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5 毫秒
1.
历史观点评论型问答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 ,而是历史观点。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由于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 ,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限制  相似文献   

2.
历史评论是历史学科的特色之一。《历史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作出比较全面的、科学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对某些重大的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正确的思考与分析”。对历史评论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而评论式问答题是考查历史评论能力的最佳题型。为答好评论式问答题,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专门的训练,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总结出了一套解题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河北省自2009年使用人民版教材以来,高考题型也跟着有了相应的改变,其中41题改动最大,变成了小论文样式的历史评述题。这种试题开放性很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要求很高,而学生往往也无从下手。本人对历年高考题做了总结归纳后,总结出了这类题型的几点解题思路与方法,希望对学生能有所帮助。一、评述题的类型与解题思路(一)观点型评述题观点类评述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而是历史观点。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评价。观点类评述题又分为两类:(1)题干中只有一种观点。这类题型  相似文献   

4.
关于历史题材创作的评价标准与方法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题材创作是当前中国文坛和大众文化领域十分突出的现象。目前学界的相关研究与评论存在一些误区,一是误把历史叙事等同于历史真实,认为不符合历史记载的文学创作就是违背“历史真实”。二是注重个别人物、事件的真实性而轻视作品整体的历史感。三是指责当前历史题材创作过于注重偶然性而歪曲了历史的必然性。导致这些误区的主要原因是论者对“真实”概念的理解有失偏颇。其实,“真实”这个概念,无论是指生活真实、历史真实还是艺术真实,实际上都是主观经验,只不过不是任意的主观经验,而是有条件或者限制的主观经验,是建立在具体语境中的、以主体间性为基础的主观经验,是一种“共识真理”。这才应该是评价历史题材创作的基本标准。具体研究方法则应该是以重建历史语境为基础的综合性阐释,其要有三:一是重建历史语境,从而形成深厚的历史感;二是提倡一种“循环阅读”的批语方法,从而把握文本与文化历史语境之间的关联性;三是深入体察接受者的普遍心理,从而寻绎出历史题材作品成功与否的现实原因。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阐述历史时一定会渗透着自己的主观见解,这种对历史问题带有主观色彩的判断和结论,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历史观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把分析历史问题的观点传授给学生,就是"观点教学".  相似文献   

6.
李冰 《考试》2009,(7):77-78
“学历史就是‘贝多芬’(背多分)”!“历史是副科,随便学一下就行了!”这是很多人在学习历史时的观点。这种观点在初一学生中也是很普遍的。因此,怎样在这种大环境下怎样改变学生的这种学习态度,就成了摆在我们历史教师面前最棘手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将活力注入历史课堂,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或许能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材料解析题-1989年高考历史试题中出现的一种新题型“史料分析题”。这种题型,在考查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着眼于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阅读和分析原始材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历史结论的能力。这种题型源于历史教材,又高于历史教材。如果单纯从试题所提供的材料看,可以说它超“纲”超“本”。  相似文献   

8.
《招生考试通讯》2011,(3):28-30
与2010年相比,2011年的历史学科新课标《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在“考试内容”上保持一致.没有变化。在“考试目标与要求”中的“题型示例”上有四处变化:1.“调动和运用知识”中的“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能力的题型示例改为2010年辽宁历史高考试题的第2题;2.“调动和运用知识”中的“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能力的题型示例改为2010年辽宁历史高考试题的第35题:3.“描述和阐释事物”中的“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能力的题型示例改为2010年辽宁历史高考试题的第47题;4.“论证和探讨问题”中的“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能力中的题型示例改为2010年辽宁历史高考试题的第40题。  相似文献   

9.
成语语义与所有汉语词义一样,都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导致这种“反映”和“主观评价”产生相应的变化,自然也就造成了成语语义的演变,这主要表现在成语理性义的演变和感情色彩义的演变两方面。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成语构成成分意义的变化、成语结构形式的特点以及结构形式的变化都是导致成语语义演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阐述历史时一定会渗透着自己的主观见解,这种对历史问题带有主观色彩的判断和结论,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历史观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把分析历史问题的观点传授给学生,就是“观点教学”。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所传承给学生的是人类几千年来文明进步的间接经验和带有倾向性的并已基本得到公认的“历史观点”。随着历史专家或历史爱好者研究视野的开阔、角度的变换、思维的深化,历史研究的新成果不断涌现,但教科书编写的周期较长,因此,教科书所提供的史料、结论或观点相对滞后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面对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某些观点不可…  相似文献   

