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已经是广大教师的共识,也是对教师的普遍要求。但是,人们平时强调较多的往往是“一桶水”的“量”,而忽视了对“一桶水”“质”的要求。那么,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一桶水呢?  相似文献   

2.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已经是广大教师的共识,也是对教师的普遍要求。但是,人们平时强调较多的往往是“一桶水”的“量”,而忽视了对“一桶水”  相似文献   

3.
《科学课》2003,(11)
有一个说法,叫做现在的教师要“从‘一桶水’到‘长流水’”。意思是说过去强调“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知识更新快了,传播途径多了,即使有了“一桶水”也可能很快成为没有用的“死水”,学生只能在这种“死水”里讨生活,怎么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呢!这种要求教师与时俱进的思想是值得赞许的。  相似文献   

4.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教育界常说的一句老话了。看了通海县、东川市培训教师的经验,想起最近听到有的教师说的另外一句话:“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还应当有长流水。”这话说得真好,表明对教师进修提高的认识更深一层了。  相似文献   

5.
传统教育认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必须具备“一桶水”。而创造教育要求教师用“一杯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两者都要求教师要有丰富广博的知识,不然就难以胜任其职,乃至会误人子  相似文献   

6.
一、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这意味着,要想教好学生,教师就要有渊博的学识,力求精通所在课程的专业知识并具备娴熟的技能。教师的文化和专业知识越丰厚,肚子里的“墨水”就越多,就越能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教活,才能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这是上好课的基础。其实,学识丰富的教师远远不止“一桶水”,而是“一池水”“一湖水”,甚至是“长流水”。  相似文献   

7.
“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自己须有一桶水” ,教师给学生“一杯水”的质 ,直接关系到学生身心能否健康的成长。那么教师“一桶水”的质应达到什么要求呢 ?首先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的“一桶水”必须是新鲜的。我们知道 ,“只有深入才能浅出 ,只有居高才能临下”。这都说明教师必须要精通所任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但是 ,如果满足于已有的知识 ,认为有了“一桶水”就能使学生源源不断地得到“一杯水” ,而不求继续学习 ,给自己的“桶”进行装水、加水、换水 ,那绝不会如愿以偿的。因为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教师只有不断…  相似文献   

8.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者须有“一桶水”。为了学生的“一杯水”,教师必须充盈自己的“一桶水”,有了“一桶水’,才有可能给学生“一杯水”。一、“有水”须会“倒水”有这样一些教师。业务修养不错,知识水平不低,“桶里的水”很满,但就是倒不出来。讲课,或平铺直叙,学生兴味索然;或艰深晦涩,学生难以理解;或杂乱无章,学生理不出头绪。出现这种情况,是教者只重视“有水”,而忽视或不善于“倒水”造成的,实际上这是教者没有把学和识很好结合起来。“学”一般指所任学科或与本学科相关联的知识,这些知识一般是从前人那里继承…  相似文献   

9.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有这样一句话在教育界盛行: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句话的初衷,我想大概要鼓励教师多读书,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这是不错的。但深入一想,这句话也有它不周全的地方。1.教育理念上,“桶论”强调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使人立刻想到“灌输”的形象。似乎教师的作用就是要“给”学生灌输知识,而这种“灌”采取的是从上往下“倒”的姿势。我们有没有卖油翁的本领?不掌握教育科学,即使有了“一桶水”,也不一定能倒满学生的那“一杯”。教师的桶和学生的杯里装的都是“水”,老师桶中…  相似文献   

10.
谈到教师素养与教学效果的关系时,教育界曾流行一句很形象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现在,许多教师认为这一说法只反映了教师与学生在知识上的数量关系,没有反映质量关系,如果教师的这“一桶水”没有及时更换,也就是说教师的知识没有及时更新,就会出现知识的老化,会误人子弟。于是,又有了一种新的说法:“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笔者认为,这一说法仍有值得商榷之处:第一,如果教师与学生在知识上保持“一股泉水”与“一杯水”的关系,就可肯定地说是合格教师吗?未必!因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  相似文献   

