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人的话题很纯粹,除了丈夫外,更多的是孩子。同为母亲,许多日子以来,有太多的母亲与记者谈论自己的孩子,谈论对孩子的教育。有一位这样的母亲,女儿今年13岁,上初二,聪明漂亮。由于她与丈夫都是学文的,又都是教育工作者,所以对孩子的教育特别重视。女儿5岁时,她就花9000多元为她买了一架钢琴,之后又让她上舞蹈班、外语班什么的。而女儿也比较乖,爱读书,文章写得也不错,小学一年级就有文章见诸报刊,至今已发表10来篇,小学四年级写过万把字的武打小说,初一时,一个晚上写完了7000字的言情小说。行家们反映,在某些话题上,女儿写得比母亲还好。女儿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读《红楼梦》,四年级就开始自己上图书馆借些诸如《茶花女》之类的世界名著读,之后是武打言情什么的,至今读的书少说也有200本。  相似文献   

2.
正当一个人很明显做错了事,而且这件事让你受到伤害,你却觉得是自己的错,并且为他们错误的行为道歉时,代表你已经被操控了。晓梦今年32岁,是个单亲母亲,孩子7岁。她在孩子不到一岁的时候,就和丈夫离婚,带着孩子和父母住在一起。她的父母为他们母子做了很多,晓梦总是对他们怀着愧疚。但是,当晓梦走进心理咨询中心时,情绪几乎是崩溃的。她说,她爱母亲又恨母亲,依赖母亲又怕母亲,想离开母亲又舍不得离开……她觉得自己疯了,无法理解自己的痛苦,并被深深的愧疚和罪恶感双重折磨。  相似文献   

3.
逢超 《家长》2004,(10)
彼得·潘综合征,一个陌生的名称,它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呀?怎么又是家长的责任呢?先请看一个实例:某女士拥有三个硕士头衔却不愿找工作而成天闲居在家,结了婚后,不会煮饭、烧菜甚至烧开水,不会洗衣服、打扫卫生,就更不用说整理房间、收拾屋子了。每天早上梳洗打扮要一个多小时,肚子饿了自己也不知道买东西吃……丈夫要请保姆,她不肯,说结了婚就应该丈夫服侍她。丈夫认为她心理上有毛病,要她去看心理医生,她也不肯,说自己很健康。实在无可奈何,丈夫像带小孩一样带着她,上班带着她,吃饭带着她……忙里忙外,丈夫一个人忙得精疲力竭、焦头烂额,以致…  相似文献   

4.
彼得·潘综合症,多么陌生的一个名称,听名称还是泊来品,它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呀?怎么会又全是家长的责任呢?先请看一个实例:xx女士拥有三个硕士头衔却不愿找工作、成天闲散在家,结了婚、为人妻,不会煮饭不会烧菜甚至还不会烧开水,不会洗衣服不会打扫卫生就更不会整理房间收拾屋子了。每天早上梳洗打扮要一个多小时,肚子饿了,自己不知道买东西吃……丈夫要请褓姆,她不肯,说结了婚应该丈夫服侍她;丈夫认为她心理上有毛病,要请心理医生看,她不肯,说自己很健康……实在无可奈何,丈夫像带小孩一样带着她,上班带着她、吃饭带着她……忙里忙外,丈夫一…  相似文献   

5.
《父母必读》2011,(4):123-123
Q我家宝宝6岁了,家里就这么一个小辈的孩子,平时家里的老人,姨妈、姑姑等等都很宠她,给她买东西都捡名牌买,她现在特别爱溧亮、臭美。我觉得这么老给她用名牌会把她惯坏的。可是她又有自己的审美观。我该怎么做呢?  相似文献   

6.
《青年教师》2007,(7):58-59
1988年,温淑春随下岗的丈夫回到广东从化最苦的三村老家,当起了乡村教师;19年间,她曾三次咬牙离开每次都含泪回来。她不仅是老师,更是孩子们的临时母亲,遇到倾盆大雨,总是翻山越岭把孩子接送;她挤出工资为困难学生垫付学费或伙食费,用自己的爱去回报贫困山村淳朴村民的爱……  相似文献   

