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因其对主流观念的激烈批判而在许多方面与当代女性主义有融合的趋向。后现代女性主义科学观从后现代主义那里汲取丰富的理论资源,对传统科学展开了彻底的批判。后现代女性主义科学观对当代女性主义及女性主义科学观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由于哲学上的后现代主义兴起.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相遇、碰撞并相互渗透,产生了后现代女性主义这一新学派.它以独特的研究视角研究了西方女性教育.并对中国现阶段女性教育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3.
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女性主义的第三次浪潮,这次浪潮给文学界注入了新的力量,出现了一大批后现代女性主义的文学作品。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与十八、十九世纪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有很大不同,带有很强的后现代女性主义特征,本文以《欲望都市》、《BJ单身日记》为例,分析这些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后现代女性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思潮中的女性主义摄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主义摄影是19世纪后半叶萌发的女性主义思潮在摄影艺术领域的投射和共鸣,它不能简单等同于女性摄影师的作品.20世纪50年代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又给女性主义摄影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后现代思潮与女性主义理论相互作用促使后现代思潮中的女性主义摄影具有质疑传统的宏大理论体系、反对两分法划分性别的思维模式、模糊两性之间的界限、创建女性话语系统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覃琮  李德 《柳州师专学报》2006,21(2):128-132
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国家出现了以对现代性解构和否定为基本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法国女性主义在欧洲女性主义的后现代理论转向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本文分析了法国女性主义后现代理论转向的思想渊源,剖析了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三大家希克苏斯、伊里格芮、克里丝蒂娃的主要思想及有关理论,并对它们作了简短的评价、预测、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后现代女性主义知识观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女性主义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与当时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融合,以其独特的性别关注打开了一个崭新的文化视角。后现代女性主义者从不同层面对主流知识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露了其中的男性主义偏见,进而建构了女性主义的知识观。虽然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知识观存在缺陷,但却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审视科学、审视知识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哲学语境中的教育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由诸多"后现代主义"哲学流派相互激荡而成的当今"后现代"哲学语境中,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从"后现代主义"哲学诸流派与教育理念变革的视觉交汇为基点,探究教育理念的"后现代"元素,以激活各种异质话语,完成教育理念的时代转型。  相似文献   

8.
《廊桥遗梦》中后现代女性主义的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女性主义内部出现了一种后现代转向的趋势,形成了后现代女性主义。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廊桥遗梦》就是其中之一。故事讲述了一对人到中年的情侣的爱情,一次不期的偶遥让两个人找到了真爱,然而命运又残酷地将他们分开。文中将从后现代女性主义这个视角解读《廊桥遗梦》。通过分析女主人公弗朗西丝卡所面临的矛盾与困惑来探讨后现代女性主义在故事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王虹  王锦 《襄樊学院学报》2007,28(11):77-80
文章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论述了"人文奥运"的后现代性特征,得出"人文奥运"具有后现代主义倾向;"人文奥运"的生态观、文化观具有一定的后现代性特征;"人文奥运"的核心理念"和合思想"具有后现代主义精神;并通过分析"人文奥运"的后现代性,认为后现代体育发展观符合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学述评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源于英语 ,泛指欧美发达国家中主张男女平等的各种思潮。①这一思潮的发展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 ,从18世纪现代主义开始盛行 ,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女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主要特征是 ,否定了经典女性主义“男女平等”的概念 ,从“平等”观走向“差异”观 ,承认男女之间的差异 ,以此为基础 ,分析男女性之间的关系 ,从女性的独特性出发 ,来看待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兴起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是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学。本文拟对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学的本质论与构成论的观点进行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11.
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后现代教育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教育应包括“解构”与“建设”两种不同的气质;后现代教育对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内容的片面撷取,致使后现代教育走入了无法回头的因境当中;以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为指导的后现代教育,以一种辩证否定的态度来对待“解构”,把“建设”看成是“解构”基础上的更高一层的目标追求,从而使后现代教育的实践性大为增强。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人格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人格心理学正身陷困境时,后现代主义从新的视角和观点对其展开了阐述.文章介绍了后现代主义人格理论的基本观点,重点讨论了后现代人格心理学的主要假设,并指出后现代主义尽管有其合理的地方,但也存在与当前主流人格心理学不一致的观点,它没有提出充分的理由来让人们放弃对人格本质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思维是复杂而又多样的,它具有明显的中庸性.它的形态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激进的或者说极端的后现代主义,其主要特征是否定性;二是温和的后现代主义,他们并不提倡同现代性或现代理论的根本决裂,而把后现代看作仅仅是现代的一个变种,是现代性自身的转变;三是"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主张重新建构世界,提倡绿色运动,具有建设性、积极性和乐观性的特点.在艺术上后现代主义追求的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在艺术思维的出发点上就是追求"拼贴",认为艺术的意义是无法确定的.它把真实世界看作是游戏的、碎片的、无序的、没有约束的、持续的.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主义不论在理论基础还是现实前提上都有其自身的困境,主体的经验性、个体性、矛盾性特质构成了女性主义的非一致性、差异性、多样性。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消解权威无疑与处于社会和文化边缘位置的女性主义者反男权中心相一致,为女性主义者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和思想武器;但其"解构"本质也构成了对所有"主义"包括女性主义的消解,也许就是在消解的地方更能催发人思考,重新出发。  相似文献   

15.
哈桑对“不确定性”与“内在性”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的界定,为后现代主义的认识观念奠定了基础。正是这两个特征导致了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又一倾向,即“反对解释”。这一特征不但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而且始终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与作家作品所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在当代中国已经成为了“问题”,中国前现代状况的存在并不能成为后现代主义不存在的理由。作为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一种化现象。后现代主义与大众化之间存在着同质性和“互性”,大众化是历史叙述的后现代本;作为一种理论话语。后现代主义在消解了现代主义中精英化和大众化的二元对立结构后成为一种以大众化为主体的化。大众化批评的历史主要是批评大众化的历史,改写这一历史是后现代主义的学术成果之一。从哲学基础、美学倾向、艺术追求、化态度和价值立场等五个层面来考量,后现代主义无疑是一种大众化的辩护理论。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文化产业与超美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是当代西方一个复杂的现实话题。在所谓“后现代性”、后现代社会的在众传媒及艺术的品格特征等问题上,鲍德里亚、凡蒂莫等后现代作家提出过重要的见解,这对我们解读西方后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结合往往被人们视为一种悖论。但是在当今中国的思想语境中 ,一切源于西方的文化思潮都必然和马克思主义发生撞击。因此 ,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诸多后现代思想家对马克思的言说 ,表明马克思主义是后现代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不可逾越的必经领域。马克思主义具有后现代的碰撞 ,源于它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和深入反思。因此 ,马克思主义具有后现代意蕴 ,后现代主义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传统的一种延续和增补  相似文献   

19.
面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产生的问题,中国政府和学应该重新思考现代性所固有的问题。通过采取“建构后现代主义”,中国可以避免西方经济长期所陷入的困境。后现代意味着包容。中国应该吸收三种思想来源:中国的各种传统。现代科学思想。后现代方法对新旧观念的综合。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文化及其文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又是由现代主义哲学发展而来的一种非理性主义思潮,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而后现代文学则是这种文化的具体的文学表现。后现代文学具体体现为三个基本的特征:意义的解构、感觉的复活和形式的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