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范畴角度分析英语委婉语范畴化的类别与其根本影响力,可以揭示其存在发展的思维维度;从隐喻角度,阐释英语委婉语的修辞手段和基本概念,从图式角度探讨英语委婉语隐喻的具体认知背景及范畴,能够使隐喻的思维性与社会功能得以有效发挥,并剖析英语委婉语的认知思路。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转喻理论可用于解析委婉语的认知机制。结合该二者理论分析有关经济报道中表述经济危机的委婉语,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概念化映射总结出三种委婉表达经济危机的概念隐喻类别;剖析有关经济危机的两个例句中事物之间的替代关系论证概念转喻也是构成委婉语认知机制的基础;探讨经济危机与空间概念“向下”之间的关联说明了委婉语的认知机制还可以通过概念隐喻与概念转喻的交织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3.
委婉语中的隐喻机制认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委婉语是通过一定的措词把原来令人不悦或比较粗俗的事情说得听上去比较得体、比较文雅。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的普遍现象 ,许多委婉语是通过隐喻构成的。隐喻把两个属于不同性质和范畴的事物或概念 ,通过联想的媒介加以类比和映射 ,即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文章分析了委婉语中的隐喻机制 ,运用认知语言学观点尝试性地解释了委婉语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4.
英语委婉语是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委婉语的解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委婉语是一种概念化的隐喻。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一种概念隐喻,具有突出一个概念的某个方面而同时掩盖其他方面的作用。基于对委婉语中的概念隐喻分析,运用认知语言学观点,尝试性地解释了委婉语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5.
委婉语以往被视为一种传统的语言现象和修辞手法,通常利用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来对其进行研究。然而从认知的视角来看,委婉语是通过概念隐喻机制来进行意义建构的,因此,本文尝试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以与金融危机有关的委婉语为例来解析委婉语的构成机制和认知理据,从而为跨文化交际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隐喻是人们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是人们将较为陌生的事物用熟悉的事物的特点和结构映射出来的一种新的概念结构。这种修辞手法也常用在英语的委婉语中,用它来体现委婉语避讳功能、礼貌功能、避俗功能和幽默功能等语用功能。深入剖析了隐喻化的词语认知模式,以英语委婉语为解读对象,揭示英语委婉语中的隐喻本质及其语域投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探讨了委婉语的生成机制,认为隐喻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主要包括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这些隐喻运作的基础都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是以一种事物或经验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或经验,本质是两个概念域之间基于相似性的跨域映射,而正是这种跨域映射所造成的认知的间接性使得委婉语的生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以往对英语委婉语的研究大都是从语义、语用、修辞等方向出发的,从社会文化等角度解释了英语委婉语的由来。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并运用其三大理论,即原型范畴化理论,脚本理论以及概念融合理论,对英语委婉语的嬗变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从本质上探讨英语委婉语的成因及其内在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9.
摘要:隐喻的认知方式是由一类事物理解和经历另一类事物,这一认知模式为探究委婉语的生成方式提供了新的认知框架。本文以认知语吉学为理论基础,从认知隐喻的角度对社会语言文化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委婉语的隐喻生成进行研究,以期对英语委婉语的生成本质获得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丁川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1):157-160,165
本文利用概念整合理论对委婉语形成的认知机制进行了阐释。分别从投射映射,语用函数映射。图示映射三个方面解释委婉语的形成及其认知特点。并从认知聚焦的角度,进一步说明委婉语实现委婉表达及其特有的语言魅力在于施喻者从单聚焦的角度使目标域隐性化,始源域突显化。  相似文献   

11.
范畴对于古代文论的建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大量地创设和运用范畴是古代文论的基本特征之一.经学作为中国古代最权威的学术,对古代文论范畴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十三经的大多数典籍都有文论范畴,并且经学元典中的文论范畴在古代文论中具有举足轻重之地位,属于核心范畴或元范畴,具有极强的繁衍再生力.因而,经学构成了文论范畴的一个重要渊源.其二,经学对文论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对文论范畴内涵的影响而实现的.经学家通过对文论范畴内涵的阐释和规定,以实现对文论的渗透和制约,这是经学通过制约和利用文论进而来制约和利用文学的一个有效途经.其三,经学作为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总是从自身学术特点的角度即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出发来阐释文论范畴,从而使文论范畴具有了政治伦理化的品格.进一步说,经学的理性精神及高度抽象的逻辑思维方式,赋予了文论范畴以突出的理性化品格,这一品格促进了古代文论学科的科学性、学理的逻辑性和理论的深刻性.经学对古代文论范畴及整个古代文论学科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古代文论范畴的研究必须与经学这一因素相联系.  相似文献   

12.
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对英语词汇的认知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范畴理论,主要探讨英语基本范畴词汇的构词和语义原型效应并讨论上、下位范畴词汇的演绎、归纳作用以及它们的语篇功能。文章认为,范畴理论观照下的基本范畴词汇是扩大词汇量的有效途径,具有构词和语义原型效应。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有较强的解释力,同时,对上下位范畴词汇的语篇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核心理论,范畴内部的各个成员在认识和理解事物方面的作用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分为上位层次范畴,基本层次范畴和下位层次范畴,其中基本层次范畴的地位和作用更为重要,成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主要内容.基本层次范畴依赖于人类最基本的感知能力,不能太抽象,也不能太具体,而且具有普遍性,表现在事物类范畴,行为动作范畴和事件范畴中.虽然说它是人类认知的结果,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时应该把基本层次范畴理论运用到语言词汇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理论研究的最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比较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的异同的基础上,探讨了原型范畴理论在高校英汉翻译教学中的应用,指出在翻译教学中,宏观上应让学生树立“原型语篇”的翻译观,微观上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原型范畴理论进行语篇的再范畴化,从而顺利完成语际间的转换;在翻译标准的评判上,原型范畴理论也有其较好的解释性。  相似文献   

15.
清代文论对“格”范畴的阐说,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诗论中对“格”的阐说;二是词论中对“格”的阐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格”作为文学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格”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格调之论的反思与消解。清代文论对“格”范畴的阐说,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格”审美范畴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6.
范畴的划分标准对人类认知世界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文章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经典范畴理论出发,以语言观为切入点,对典型范畴理论进行证伪,并进一步证实经典范畴理论的客观性及对人类认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费尔巴哈把类理解为人与人的关系,并以之作为人本主义的出发点,从而认为类本质正是在我与你的对话过程中实现自己。所以,费尔巴哈从类出发,就是从人与人的关系出发。马克思也是以人与人的关系作为哲学的出发点。但是,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仅仅是人与人的现实关系,而且是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人的活动本身就是以人与人的关系来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类是“哲学家眼中”的社会,社会则是类的现实化。  相似文献   

18.
基于原型范畴理论,多义词语义范畴构建的过程就是其原型义项依照辐射方式和连锁方式向其他义项延伸扩展的过程,而每一个义项的衍生都具有某种语义理据性.二语习得中,原型范畴理论,和理据性分析有助于学习者架构语义联系网,使所学词汇表征意象化和具体化,拓展多义词的习得深度.  相似文献   

19.
原型理论是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20世纪70年代由Rosch(罗茨)提出。该理论的核心是原型是一个范畴的典型代表,其他成员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不足,该理论现已广泛应用于语言研究之中。下文将从原型理论的角度,试探析在口译活动中,口译员如何采取"次原型"词策略,来实现在原型范畴脱口而出之际的"自我更正",从而提高译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是一种国家的政治制度,它具有阶级性,并且有其特定的经济基础,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属于一个历史范畴,具有发展性。毛泽东的民主观属于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范畴,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坚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