7.
《母亲这样的女人》是一篇震撼人心的作品。这种震撼力量来自作者对母亲的认识:母亲的生活是不快活的,到很大年纪还要侍奉脾气乖戾、挑剔到蛮不讲理的婆婆,脾气暴躁的丈夫在人到中年时撒手人寰,撇下三个十几岁的孩子;母亲又是勇敢的,她默默承受命运的打击,没有逃避,没有退缩,用她柔弱的肩膀无言地承担了难以想象的生活和精神的重压。母亲苦难的爱是如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家教有如下突出特点: 一、重视礼仪教育:日本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对子女的礼仪教育。母亲做好了饭没告诉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孩子离家或回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孩子每次出门都要和母亲、父亲说一声“我走了”,每次回家进门都要说一声“我回来了”。日本孩子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他们的习惯。二、重视对孩子的自立教育:日本家庭从小就培养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务劳动,包括烧饭和吃饭前后的帮忙;让孩子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及身边的东西;让孩子自己去买东西等等。  相似文献   

9.
吉田安娜是一个有魅力有爱心的美丽女性,丈夫、女儿都很爱她,她在联合国总部工作,是日本为数不多的女外交官。这样一个令人羡慕的女性,回忆起自己的过去,还经常向别人谈起她的母亲,她说:我母亲上个世纪60年代在纽约学过4年的室内设计,回到东京后自己经营了一家室内装潢设计店,事业做得很成功,她与父亲总像一对长不大的孩子,在家里,有的时候,我与母亲的角色是互换的。  相似文献   

10.
课堂上,《母亲的恩情》教学已接近尾声——“孟郊铭记母亲的恩情,写下了著名的小诗《游子吟》,小朋友们,你们准备怎样报答自己的母亲呢?”我提问。“我也写一首小诗送给妈妈,她一定会很开心的。”可爱的孩子真是现学现用。“我的妈妈一直很喜欢汽车,长大后,我要赚许许多多钱,买一辆高档汽车送给妈妈。”我忍俊不禁,好一个现实主义的孩子。“等妈妈老了,我要经常陪她散散步,让她整天笑眯眯的。”没想到这孩子还懂得在精神上的报答。“等我长大了,妈妈想吃什么,我就买什么。”我想妈妈平时一定也是这么满足她爱她的。“我在电视上看到有个小朋…  相似文献   

11.
暑假家访,跟一位原本成绩比较糟糕的学生的家长谈她的女儿。这是一位豪爽的母亲,此刻她笑逐颜开,让我想起她不久前的忧心忡忡。她的女儿是我带的学生,是个喜欢成天在田里抓泥鳅捉黄鳝却对学习不“感冒”的野丫头。她母亲第一次来找我时,承认她以前对孩子太不负责任了,认为爱孩子无非就是孩子需要什么就给买什么。等  相似文献   

12.
我女儿10岁了。在她4岁那年,我的家成了单亲家庭。大概没有人在十月怀胎时,就会想到当个单亲家庭中母亲这个角色。面对孩子,单亲家庭中的母亲往往更容易落入这样一个误区:孩子聪明乖巧,就沾沾自喜;孩子一有问题,就觉得丢了脸,毁了自己的希望。其实孩子虽小,却不是母亲手中的胶泥。他有自身的成长规律,单身母亲,虽然处处为难,但也要按孩子成长的规律办事。女儿刚上小学时,班主任经常“告状”,说她上课不听讲,下课捣蛋,又爱撒谎。有一次我出差了,她  相似文献   

13.
夏萌信箱     
夏萌同志:我女儿现在2岁半,1岁多时,她很爱看画书、学儿歌。最近,我开始教她认字,可她好像不感兴趣,一听我问她“这是什么字”,就故意说别的事,把头担到一边。她最大的兴趣就是吃、穿,所以我就拿她心爱的东西,不认字就不给,强迫着她才学。我现在很失望,夏萌同志,您说怎样才能启发她爱学习呢?河南一位普通的母亲尚静芳一位普通的母亲:您的女儿是个普通的女儿,但也是个聪明的女儿,才二岁多就知道如何拒绝自己不想接受的。爱吃、爱漂亮是孩子的天性,并不为过,而强迫二岁多  相似文献   

