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拓是一位深受人们敬重的新闻工作者。从1930年开始,就致力于党的组织活动和宣传工作。抗日战争开始,投入新闻工作,笔走龙蛇30年,曾任过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解放后直到1958年,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1961年,在他任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时,应《北京晚报》之约,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副刊五色土上开辟了杂文专栏《燕山夜话》,到1962年9月,共发稿153篇。因此,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惨遭“四人帮”的迫害,于1966年5月愤然离世。邓拓也是一位才华出众  相似文献   

2.
才子邓拓     
(四)是书生非书生,反“扫荡”中显英雄 1939年5月,晋察冀通讯社在阜平县城南庄附近成立,它也是新华社晋察冀分社,有代表出席1939年延安新华社召开的会议。 随着形势的发展,1940年5月,中共北方分局决定《抗敌报》与晋察冀通讯社合并,成立《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为邓拓。 这年,报纸大量报道“百团大战”的胜利,积极宣传中共中央北方分局颁布的《关于晋察冀边区目前施政纲领》,较有力地表现了党报的党性。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4,(7):39-40
<正>《晋察冀日报》1940年11月7日在河北阜平出版,其前身《抗敌报》于1937年12月11日创刊,1940年11月7日按照中共中央北方分局决定改名为《晋察冀日报》。《晋察冀日报》为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机关报,邓拓担任社长兼总编辑,是全国解放前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党报中创刊最早,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晋察冀日报》在抗日战争的特殊环境下创办,其任务是使群众理解党和边区政府的政策、主张,积极踊跃支持抗战。甫  相似文献   

4.
邓拓是人民的新闻家,是我们值得纪念和学习的榜样.他的新闻生涯是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的,在这之前他的才华和能力已经开显露,作为一个年轻的史学家他已经写过多篇历史文章.1937年11月7日《抗敌报》(《晋察冀日报》的前身)创刊,在1938年4月改为中共晋察冀省委机关报后,邓拓就参加到报纸的编辑工作中来了,初来时邓拓担任晋察冀日报社主任,以后又担任社长、总编辑等职.1948年6月15日, 《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的中共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1949年8月《人民日报》开始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出版,邓拓受命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一直到1958年"反右"斗争时期被迫离开报社.离开《人民日报》后,他到北京市委的理论机关报《前线》担任主编,继续从事新闻活动.二十多年的新闻人生,邓拓为我们留下诸多宝贵的经验,也让我们深刻的了解了他高尚的人格和不屈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5.
2005年1月16日,中共河北省委、阜平县委、县政府专程到北京,为筹建中的晋察冀纪念馆征集革命文物。晋察冀日报研究会会长,原晋察冀日报社老新闻工作者陈春森同志,晋察冀日报社长邓拓的子女邓小岚、邓壮捐献文物。陈春森同志捐赠了在反“扫荡”战斗中坚持出版的铅印晋察冀日报原件及复印件。邓小岚、邓壮捐献了邓拓和丁一岚同志在晋察冀边区结婚时,聂荣臻司令员赠送的一只煤精雕刻的花瓶。和邓拓同志用过的望远镜、行军床。以及两本晋察冀边区出版的书籍等。  相似文献   

6.
曹国辉 《出版史料》2003,(4):100-100
1948年4月11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共中央领导人来到晋察冀解放区的阜平县城南庄驻下。晋察冀日报社领导和编辑、通讯部门就在距城南庄二里近的新房子村。一天早晨,晋察冀中央局紧急电话要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邓拓去参加一个紧急会议。邓拓与毛主席见了面,毛主席与他紧紧握手,  相似文献   

7.
于洪海 《新闻窗》2007,(1):99-100
《燕山夜话》的作者邓拓同志,1912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他从小就酷爱文学艺术,十八岁时参加了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37年到达解放区后,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晋察冀新华总分社社长。解放后先后任《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和北京市委文教书记等职。1966年文化大革命被迫害至死。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新闻史学会、人民日报新闻研究中心、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和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主办,中国记协新闻发展中心协办,福建邓氏名人纪念馆承办的“邓拓新闻思想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5月18日-20日在邓拓的故乡福州召开,今年是邓拓同志逝世40周年,这次研讨会对邓拓的新闻工作经历和新闻思想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会议开幕式由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赵玉明教授主持;《晋察冀日报》老报人、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会长陈春森在闭幕式上致辞。此次研讨会通过对邓拓同志每一段工作经历的回顾,通过对邓拓同志工作经历和作品的分析,对邓拓新闻思想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民族的号筒”——邓拓与《晋察冀日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霞 《军事记者》2003,(11):56-57
邓拓,福建闽侯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建立。晋察冀军区政治部1937年12月11日在河北阜平创办《抗敌报》,向全区发行。1938年4月,改为中共晋察冀省委机关报,邓拓在这时调来报社任主任,以后担任社长、总编辑。1940年11月7日该报改为《晋察冀日报》,解放前夕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成为《人民日报》的前身。《晋察冀日报》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根据地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是抗日根据地创办时间最早和最长的党报之一,是晋察冀边区最重要的一个报纸,是边区党和人民革命斗争的喉舌。聂荣臻曾称赞该报是…  相似文献   

