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报纸呓语     
王乾荣 《传媒》2001,(7):11-12
我接触《北京青年报》时,已经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青年了,但这份报纸仍然十分强烈地吸引了我;当我人到中年之时,我还是非常喜欢《北京青年报》。但是这两年,我对北青报稍微有了一点儿保留。 随着版面的增加,北青报的广告越来越多,几乎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视觉的不堪重负和心理的厌烦,正强烈离间着我与北青报  相似文献   

2.
钟家斌  赵鹏 《青年记者》2007,(12):50-51
现在,谁也不能否认图片在纸媒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读图时代,《环球时报》仍然坚持了内容定位策略,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取得了成功。 发展历程及其成就《环球时报》创刊于1993年,其前身是《环球文萃》,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现已发展为中国的一份权威新闻报纸。《环球时报》副总编辑段静涛说,当时创办这份报纸的目的很简单,  相似文献   

3.
如口今纸媒行情一路走跌,时不时会传出消息:××报纸停刊了.但有些纸媒似乎不受大行情的影响,甚至活得很滋润,《环球时报》即是一例. 在媒体圈,《环球时报》是一家存有争议的媒体,正如其总编辑胡锡进一样.但争议归争议,丝毫不影响它“洛阳纸贵”.《环球时报》能在纸媒“寒冬”中“傲霜斗雪”,有很多独家优势同侪难以望其项背.《环球时报》是能把政治正确和市场正确结合得特别好的纸媒,这是它在纸媒寒冬中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 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如今日渐凋零的城市报摊上,你不难看到《环球时报》,而且在全国大中型城市的报摊上,几乎都能见到《环球时报》,这说明了《环球时报》的市场影响力.说及市场影响力,曾经,都市报一直是媒体市场的大户,但近些年,处境最为惨淡者就是都市报了.《环球时报》同属纸媒,为什么能成为“例外”?  相似文献   

4.
认识王小柔是十年前.那时,她刚出版她在天津《每日新报》的专栏结集《把日子过成段子》,是文坛崭露头角的"专栏女作家".而那时我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也不过四年,刚编辑了我策划的第一套书——赵婕的专栏随笔集"纯棉时代".正因为"纯棉时代",赵婕"认定"我是一个好编辑,正好她的朋友王小柔想出第二本专栏结集《都是妖蛾子》,于是赵婕就推荐了我,帮我们结了这个缘.  相似文献   

5.
展江 《青年记者》2016,(13):73-76
2013年7月,新华社《参考消息》总编辑张铁柱参加一个培训班.某日,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去讲课时举例说,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是《环球时报》.张铁柱立时举手发言说:《参考消息》才是发行量老大.白岩松解嘲说,可能《环球时报》过去发行是最高的.张铁柱继续更正说:《参考消息》从来都是国内发行第一.① 话虽这么说,人民日报社主办的《环球时报》与新华社主办的《参考消息》相比,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这其中反映了以下现实:国际题材在今天的开放时代越来越受重视,特别是与中国关系密切的邻国,他们如何看待“崛起的”中国和中国人,往往是我们比较在意的乃至比较敏感的.而在相当程度上,《环球时报》这个报界“新贵”比起老派的《参考消息》来,以其题材抓人、语言尖锐吸引了过去《参考消息》的读者.  相似文献   

6.
是思想解放运动造就了《于无声处》,造就了后来成为作家的我我至今仍然认为有两个《于无声处》。第一个是属于我们工人文化宫业余话剧队的伙伴们,第二个是属于那个时代我之所以支持重排《于无声处》只有一个理由:我们总得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只有知道当年的起点在哪里,才能度量出我们这30年究竟走得有多远一位"80后"说,我原来以为这个戏距离我们很遥远,看完才知道我们的距离其实很近……  相似文献   

7.
民生新闻在区域价值认同重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7月28日,一档新的电视新闻栏目《第一时间》在安徽经视悄悄地问世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过去了,这档栏目在安徽当地却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不仅精英人士喜欢她.连广大的农民朋友也对她拍手称好(据新浪网2004年3月的报道.安徽当地农民经常看的两个电视栏目一个是《天气预报》.一个就是《第一时间》)。很显然,无论是从。雅  相似文献   

8.
有感于妻子爱看《焦点访谈》阎玉才我妻子是一名普通工人,她看电视的口味,我最清楚不过:音乐会、电视剧等。可自打去年,她看电视却多了一个内容,喜欢上了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我很纳闷。有一次,我问妻子其中原因,她脱口而出:“那里说的都是老百姓想知道...  相似文献   

9.
营销趣解     
你在一个聚会上看见一漂亮的女生,你走过去对她温柔说:"我很有钱,嫁给我吧!"我们称之为直销。你和一帮朋友在一个聚会上,看见一个漂亮女生。你的一个朋友走过去,指着你对那个女生大声说:"他很有钱,嫁给他吧。"  相似文献   

10.
苏童 《图书馆杂志》2006,25(7):81-88
大家好,欢迎大家到这儿来听我胡说八道。基本上,我是属于一个在书房里的作家,不常以这样的方式与读者见面,其实我挺紧张的。确定我今天讲的题目,有一段渊源。前不久,我在复旦大学参加一个中法文化交流,和一个法国作家探讨一些文学的问题的时候,那位作家突然冒出一句:“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算什么东西!”这句话经过了翻译,仍然是法语,却让我很震惊。我想不是她出了问题,就是我出了问题。为什么对一部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的经典,一个法国作家如此贬低它,而我作为一个中国作家,却下意识地要维护它?我想其中涉及的不是不同国别的文学观,而是不同的写作者的文学观,她也许不用多谈她不喜欢的理由,我却有必要谈我喜欢的理由。  相似文献   