14.
我决无指责别人孩子的意思,但前不久 在一家鞋店遇到的一件事却让我耿耿于怀。当时一位母亲正带着两个孩子在逛这家鞋店,她那8岁的女儿看上了一双精美别致的童鞋,于是就向母亲提出了索买要求,她先是哀求,随即是哄骗,接着又是威胁,最后便开始大吵大闹,嘴里却一直不停地喊:“妈妈,我就是要那双童鞋,给我买吧。” 刚给小弟弟买过东西的母亲一边拉着小女孩的手,一边轻轻地说:“不行。”就这样母女俩大约僵持了10分钟,最后,那位母亲让步了,她转身对售货员说:“买一双那种糠皮童鞋,其它东西不要了。” 对孩子的索买要求让步…  相似文献   

15.
一天,一位朋友向我讲了这样一件事:马上到上班时间了,丈夫让3岁的女儿收拾玩具,女儿不听话,还赌气把玩具往地上摔。丈夫一气之下,打了女儿一巴掌,女儿大哭起来。妻子见女儿被打,也急了,又和丈夫吵起来,把孩子吓得不知所措……这件事告诉我们:夫妻教子要密切配合,不能唱反调。否则,对孩子不利。在这方面,我也深有体会。我要求孩子节俭,不该买的东西不去买。所以,我带孩子去超市,买什么孩子要和我商量。如果我不同意,即使她喜欢也不买。而丈夫则不管什么东西,只要孩子说要,就一定买,要星星绝不给月亮。用他的话说就是:…  相似文献   

16.
一位母亲打电话来,不无担忧地说自己和丈夫感情非常好,以前每次丈夫出门去上班前,两个人总要拥抱一下,但现在她不敢这样做了,怕12岁的女儿看见学会了怎么办? 还有一位母亲也打电话来说,她的女儿已经15岁了,平时不和男生说话,就爱和女生一起玩。过生日的时候,有个男生给她送了贺卡,她为此还大哭了一场。我问她和丈夫的关系怎样,她哀伤地说两个人关系不好,一直处于冷战中,几乎形同陌路。  相似文献   

17.
<正>只有经受雷电的山水才更美丽,只有抗过风暴的彩虹才更绚烂,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取得的成功才值得喜悦。有一位母亲说过,儿子喜欢吃冰淇淋,而她却只给孩子买冷冰激凌的钱,让儿子冒着中暑的危险去排队买冰淇淋。是这位母亲懒惰吗?是这位母亲不爱自  相似文献   

18.
姬艳辉 《辅导员》2013,(20):14-16
<正>"真不敢相信孩子会变成这样……,文文再这样下去就完了……",一个三年级学生的母亲打来咨询电话,电话那头还没说话已经泣不成声。在笔者的安慰和引导下,这位母亲终于调整好情绪讲述了她的孩子文文(化名)由一个"好孩子"变成了"出口成谎的坏孩子"的历程。一、个案介绍(一)母亲自述"孩子上二年级以来,我就发现她开始说谎了,经常和家里要钱说老师让买练习册或是其他学习用具,我们一听是学习用的,就把钱给了,后来和她的  相似文献   

19.
文龙 《大学时代》2004,(3):24-26
一1982年5月,于志刚出生在四川南充市顺庆区,父亲是个石油工作者。据母亲刘庆芳后来告诉于志刚,她和丈夫于忠义结婚近10年后才有了他,所以当她发现自己有了身孕时,立即赶到邮局给正在外地勘探石油的丈夫发去一封电报,她要让丈夫在第一时间和自己共同分享这份喜悦。可刘庆芳没有想到,电报发出后,于忠义却迟迟没有回应,直到10多天后她才收到丈夫冷漠的回信。对于于忠义的这种态度,刘庆芳十分不解,联想到这几年来于忠义很少提到要孩子的事情,刘庆芳更加困惑不已。不过,刘庆芳了解自己的丈夫,知道他是个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的人,也就没有往其他方…  相似文献   

20.
说起赫本,每个人心中都会浮现出天使二字,在我心里也是一样。她就像是上苍派往人间的折翼天使,为世间所有人诠释着爱与平凡。最初认识赫本是因为电影《罗马假日》,再后来就是她儿子为她写的传记《天使在人间》。影片中,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赫本的端庄优雅;生活中,她是个平易近人、称职的好母亲。她到位地扮演着母亲和演员两个社会角色。"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的花香弥漫。"睿智的赫本深知仅仅学会爱自己的孩子是不够的,所以她带着自己的孩子参观了索马里、埃塞俄比亚等战乱中的国家,她毫不吝啬地把对自己孩子的小爱分给那些更需要温暖的孩子。是她让原本微小的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