10.
“老邓来了!”“老邓回来了!”他不允许为他举行任何欢迎仪式。一到报社,就坐在简陋的平房的一个狭小的房间里,静悄悄地,伏案凝思,“笔走龙蛇”,在长河一般滚滚而来的稿件、文件、“小样”、“大样”上,一字字,一行行,倾注着他的心血。这是30年前的往事了。离他《留别人民日报同志》吟诵“笔走龙蛇二十年”的诗句的时候,大约9年光景。9年间亲聆教诲,音容笑貌至今犹在耳边眼前萦回。他在1958年所说的那个“二十年”,大约一半是在解放区的抗敌报、晋察冀日报度过的。1948年夏天,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晋察冀日报与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为华北人民日报的时候,邓拓同志调华北  相似文献   

11.
鲁泽 《军事记者》2013,(10):66-67
"有两类"记者,一类像鹰,他们飞得高,看得广,看中了目标,直扑下来,一下子就抓住了新鲜的问题;另一类却像南方一种叫做"长脖子老等"的水鸟,它们老是站在河边,只等流到嘴边的现成的东西。 上面这段话是邓拓说的。他还强调记者"应该学习做雄鹰,而不能做‘长脖子老等’。"凡是了解邓拓生平的人,都会认可他是雄鹰型记者。邓拓读过大学,但他学的不是新闻专业,他26岁担任《晋察冀日报》(前身为《抗战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带领同事一手拿枪一手拿笔,常常周旋在敌我战场夹缝中办报。  相似文献   

12.
《晋察冀日报》的前身为《抗敌报》,创刊于1937年12月11日,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创办,1940年11月7日,该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由邓拓担任主编。1948年6月14日,《晋察冀日报》宣布终刊,翌日与晋冀鲁豫解放区的《人民日报》合并,改组出版中共华北中央局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即如今的《人民日报》。《晋察冀日报》持续办刊近12年,在宣传党的革命路线方针、调动群众革命积极性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邓拓同志逝世二十年了。我深深地怀念他。邓拓同志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对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很有才华,既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又是历史学家、书法家和诗人。我开始认识邓拓同志,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他那时担任晋察冀边区《抗敌报》(后改为《晋察冀日报》)的社长兼总编。一九四一年,我在晋察冀边区三专区任文化界抗日救国会主任,兼任《抗敌报》通讯站的工作。一次,为工作,我应邀去抗敌报社。那时的条件是很艰苦的,报社住在阜平县山沟里的一个村庄。他身躯瘦瘦的,举止文雅端庄,目光炯炯有神,态度和蔼,在接触中给人一种强烈的可敬可亲感觉。这就是我第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 邓拓(1912-1966),福建闽侯人.1937年12月11日,<晋察冀日报>的前身<抗敌报>在河北阜平创办,为军区部队报纸.1938年4月,改为中共晋察冀省委机关报,邓拓在这时调来报社任主任,以后担任社长、总编辑.1940年11月7日该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作为报社主要领导人的邓拓,通过这张报纸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根据地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对晋察冀边区的建立、发展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真正使<晋察冀日报>成为了晋察冀边区党和人民革命斗争的喉舌.正如聂荣臻所说:"大批革命的新闻工作者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晋察冀日报>社的邓拓同志,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  相似文献   

15.
为纪念邓拓同志逝世40周年,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人民日报新闻研究中心、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主办.中国记协新闻发展中心协办.福建邓氏名人纪念馆承办的“邓拓新闻思想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5月18日至20日在邓拓同志的故乡福建省福州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6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其中包括邓拓同志的老战友、邓拓曾工作过的单位代表、高校专家学者以及邓拓的家属等。  相似文献   

16.
邓拓同志才气横溢,学识渊博,对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他不仅是具有丰富经验的报刊编者、研究有素的历史学家,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诗人、书法家、文物鉴赏家,而且对哲学和经济学也有一定的研究。他一生从事党的宣传工作三十年,终生紧握战斗的如椽大笔,积极热情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党的新闻工作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笔走龙蛇三十年”。从一九三八年四月受命于危难之际,主持《抗敌报》,即《晋察冀日报》,到一九五八年秋调离《人民日报》,整整二十年,邓拓先后担任边区党报、中央党报的总编辑、社长。这期间,邓拓同志写了大量的新闻、通讯、文章,修改了无法数计的各种体裁  相似文献   

17.
邓拓是一位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曾主持中共晋察冀边区党的机关报《晋察冀日报》的工作,同时,还参与了新华社晋察冀分社及总分社的创建与发展,并兼任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  相似文献   

18.
山东科技报社长兼总编辑贾延漪被新近出版的1994《中国新闻年鉴》列入“中国新闻界名人”。《中国新闻年鉴》介绍说:贾延漪,笔名延一。山东齐河人。中共党员。高级编辑。1966年起,先后任济南晚报、济南日报编辑。1980年调入山东科技报社,现任该报社长兼总编辑,及中国科技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山东省专业报刊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省报业协会  相似文献   

19.
语丝引我当民兵 1943年春,我还不到20岁,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文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前身),由晋察冀区党委分配到晋察冀通讯社当记者。当时,晋察冀日报、晋察冀通讯社是合为一体的,驻地在河北省阜平县滚龙沟。社长邓拓同志亲自和我谈话,要我到一军分区、一地委那里打仗最激烈的地方去  相似文献   

20.
邓拓同志是党的新闻战线上的一位卓越的领导人,笔走龙蛇,文论纵横,二十几年如一日.在战争年代的晋察冀日报,我曾经有幸在他直接领导下工作过三年。当时我刚到报社,对于办报完全是外行。三年中间,邓拓同志耳提面命,言传身教,使我受益良多。邓拓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年了,但飞驰的岁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