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载,北宋著名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因为他家居关中,所以他开创的学派后人称之为关学。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高度概括了张载的学术成就和历史地位。他说: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序论》)他认为:横渠学问,思辨之功,古今无两。在张载思想中,关于教育的内容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张载教育思想对于研究张载和我们当今的教育都有积极意义。本文拟从学习角度对张载教育思想加以诠释,以求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2.
张载的“性”论最不易了解,但又是理解其思想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对张载“性”论的内涵,“性”的道德实践层次的考查,以及“性”与其他几个重要概念如“太虚”、“神”、“命”、“心”的关系的分析,试图对张载“性”论内容进行合理地分析和把握,从而揭示出“性”在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更好地认识其思想的内容特征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载是宋儒中人性理论体系的重要奠基,他从天地之性、气质之性以及人性与教育等方面建构了其人性论的逻辑结构体系。天地之性主要说明主体人的善良本性来源于天命,是人所皆同的,是人性的本然状态。气质这性则主要解答了天地之性如何落实于现实层面,表现为个体人的本性,形成千差万别的人的具体品质,是人性的实然状态,而人性与教育的关系则着重回答了道德教育在人的品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这三个方面就构成了张载人性论的逻辑结构体系,一环紧扣一环,环环演进,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一切哲学思辨,思终都落实于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上,为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张载的“心统性情”说在其作品中虽只有一句话,但在其整个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后学的影响颇大。虽然有些学者对此有所论及,但由于张载此论直指内奥、大提整体,故对张子此论的理解有不少的歧义和曲解。因此,在张载的整个哲学的宏观背景下,厘清“心统性情”说的“心”、“性”、“情”等概念范畴及其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阐释“心统性情”的内涵和要义,以及与“心统性情”相关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这两个观点中的发见就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张载认为“人性”本于“天性”。他把“人性”分为两个层次,即“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气质之性”是善恶混杂的低层次状态,“天地之性”是久大永恒的完美状态。要达到理想的人性就应该从“变化气质”出发,不断祛除“气质之性”中的恶,使“天地之性”充分发展。由“气质之性”向“天地之性”发展的过程就是“成性”的过程。从实践层面讲,这一过程的主要途径是“知礼成性”和“学至成圣”。  相似文献   

6.
张载所言之性包括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天地之性至清、至善,是人性善的来源;气质之性善恶相混,乃恶之发端。气质之恶可变而为善。变化气质,须有立本、学礼、善反等涵养工夫。其人性理论为从根本上阐释道德善恶问题提供了新颖的方法和视角,有力地推进了传统哲学及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但在从天地之性到气质之性,又从气质之性反归天地之性的跨越中,他缺乏有力的逻辑推演,从而使得变化气质反归天地之性在理论上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明代理学家薛瑄提倡"复性",理论依据就是他所继承和发展的孟子"性善论"和张、程、朱的本然之性、气质之性理论。他认为本然之性是纯粹至善的理,气质之性是"兼理气言",是与气质相结合的本然之性,是本然之性的现实体现。性本来"善而无恶",由于"气质之拘"才产生了恶。只有通过"变化气质"之功,才能使人最终去除物欲,实现复性。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来,学界关于"关学"与"关学史"内涵及外延的揭示,往往采用"诠释""建构"的方法,屡屡造成某些脱离历史语境的现代过度阐释。通过解读相关史料,揭示"关学"初指"关中道学",后或指"濂洛关闽"之"关"(张载其学),或指"关中理学",其概念差异反映宋代以来关中儒学发展的嬗变实况,既突出泛义的"关中"地域特征,即非今陕西关中地域范围;又彰显理学(道学)内涵,即非所谓"关中之学"。历代"关学史"撰写亦遵循"以地系人"与"理学"特质,其肇自张载,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至建国前后的李铭诚、张元勋同时代关中学人为终结,而非以往学界或以宋末张载弟子,或以清初李二曲,或以清末刘古愚,或以牛兆濂为终结说。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气质?一般来讲,气质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等素质,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特点.气质也指人的风度、模样.气质一词,语出宋代张载的《语录钞》:“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气质研究对教师教育工作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心篇》是张载《正蒙》中的一篇,主要强调为学之人把"穷理尽性"作为把握大道的方式,不以"闻见之知"来桎梏本心,突出德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者能够不从自家躯壳起念,扩充本心"穷神知化"、达到"合其天心"境界高度。"视天下无一物非我",阐发出万物与我的和谐统一的关系,在生态和谐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时上承伊洛之传,下启朱熹之闽学。杨时的理学思想相当丰富。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他提出了在静中体验未发的修养方法;在格物方面,他强调"反身而诚",穷天下之理;他认为"天下只有一个理",理是气的主宰者,且阴阳二气的交互运动产生天地万物;他创造性的阐释了"理一分殊"与体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辨析了"天地之性"无不善、"气质之性"有善有恶以及后者向前者转化的途径。杨时理学的主要思想为后来理学的成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张载是关中理学的创始者,其美学思想既具有传统儒家美善合一的伦理美学观念,又将内心修养的趋于完美与亲身实践美政理想相结合,主要体现在天理之美、人性之美和名行之美三个方面。天理之美广布周遍而清湛明净,是宇宙间的至美;人性之美具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个层面,天地之性作为气的普遍本质构成人与天地万物的本性,而气质之性则体现出人作为个体的特殊气质;名行之美是天理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实践表现,在内完成持中敦厚的自我完美,在外实现匡时济世的“四为”理想。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张载思想中“无意为善”、“天地之性”、“性即天道”、“天人合一”四个范畴(命题)的剖析,说明了其伦理思想的逻辑结构、运思方式、价值取向。文章也对其伦理思想的意义及局限性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杨勇 《文教资料》2008,(31):59-62
张裁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他的哲学思想在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从程朱开始,学者们一直对张载哲学思想进行研究,而最早对张载哲学思想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的是牟宗三先生.牟宗三以"道"、"太虚"、"心"、"性"来贯穿其中,张载哲学思想的展开也随"道"、"太虚"、"心"、"性"之间的关系而见.太和是创生宇宙的道;太虚是清通之神,一方面和气为对,另一方面又定住太和;心和性为一,都要从太虚神德处来认识.  相似文献   

