花,推出几层涟漪。  相似文献   

2.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纪实文学在我国文坛上日渐兴盛。这种兴盛不仅表现在纪实文学作品在文学市场上占领重要一席之地的地位,也表现在纪实文学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创作成果,出现了众多优秀作品。翻翻近几期的《社科新书目》,在作品体裁划分中,已给纪实文学单独设类,并与小说、散文等处于相同的位置上。但是,纪实文学这种体裁,在《中国法》中尚未给它立类,这就给图书分类人员带来了麻烦和困惑:它究竟如何定义?目前的分类法中应属哪个类目?  相似文献   

3.
小学读者主要是指童年期读者,他们的心智特征决定其对童年文学的阅读期待,由此产生了他们对童年文学的阅读需求的种种表现。引导小学读者阅读童年文学有助于小学阶段实施成功教育,它对小学阶段开展创新教育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4.
一、缘起八十年代,我国文坛上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变化,雅文学(或曰纯文学)的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而以故事情节曲折惊险为特点的通俗小说,以揭示社会生活矛盾为主旨的法制文学,以高举"纪实"为旗帜的纪实文学这些明白易懂,读者众多的通俗文学,却异军突起,向雅文学、纯文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使文坛上出现了有趣的现象:雅文学知音日少,渐趋冷落,独霸文坛的局面正在丧失;通俗文学却畅销不衰,日  相似文献   

5.
40年代后期国民党政府查禁了大量纪实文学作品,查禁理由主要为所谓“荒谬”,但这些纪实文学确是作家们在乱象丛生环境中的报告真实之作,其事之真、理之真、情之真的特点使其成了史诗性作品。这些作品在当时被查禁的命运说明了纪实文学贴近现实而容易遭遇挫折的命运,昭示纪实文学作家需要敢于担当的胆识和勇气。这些纪实文学当年虽遭查禁但几十年来始终受到读者欢迎,其重要原因就是其纪实性特点适应了新的阅读需求,预示着纪实文学兴盛的文学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文学创造之旅的最后一站。对纪实文学来说,从选择题材、提炼主题、设计结构方式,到以叙述和描写呈现在作家的头脑里已十分真切的世界,这时候,语言就被推到了前台,它是意识中的世界图像返回它的本源,走向读者的不可逾越的一道屏幕。它挡住了作家通向读者心灵的道路,它又帮助作家呈现他内心生活不平静的不可按捺的一幕。  相似文献   

7.
1991年初,北京文学推出“新体验小说”,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新体验小说”在9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 目前的中国处在开放改革的大潮中,人民有理由要求文坛赶上飞速发展的时代,承担历史赋予的重任 可惜的是,文坛没有做到这一点 文学与现实脱节,文学与读者差距加大 比如说,文坛甚至多年来忘记了中学的师生 其实,广大中学生是文学的忠实朋友。他们有一定文化,能接受新事物,对现实敏感 他们已经或正在成为文学的虔城读者 他们人数众多,如果文学有吸引力,他们将终身阅读文学作品,阅读期也最长 但有些作家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是给谁看的,远离社会生活,不关心现实,更  相似文献   

8.
文学接受也称接受美学,是20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广泛影响欧洲文坛的文学批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文学创作阶段文学活动的主体是作家,那么在接受阶段,文学主体则转为读者了,没有经过读者接受的作品不是完整的文学活动,只能说是文字符号,是文本.意义是在读者与作品的对话中产生的,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形成审美对象并实现作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论纪实小说     
自1983年刘亚洲首先亮出“报告小说”旗帜后,“纪实小说”可谓是异军突起.旋即以“纪实小说”为核心的“纪实文学热”席卷整个文坛.它与诸多的“热”汇聚一起,形成了新时期文坛蔚为壮观的繁荣和绚丽.而今,旋风正悄悄离去.但是“纪实小说”却以它四年的探索和实践,在读者中,在理论界,确立了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文讯》是台湾当代最重要的文学媒体之一,办刊30年忝为文坛翘楚。历经党营到民办,供养到市场化经营,其办刊理念、传播机制有独到经验;其编辑立场、办刊方向基于现实丕变、主事者学术兴趣以及专志化、长期规划与市场细分的要求而调整,以适应环境与读者需要,在理想与现实中求平衡;从国民党的弃儿到实现自负盈亏,它的艰苦奋斗与转型,增值象征资本和美誉度,型塑文坛良好形象,是台湾文学传播史亲历者、传播范式的创建者,具有认识意义和应用价值,值得两岸文学传媒镜鉴。  相似文献   