11.
“一桶水”析王辉,邢福有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是人们对教师在知识素养方面的一种比喻,它说明了教师要以足够的教学知识去教好学生,必须具有足够的所学知识。教学知识和所学知识不是一个相等的量,教学知识的构成源于大于自身的所学知识。因此,倡...  相似文献   

12.
要引出“一桶水”王荣韬传统教学认为“教师具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而当今教学则是“教师用一杯水引出学生一桶水。”一个是“给”,一个是“引”,给的结果是使学生死记硬背、照抄照搬,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创造性、灵活性。而引的效果是使学生思维敏捷、学...  相似文献   

13.
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需要有一桶水。这是一个在教育领域广为流传的说法,是说教师的水平需不断提高,否则将无法传授知识。现在看来,给学生“一碗水”甚至“一桶水”已经没什么大意义了。一旦学生把水喝完了还将如何?找老师要去吗?  相似文献   

14.
岳伟 《中学教育》2001,(3):24-25,8
“要给予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长期以来,这句话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一直被奉为经典,它把教师比作一桶不,把学生比作一杯水,意思是说教师的知识量只有多于学生,才能驾学生,从而在教学中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从这一角度讲,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一桶水”是怎样的“一桶水”?是“死水”还是“活水”?是清新的还是变质的?教师是如何给予学生“一杯水”?是灌输还是引导?现实的教学实践已暴露出了这一传统教学观的许多弊端,如重物轻人、重教轻学、重灌输轻引导等。因此重新审视并超赵这一教学观念,对于提高教学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有源头活水来”李裕德人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应当有一桶水。”这话是说教师应当比学生知道的多;但仅有一桶水还远远不够用。宋朝的朱熹写过一首《观书有感》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说的是读书,...  相似文献   

16.
其一很多人鼓励师范生学习,总要以“杯水”和“桶水”为喻:教师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杯水”。但是,有怎样的“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杯水”呢? 从现象上看,一桶是无数杯的集合量;一桶也可以分割成无数小杯。但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并非只是从自己成桶的知识库中一样一样地拿出未,奉献给学生,而需把“桶水”经过提炼、凝结、升华之后才能教给学生。  相似文献   

17.
向蓉美 《教书育人》2002,(22):35-35
一“一桶水”与“一碗水”经常听人说,你要作一名教师,你就必须做到“欲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千真万确。这里的水是指知识,从一般意义上讲,教师在他所教领域的知识比学生多一些、深一些,这有量的差异,也有质的差异。量的差异来自教师比学生更多更早地把知识之水装进自己的桶里,在备课和教学中,参考很多教材和文章,思考如何深入浅出、完整系统地,又生动具体地把这些水灌注给学生。教师知识的一桶水,与学生欲装满知识的一碗水,又有质的差异,质的差异来自教师不断地学习有关知识和进行科学研究,掌握所教领域知识和相…  相似文献   

18.
董琦 《河南教育》2004,(10):25-25
人们常把师生之间知识量的比例关系形象地比喻为“一桶水”和“一杯水”。意思是要教给学生“一杯水”的知识,教师本身必须要有“一桶水”的知识储备,才能居高临下,深入浅出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笔者以为,教师的知识储备固然重要,但它不是决定语文教学成败的惟一因素。要想培养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就必须  相似文献   

19.
我以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具有“博”、“活”、“情”、“实”四个要素。一、“博”。指教师的讲解要有广度和深度。它以教师本身的学识和修养为基础,又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上。作为学生引领者的教师,首先应有开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教师的学养越高,引领学生所达到的境界越高。我们常说,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是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新教材、新课程、新教法、新评价,一浪高过一浪的中小学教育改革,把教师推到“风口浪尖”。面对“二次创业”挑战,许多中小学校长表示,以前形象地说: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是“一桶水”。现在,“一桶水”不够了,教师要成为“抽水机”,源源不断地吸收补充新知识、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