15.
张载试图借助"太虚"、"气"、"神"、"化"等宇宙论论述,完成对儒家人性论的证明,最终重建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伦理秩序。通过对"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心能尽性"的论述,张载完成了从宇宙论到人性论的飞跃。但这一飞跃留下了两个难以解决的伦理困境:"心"的主体性与"气"的决定性之间的对立问题和"恶"的来源问题。而如果以休谟法则来评判,张载所采用的论证方式本身就走上了歧途:他试图用作为事实判断集合的宇宙论图式去解决作为价值判断集合的伦理学问题,这一过程中存在"事实—价值分歧"。  相似文献   

16.
张载的"性"论思想是对先秦以来儒家思想的深化,也是佛教传入后中国"性"论的一大发展。张载总结了他的先行者们关于"性"的理论争论,在吸收儒家学说的同时,对佛言"性"之偏弊进行了批判,在这一过程中提出了自己对"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二程人性论中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理论建构,并非原始儒学的自然延伸,而是受到了当时的道教学者陈景元、张伯端老学思想的影响。可以说,老学为二程理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简论实现终身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穷理尽性"的终身教育观 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以后,实现终身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目标.事实上,早在一千多年以前,我国的思想家张载就提出了"穷理尽性"的终身教育观.张载主张:对人的教育要做到"养正于蒙,穷理尽性".  相似文献   

19.
"德性之知"是张载提出的重要概念,其内涵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张载试图用德性之知来论证儒家伦理的合理性。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分别用格物致知和涵养本心的修养工夫来实现德性之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程朱与陆王的工夫论,可知其内在机制与宗教信仰相似。它通过强化人们对天理的信念,最终达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德性之知具有如下认知特点:首先,它是一种为理学思想服务的认知,其次,其内在机制与宗教心理相类似,最后,它的实现需要体和悟两个过程。  相似文献   

20.
改变气质:教育的工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文望远镜可以观察到太空中的星斗,看不穿人心,盲人能够看穿人心;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细胞的构成,看不到人性,盲人能看到人性。这是现代社会两类知识——关于自然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与关于人心和人性的道德知识体系——之间的龃龉,也是科学时代人心的沦丧。知识在根本上是人心与人性本身,也是人心与人性的自我运用,不是外在于人心与人性的东西,而是心的本源智慧的外化,又回归到心的本源智慧。作为教育基本内容的知识,使人在人文世界的气质之性,皈依于天地之性,方是教育的最大工夫,亦是人生至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