11.
当我们暂且撇开商品经济的压迫(能否在非政治含义上使用这个词?)和通俗文学浪潮的冲击这一外部环境,将目光反视严肃文学自身状况的时候,不能不产生一种优愁:当今文坛不容乐观。 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是,严肃文学正面临着两种失落:新派文学失落对象和纪实文学失落本体。  相似文献   

12.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亦舒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亦舒自幼酷爱文学,1962年在文坛一露头角就迅速成名,时人称金庸、倪匡、亦舒是“香港文坛三大奇迹”。亦舒的小说虽非主流小说,题材也只拘于爱情婚姻,但就其作品受读者欢迎的程度看,无疑是成功的。文章拟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探讨亦舒小说颇受欢迎的魅力所在,或许能给人以新的启示,同时,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3.
文学评点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形式,它与批评对象紧密结合,主要以读者为本位,引领读者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其本身具有理论价值。从《诗经》评点看,文学评点的随意性、感悟性,及重视艺术分析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文学传播价值,其表现大致可分为内外两端。就内在形态而言,表现为评点本身在欣赏层面对读者阅读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就外在现象而言,是指评点对作品传播和普及的促进。  相似文献   

14.
汪曾祺作品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其作品中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为读者打开了一扇扇生活之窗,透过它我们能够阅读到生活的真谛,发现了生活的真实面目。阅读汪曾祺的文学作品,我们仿佛能够跟随作者走到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去,那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及表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生活气息,从而提升了作品的文学张力。从汪曾祺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写作内容、写作风格、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琐细性,这极大地加深了作品细腻的文风,提升了语言的张力,让读者随之产生很强的共鸣。本文将重点围绕汪曾祺的作品《五味》来进行分析,探讨出作品本身的琐细性,从而让读者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认为 ,作家完成的文本还只是一堆印刷符号 ,它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 ,有着不确定性。文本意义的实现必须靠读者通过阅读对它具体化 ,以读者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去填充文本描写的空白处 ,把作品结构组织起来 ,从而使文本的不确定性得以消除 ,这才有可能达到阅读的目的。它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存在于从创作活动到阅读活动的全过程 ,存在于从作家→作品→读者这个动态流程之中。我们把接受美学应用于阅读教学中 ,就会发现 ,阅读活动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 ,是读者 (学生 )与作品(课文 )的对话和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6.
<正> 不能不正视,严肃文学受到通俗文学的挑战,包含着发人深思的意味;不能不正视,文学界积极探索,实现着新的蜕变与转机。在此之际,以浓烈的社会色彩为其内容特征的纪实文学的异军突起和日益兴盛的势头,成为新时期文学发展中最令人瞩目的现象之一。被称为报告文学、报告小说、纪实小说、新闻体小说、口述实录文学等繁多名目的纪实文学,迄今为止所占据的地位,足以与早已风靡文坛的中篇小说抗衡。其中存在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现实主义文学类型在欧洲文学史上的产生过程,介绍了它在中国文坛的引入、演变及其对中国当代文坛的影响,提出了从艺术规律本身去把握现实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文学阅读的意义,传统的观点是把它归结为认识世界。这种观点显然没有把读者的自我考虑到阅读的意义中去。如果我们承认文学阅读是读者的一种主体性的生命活动,那么阅读就一定是为了读者自身的理由,即理解自我。  相似文献   

19.
19、20世纪以来西方文论实现了两次历史性转移,即从专门研究作者为主转到专注于文本,近几十年又转向以研究读者为主。西方文论史的变迁对文学阅读的影响是巨大的。“正读”和“误读”作为文学阅读过程中的两种主要的阅读方式,“正读”考察的中心是作者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误读”强调读者能动性,是一种创造性的文学阅读,它追求对文本意义的转换引申。“曲解”是“误读”极端化的方式,是背离文本客体属性的不合理解读。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与接受美学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是当代西方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兴的方法论.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茨坦斯学派的五位美学家提出“接受理论“的美学基本原理,代表人物是尧斯和伊寒尔,其核心理论: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不能由作品自身实现.他们视“作者--作品“为创作过程;视“作品--读者“为接受过程,这两个过程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学过程.没有读者这个接受主体,创作就失去了目的,也就不会有文学,它把读者当作文学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学作品在接受过程中随着读者的不同不断地变化与生成,从而构成了动态的文学效果史.读者和作品的关系是辩证的;读者阅读作品是驾驭者,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同时读者实现作品过程,又受作品潜在功能影响,是读者变革自身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