11.
龙三平 《科学教育》2005,11(2):26-27
传统的历史教学强调历史知识的功能性,认为历史观念源于对历史知识的定性,因此,较为注重历史教学的传承性。这种观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就知识言知识,或是将静态的历史知识生搬硬套进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这样做的结果是“教”与“学”的严重脱节。同时,由于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以及历史知识特点的不同,若教学方式不当,则势必会加重“教”与“学”的这种脱节程度。  相似文献   

12.
历史人物评价有助于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总结前人成败的经验教训,帮助人们提高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因此成为历史科学中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历史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并且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阶段评论、方面评论和综合评论,是评论历史人物活动的几种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评判型材料问答题解题思路蔡增清有一类材料问答题,题同所提供的材料是某人对某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的评价,要求考生先对材料的观点作出判断,然后进行分析评论,笔者姑且称之为评判型材料问答题。这一题型在材料问答题中占有重要地位,1902年杨贵妃题.1993年新...  相似文献   

14.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的泛起,以其反历史、反科学的态度及其政治诉求,引发了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争论。有学者对蒋介石日记评价说"可以改写中国近代史",认为过去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近代史解释的特征可称之为"土匪史观",声称"这种史观导致出很多荒唐、谬误的观点",否认蒋介石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运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分析社会历史现象,是唯物史观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5.
陈建高 《学子》2015,(3):75
历史知识可以分为历史史实和历史评论两部分,历史史实是历史评论的基础和出发点,而历史评论则是对历史史实的拓展与延伸,是后人对于历史事件发表的看法和观点。归根结底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现实服务的,通过学习历史能够让后人从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和经验。教师应该处理好这两部分的关系,既能够让学生熟知历史史实,又能够让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事件和任务的方法。教师只有将学生"带"进历史时空,才能使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生动形象起来,就好  相似文献   

16.
材料分析题是历史高考试题中的“重头戏”,据2007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分析,为了加大对考生的能力考察,加人考生的区分度,此类题型的难度还要增加,同时材料解析题也是情景创设,丰富考试内容形式的极好题型,同时历史材料包括文字、实物资料等多种形式,是历史学习研究的对象,因此,此类题型的方法探究尤为重要,为此,我把在教学中一些心得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刘学章 《山东教育》2006,(10):43-44
《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是:“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有人这样比喻:倘若历史是滚滚的长河,那么时间就是长河的里程碑;倘若无数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一盘散乱的珠子,那么时间就是串起珠子的线索。可见,指导学生熟记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时间,是学生牢固掌握历史知识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8.
在全国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历史高考中的材料论述题所占分值有所提高。材料论述题通常有以下四点答题要求,即题目自拟、主题鲜明、观点突出、材料使用充分,而学生在答题时往往找不到感觉,丢分比较多。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提高学生解答这种题型的能力尤其是论述能力就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张扬同学:这一次我们一起来讨论美究竟存在于哪里。这在美学研究中是一个很难的问题。美学研究的历史中曾经为此发生过许多次争论。有的人认为,美就是人的主观精神向客观事物的投射。他们的理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本来不一定美的人在情人的眼里却是美的,这说明客观对象不一定美,美是由主观决定的。我们把这类观点概括为“美的主观说”。而与这种观点对立的一派观点是,美是客观存在的,人们感受到的美只是对现实事物存在的美反映的结果。他们的理由是,有一些事物任何人都不会说它是美的,这说明美是有客观规定性的,并不是主观创造出来的。我…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学生能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一般来讲,历史学科要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评价能力。笔者认为,在这些能力当中,最核心的能力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对象。分析评价能力的强弱,直接受理论思维水平的制约。理论水平高,则分析评价能力强,理论水平低,则分析评价能力弱,不掌握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