11.
路强 《青年记者》2007,(14):11-11
我比较年轻,在一个区域强势媒体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行业的广告专刊,工资虽然不多,但是和周围的朋友比起来,还算可以。这个行业对我来说充满了激情,自己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进去了。但是和外省同行的同龄人比起来,感觉别人更卖力,更富有激情。可能是因为太喜欢这个工作和行业,我觉得自己应该有更大的能量激发出来。但是年轻人在一个很固化的体制里面,是不能多说和多做的。于是,一方面叹息环境不太适合,一方面焦急国内大城市的同龄人卖力工作而自己被抛在人后。  相似文献   

12.
近来,《北京青年报》再次成为国内报业竞争的焦点之一。据《证券时报》披露,在国内A股上市搁浅的《北京青年报》已经调转了它的资本路向,打算在今年10月前完成在香港上市计划。拟在香港上市的《北京青年报》资产是报社的广告、发行、印刷、纸张业务体系,即北京青年报传媒发展股份  相似文献   

13.
网络媒体内容与技术的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媒科技》我常看,现在传媒杂志很多,科技类杂志也很多,但把传媒和科技结合起来的不多。这几年我主要负责网站的内容,技术上不是专家,但网站的内容和技术是无法分割的,所以我也必须学习钻研网络技术。《中国传媒科技》对我的日常工作帮助很大。有时,我把杂志的文章推荐给我的同事和朋友,他们也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14.
李丹 《新闻实践》2013,(3):67-67
读《十年》,仿佛有一种在看有关广告营销方面的微型电视剧的感觉。一个个经典案例,正是一群媒体经营者演绎、制作出来的广告片。她们是一串串闪亮的珍珠,串起了长达十年的钱江晚报广告营销的链子。她们也是一个行行清晰的脚印,记录着晚报广告人的艰辛跋涉,无穷创意。读《十年》,有一种亲切感。集团党委的分工,有幸将我与晚报经营紧紧联系在一起。她是浙报大院里的经营台柱,多少人在关心她,呵护她。我,自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5.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序章已在,开启未来.2015年10月8日,白俄罗斯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以“口述实录”的新闻兼文学的模式,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殊荣.她把沧海装进杯子,她把历史收进一页;她记录过去,她开启未来. 阿列克谢耶维奇1948年生于乌克兰,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她做记者属于科班出身.在她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先后出版了《我是女兵,也是女人》(1983年)、《我还是想你,妈妈》(1985年)、《锌皮娃娃兵》(1989年)、《被死亡诱惑的人们》(1993年)、《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1997年)、《二手时代》(2013年)等作品,并创作了21部纪录片脚本和3部戏剧.  相似文献   

16.
《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的“口述实录”版,从一个只能容纳1200字的小栏目演变成为今天的一个很受读者关注的版面,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有幸作为编辑与栏目一起成长,并且,通过这个从栏目到版面的培养和建设的过程,我在业务上也开始逐渐成熟。回顾这个过程,对于我个人来说.也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总结。一、创办“口过实录”栏目最初的缘起《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第10版“人在旅途”开办“D述实录”栏目是在1997年的5月底。当时主持这个版面的编辑是我的同事陈国华,我在“前沿新知”版作编辑、记者。在1996年7月1…  相似文献   

17.
周瑾 《青年记者》2006,(1):35-37
“《环球时报》是一份非常棒的报纸,新闻不但及时,而且多是独家,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生活、娱乐。每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语言严肃但不死板,评论鲜明而不偏颇,让人读起来兴趣盎然。丰富多彩的内容加上多角度的深度报道,让我想起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兼容并包’思想。”这是一位读给((环球时报》的评价。据说,这种读来信《环球时报》每天都会收到很多封。  相似文献   

18.
不少媒体都针对今年央视春晚广告过多的现象刊发了质疑文章,下为主要媒体和质疑文章标题:《南方周末》春晚广告门:公器私用的礼义廉耻《环球时报》春晚五大赤裸隐性广告遭批,广告里  相似文献   

19.
漂泊北京     
我觉得《垃圾人》是一本自传,至少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 这本小说,我的一个朋友也看了,他对我说,你不能因为小说刻画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就认为这些原型真的就生活在她身边,并和她构成一种暧昧的关系,也不能因为这里面流露了那么多情感,就以为作者在生活中  相似文献   

20.
梁旭艳 《青年记者》2016,(14):101-102
传统广告式微 《哈佛商业评论》2015年3月刊做了一辑关于广告未来的专题,题目很醒目:《传统广告已死,广告分析2.0时代来临》,其中举了一个实例.在一次新品推广活动中,数据显示,电视广告鲸吞了广告预算的85%,而YouTube广告只分得预算的6%,但YouTube广告吸引网络搜索的效率比电视广告高出一倍.数据还显示,网络搜索引擎广告只占公司广告预算的4%,却产生了25%的销售额.在掌握了这些重要发现后,公司重新分配了广告预算.其结果是,在没有增加一分钱广告预算的情况下,公司的销售收入提高了9%.①面对这组数字,企业还要一意孤行把大把银子投向传统广告吗?如果不通过传统媒体做广告,那么广告的未来又在哪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