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周曉陸 《中国文化》2022,(2):133-140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發掘是20世紀後期到21世紀初期中國重要的田野考古收獲,這裏是黄河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基本結束,早期階級國家已經形成的階段的一個統治中心區域所在。通過考古學的發掘與研究,在這裏發現的天文觀象建築和有關的儀器,結合《尚書·堯典》的關於古天文的記載,可以認爲在當時的陶寺都邑之中已經出現了專門的天文職官,出現了“國家級”的天文學觀象建築,出現了早期配套的天文觀測儀器。由此可以看出,當時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奠定了中國式的太陽曆,促成了“赤黄體系”雛形的形成,促使人們對於早期天學理論的思考。“陶寺觀象臺”不僅是中國古天文學在新石器時代向早期國家發展階段的重要標志,并且在世界古代天文學的發展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徐鹏飞 《中国文化》2004,(21):35-44
陈梦家先生认为商代君王为“群巫之长”;①因为在文献所见的“巫”的职事(如祝、预占祸福,治疗,占梦、舞雩)和甲骨文所见的商王之职事相似。但是,陈梦家先生忽略了两件事;第一:在甲骨文中,“巫”字与“王”字是分开的,而且巫与王无法互相取代。陈先生以后代周朝的文献有关“巫”的资料来解释商朝君王的地位与来源。第二:假如说“巫”等于“王”或“王”等于“巫”。  相似文献   

3.
“童年期”的人类由于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感到大惑不解,继而产生了困惑与惊恐,只好求之于神灵。这样就出现了“巫”。所谓“巫”,《国语·楚语下》中说;“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可见,“巫”是一群出类拔萃、颇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道教早期的历史中,《太平经》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基本上包含了全部的道教义理,为道教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从时代上看,《太平经》成书于东汉时期,先后经帛和、于吉、宫崇、甘忠可、襄楷、张角等传播,其时亦为朝野土人知晓,作为原始道经的地位已为学界普遍认同。从内容上看,它远承黄老之遗教,近受图谶、神仙说、方仙道之影响,并援引阴阳五行之学、民间巫篮俗习而成。所谓“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故从教义哲理、教规教戒,道教徒养生修持的方法,驱邪炼丹的方术,治病求福的符咒,乃至服气、守一…  相似文献   

5.
皇帝的陵号     
李文君 《寻根》2010,(4):85-90
上古帝王的坟墓,地面上一般没有标识物,不封不树,所以叫墓。坟者,聚土使高也。春秋以后,开始出现封土墓,这就是坟。帝王的坟墓,因封土高大,遂改称为“丘”,如吴王阖闾墓称“虎丘”,楚昭王墓称“昭丘”,赵武灵王的墓称“灵丘”。自战国开始,又有把帝王坟墓称为陵的说法。陵,本意是指高大突兀的山丘,成语有“陵谷之变”,即用此意。后来因帝王坟墓的封土越堆越高,望之如山,因此,陵成了有高大坟冢的帝王墓葬的专称。  相似文献   

6.
诸子的黄昏:中国中古时代的子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古中国,“作者”的概念和“圣人”的概念息息相关。这不是说圣人必然要“作”——创作和写作,而是说只有圣人才有“作”的特权。中国上古思想史学者普鸣在他题为《成圣的诱惑:上古中国圣人写作之兴衰》的文章里,指出自公元二世纪以来,随着纸的逐渐普及,书写变得日益常见,圣人的地位也就慢慢不再是建立文本权威的前提了。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山海经》是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自古被称为“奇书”。全书仅3万1千余字,一般认为,它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历法、气象、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宗教、考古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一部上古世界文化大观。由于它保存有丰富的历史资料,因此,它是研究上古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8.
李澤厚先生認爲西方由巫術發展出了科學和宗教——兩個世界;中國則“由巫到禮”,“禮”雖理性化了,内核還是巫史。神明是巫術逼迫出來爲我所用的功能性概念,中國文化只是“一個世界”。孔子“釋禮歸仁”,把巫史傳統塑造成了“文化心理結構”,中國文化與哲學就完成了。故中國文化與古希臘及西方完全不同。本文認爲中西文化是異中有同,同中有異。中國的巫文化亦發展出了科學。立足於靈魂和信仰上的“天命觀”亦是兩個世界。哲學之“純思”的“本體論”思想,中國與古希臘是大同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巫”产生很早.他们能文能舞,从事祈祷、卜筮、星占工作,兼为人求福、祛灾、治病,是最早掌握较高文化的人.“巫”所从事的都是正当职业,与今天相比是完全不同的.这些职业除了“巫”之外还有不同的称谓,其中有的是从“巫”分化出来的职业.  相似文献   

10.
牛永利  李明 《寻根》2021,(2):113-119
清代以来,豫西北地区济源、沁阳一带流传着一种具有巫觋色彩的民间信仰"花堂道"。其组织由几个人为核心成员,但整个组织较为松散。他们在禳灾祈福时,依据自己整理的科仪经书,举行一定的仪式。随着群众科学素养的提高以及社会福利的普及,“花堂道”渐渐失去生存的土壤,能独立承担禳灾祈福仪式的传人越来越少,仅仅在某些习俗中存有一些影子。  相似文献   

11.
卢军 《寻根》2004,(3):31-35
一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经历过原始社会阶段,信仰过原始宗教,或长或短有其自然、图腾、祖先崇拜的历史。先民们为了生存与发展,在生产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便产生了“祀神驱鬼”的“祭仪”,产生了本民族的宗教职业者“巫”。“巫”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他们使神灵附体,替鬼说话  相似文献   

