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构造,一般都认为是“重义轻利”。但事实上却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出现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一是“重义轻利”的伦理价值观有利于维护封闭的小农经济体系,附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二是受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义利同一论”的影响;三是“重义轻利”思想本身二元论的内在矛盾,使它成为传统文化一种外在的价值观体现。因而,外在的“重义轻利”与实际的追逐功利二而为一,相互表里。它具有极大的伪善性和欺骗性,危害甚大。  相似文献   

2.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道:“天下熙熙,皆为机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对于优裕物质生活的追求,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财神到家,越过越发”。财神信仰是追求发家聚财的突出性表现。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直到宋代.财神才正式以掌管天下财富的神祗形象出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财神信仰日益深入广泛。  相似文献   

3.
利益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动力。“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的利益追求特征不断突出和强化,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在不断变化和重组,因之对于利益问题的思考和探讨也就获得了更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们的教师在想什么——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利益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一词无时无刻不对人产生巨大影响,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不仅孕育着一切矛盾的萌芽。同时也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和出发点。本文认真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利益”问题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并逐步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范畴的历史过程,对马克思利益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作了现代诠释。  相似文献   

6.
史理 《培训与研究》2008,25(6):39-41
“利益”一词无时无刻不对人产生巨大影响,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不仅孕育着一切矛盾的萌芽。同时也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和出发点。本文认真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利益”问题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并逐步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范畴的历史过程,对马克思利益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作了现代诠释。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社会财富急剧膨胀,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利益主体多元化催生着物欲横流,人们在追逐利益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少数人变得现实、浮躁和功利,仿佛"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于是,清心寡欲之人成为稀有,在你追  相似文献   

8.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往。——司马迁金钱,是能让我们到达除了天堂以外任何地方的一份护照;同时,它也能向我们提供除了幸福以外的任何东西。——查尔斯·兰姆  相似文献   

9.
我的家穷得像一只倒空了的垃圾桶。 班上要为贫困生建档,只有我和另外两个同学交了贫困申请,但后来听说要给每个人发1500元国家补助金,我们班的“贫困生”大增。“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此言果然一针见血。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的最大特色当属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资源的稀缺性与人们追求利益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种利益的追求固然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但也难以避免膨胀为对人性自利的负面刺激。  相似文献   

11.
郑璐 《黑河教育》2012,(11):88-88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司马迁描绘的是一幅俗世的物欲横流画面。而今,在这个日益功利化的社会,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有责任坚守内心那一份净土。“教育是心灵唤醒的艺术”,如果教育者本身精神空虚,心灵贫瘠,这样的教育就是没有生命力的。  相似文献   

12.
“投资”,如今已成为国人使用频率最高的诱人词汇.房价上涨.你是否抓住机遇大赚了一把?股市涨跌,你是分享了蛋糕.还是不幸被套?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投资学.“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近几年的中国,投资热点频现,国人的投资热情也空前高涨,每个人都想通过投资到达财富的天堂,  相似文献   

13.
《新作文》2007,(3)
经典名言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2.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3.将财富奉为神明,它将会像魔鬼那样嫁祸于你。——奥斯丁  相似文献   

14.
做人要有人格:志节、风骨。办刊要讲“刊格”:品位、格调。商品大潮,利益导向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本也无可厚非,但要坚守为人与办刊的卓尔品格,“中通外直,亭亭净植”亦大不易。《云南教育》(高教)这样一个边陬省城的刊物,确有其可贵的“刊格”。 马克思曾把商品经济喻为“腐蚀性的酸类”。历史上,曾把封建社会啮蚀得斑驳衰坍。在今天,它仍是一柄双刃剑,在以看不见的“第三只手”推动经济在竞争中前行时,也不免对文化领域包括学术刊物以酸雨作洗礼。比如,不少颇有名声的“学术刊物”终于耐不住“…  相似文献   

15.
王淦生 《山东教育》2003,(32):53-53
在所有有关高考的话题中,高考作文题一向是“出语率”颇高的一个谈点。因为在我们这样一个历来倡导“文以载道”的国度,这每年一篇的“国字号”作文背后透露出的往往正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咱们“缺啥补啥”的传统秘方去反推,试图通过高考作文来提醒公众注意的,每每正是我们社会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缺失。在假冒伪劣横行天下,欺诈行为肆行无忌的时候,让考生去呼唤“诚信”;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日子,让考生去作“心灵的选择”,实可谓用心良苦。偏偏大人们为之犯难的东西要交给一群整日封闭于高门深院、跋涉于书山学…  相似文献   

16.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为了分数,教师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倾尽自己毕生所学,唯恐学生学不会,但结果还是苦恼,不尽人意。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需要反思:究竟应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17.
习惯了在日落西山、绮霞满江的时候.从案牍间抬起头来,甩甩手、展展腿、深呼吸,然后看看窗外的世界——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行色匆匆。每当此时,我总会想起那句古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无意批驳人们对名利的合理追逐.我只想说.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需要我们少些浮躁,多些“澹泊之守,镇定之操”.别在红尘中迷失了自我。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美国《商业周刊》更具体地解释为Creativeeconomy(创造性经济 )的世纪和Idea -basedeconomy(智源经济 )的世纪。知识的资本意义日渐明朗 ,其中的历史教育没有理由委屈不堪———当然我们反对作践自己的庸俗放肆。“现在的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 ,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 ,方便还是不方便 ,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3卷第 17页 )。1 .经济之岸两千多年前 ,司马迁在《史记》中指出 :“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历史证明 :“经济”是人类幸福之本 ,但…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古代中国由贵族社会逐步向"四民(士、农、工、商)"社会转型,管仲及《管子》夺天下之先,率先针对这种变化,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这一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从多方面深刻地论述了礼法兼重的廉政思想,其中有些命题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人类自诩为宇宙间最具灵性的生物,也不断自夸自身文明的辉煌。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才刚刚开启文明的历程,要走的路还很远。比如,在对待自身与财富的关系上,人类就存在许多与文明相去甚远的问题:在古代,中国人一方面以“士农工商”的次序将从事商业工作的人置于社会的最底层,另一方面却认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