12.
陳夢家先生認爲商代君王爲"群巫之長";因爲在文献所見的"巫"的職事(如祝、预占禍福,治療,占夢、舞雩)和甲骨文所見的商王之職事相似。但是,陳夢家先生忽略了兩件事;第一:在甲骨文中,"巫"字與"王"字是分開的,而且巫與王無法互相取代。陳先生以後代周  相似文献   

13.
耿询,字敦信,丹阳(今江苏省南京市)人。其生于何年,不得而知。在《隋书·艺术传》中有关于他的生平的简略记述,据此及有关文献,可对其曲折人生以及所反映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作一探究。“陈后主之世,(耿询)以客从东衡州刺史王勇于岭南。勇卒,(耿)询不归,遂与诸越相结,皆得其欢心。会郡俚反叛,推(耿)询为主。柱国王世积讨擒之,罪当诛。(耿询)自言有巧思,(王)世积释之,以为家奴。”①这就是现所知关于耿询前半生活动的全部记述。据考王勇是于陈后主至德二年(584)出任“超武将军、东街州刺史,领始兴内史”的…  相似文献   

14.
月令、阴阳家与天文历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月令、阴阳家与天文历法陈美东自战国末到西汉早期,曾出现多种关於月令的专文。所谓月令,如束汉蔡邕所云:“因天时,制人事,天子发号施令,祀神受职,每月异礼,故谓之月令”①,它包括十分丰富的政治、文化、思想、宗教及科学的内涵,是先秦阴阳家的杰作。其中有三种...  相似文献   

15.
第一部天文历法是由懂天文学的神父们创造出来的。这部历法非常简便易行。按照这部历法,1年有12个月,1个月有30天;每个月可分为3个星期,每个星期10天;还可以把每个月分为6个星期,每个星期5天。采用这部历法的希腊人把它称之为十日制星期历法和五日制星期历法。然而,那些懂天文学的神父们很快发现,他们的历法比实际的太阳年少5天。根据希腊历史学家普卢塔克的记载,为了修正这一误差,他们便虚构了这样一个传奇故事:地神盖布(Geb)和女天神纳特(Nut)缔结了婚约,太阳神拉(Ra)闻讯后非常生气,并且宣布天神的孩子不能出生在一年的任何一个月中的任何一天。于是,天神便求助于智慧之神托思(Thoth)。智慧之神找到月  相似文献   

16.
“大腕”     
“大腕”□伊永文“大腕”一词这几年甚为风行。不少人将其解释为有能力有本事的意思。这似乎主要着眼于腕与手相连,“大腕”即有“很大力量者”。其实,“大腕”本意并非如此。早在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就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句。王逸注“十二亩曰畹”。《玉篇·...  相似文献   

17.
何歡歡 《中国文化》2023,(1):346-351
道安提出的“五失本三不易”之説是中國佛教史和翻譯史上最爲人熟知的一個理論。“五失本”的意思較爲清晰,學界也無甚争議。“三不易”則由於日本佛教史學者横超慧日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提出“易”字應理解爲“改易”“變易”,顛覆了中日兩國先賢時俊皆讀爲“容易”的傳統訓釋。本文在介紹横超慧日等研究的基礎上,嘗試進一步分析“三不易”的言外之意和道安的釋家之道:作爲不通梵文胡語的義學僧而非譯師,道安本意或許不在提出翻譯的原則、技巧等理論問題,而是爲了説明甚至强調自己所做之注經、證義等的合法性和必要性,隱含着對“印度原典至上主義”和“外來梵僧第一主義”的挑戰,旨在提高漢僧修習弘法的自主性與權威性,是一種自覺的“佛教中國化”。本文亦對船山徹和王向遠兩位教授有關“三不易”的研究提出了幾點疑惑,希望引起進一步的討論。  相似文献   

18.
话说文化     
文化(culture)一词在西文里源于拉丁文(colo),本意是种植耕耘之意,意味着人对自然的“耕”和“化”,也就是马克思所言的去改造客观的世界。作为动词,文化体现了人的主体力量,与自然相对,由此引申出了文化与自然的区分,即那些蛮荒的未被开拓的和文明的差别。在汉语里,“文”通纹,从纹理衍生出图案符号,最后到教育、修养;“化”是变。“文化”始用是《周易》里“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和化成天下相联系体现了以文教化的思想。这一中西对“文化”概念的不同意识其实已经反映了中西文化不同的世界观、宇宙观,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9.
国家的镇山     
进入文明时代,泰山因其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被中国历代帝王和文人墨客视为“五岳之尊”、“群山之宗”。因此,泰山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座大山。从一幅放大的陆地卫星图像上可见:北自燕山,南到长江,西起黄河中游,东到大海,在方圆数百公里的平坦大地上,泰山拔地通天,直冲霄汉。千年万载以来,这种承天接地的伟大气势,深深地震撼了一代又一代自命为天子的皇帝及其重臣,从而形成了泰山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特色——泰山封禅。自上古时期的无怀氏、伏羲氏、黄帝、炎帝到周成王,前后共有72位帝王登封泰山;而自秦朝统一中国,从秦始皇、汉武帝到…  相似文献   

20.
张宝明 《寻根》2003,(2):35-37
说到“文字狱”,可能谈“字”色变者首先要数古代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所谓“仁人志士”了。其实,文字狱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远古的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的时代,不可能有什么文字狱。试想,我们的祖先连语言能力都不具备,我们的祖先连语言能力都不具备,“祸”无法从口出,就更没有从“笔”出的道理。即是说,文字狱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出现的一种“恶之花”。汉字之美促进了中国灿烂文明的发展,可同时也应验了一句古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所谓文字狱,《现代汉语词典》释曰:“统治者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