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目前我国家庭,主要以独生子女家庭为主,因此在对于子女的养育上大部分家庭就显现出宠爱有加的现象。儿童在家中的一切由长辈打理妥当,自己不需要动手。这导致孩子逐渐把这一切看作理所当然,"保姆式教育"的现象日趋严重。据不完全统计,走入"保姆式教育"误区的家长要占80%左右,这使大部分孩子产生了依赖心理,总认为有人应该对他们负责,而对家长的付出熟视无睹。家庭的"保姆式教育",一方面导致儿童缺乏独立自主的  相似文献   

2.
<正>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说,农民工子女同样应受到老师的关爱;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农民工子女也应受到老师的关爱;从教育现实状况来说,农民工子女更需要老师的关爱。一方面,由于父母忙于打工使农民工子女缺少父母细腻的爱,导致农民工子女行为、素质相对较差;另一方面,农民工子女接受的学前教育较少,家庭流动性大,教育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他们更需要班主任的关爱。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  相似文献   

3.
<正>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地方,也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就成为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中的许多因素对孩子的学习及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不完整的家庭,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不当,对子女的期望过高等等,都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对英语学困生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提高英语学困生的家庭教育层次1.合理的期望,有效的激励手段。每一个孩子都有上进心,  相似文献   

4.
<正>对于子女的爱,相信为人父母的你从不会吝啬。各个家庭、各种环境的教育差异,难免会惯坏一些小朋友。在家里,父母辈对小孩的顽皮都是"口是心非的骄纵"——谁能忍心责备:在学校,于是一种特色的被教育群体就产生了,他们就是"顽童"。这种教育背景,促使教师们针对新教育方针不断改进,反思如何在学前教  相似文献   

5.
<尚书>有今文、古文之争,就家庭伦理而言,今文、古文<尚书>表述了基本一致的思想.其内容论及亲子、兄弟等人伦关系,并把"孝"、"友"连称,使家庭伦理与国家政治法律紧密结合,初步奠定了儒家家庭伦理的核心内容.它是儒家传统家庭伦理思想的重要源头.  相似文献   

6.
<正>我担任班主任已有二十多年了,在所教的每批学生中,都有重组家庭的子女。对重组家庭子女的关注,一直是我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一、重组家庭子女的现状分析(一)重组家庭子女有的为怨恨型有的父母离异后,把自己对前夫或前妻的愤怒和怨恨灌输给孩子,导致孩子自小就在心怀怨恨的家庭中长大。我班有一男生,父母离异,由后母抚养,因为自小就从父亲和后母的言谈中知道了生母的一些事,因此非常痛恨生母。有一天,他的生母突  相似文献   

7.
<正>流动人口是中国户籍制度下的一个概念,在国际上,类似的群体被称为"国内移民"。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国内移民"的大国。有了流动人口就有了流动儿童。当前,关于流动儿童的说法有很多种,如农民工子弟、流动人员子女、打工者子女等。流动家庭学前儿童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跟随进城务工的父母生活,没有流入地城市户籍的06岁的儿童。而中国众多的流动学前儿童基本上都是来自农村。  相似文献   

8.
<广东教育>2001年第9期头条特稿为<三亿专款:中国免费义务教育的发端>.文章开头写道:"最近,广东省政府推出一项重大举措:每年拨出三亿专款,用于免收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看到这条消息时,我感到万分喜悦,从内心佩服广东省政府做出这一历史性的创举!  相似文献   

9.
<正>一、存在的问题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对子女成才观和人才观仍存在陈旧的观念。(一)"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成才观是教育的思想基础。当前,许多家长忽视对孩子的全面教育,片面理解教育的含义,把教育等同于智育,在"减负"呐喊声中忧心忡忡,担心一旦减负,孩子就会丧失上大学的机会,于是请家教、加小炉、学习上大搞满堂灌,一味追求学习成绩,忽略其他方面的素质培养。诚然,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可厚非,家庭要求和鼓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南京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人员也不断增加。教育规划进一步深入,我校作为原城区的三所老小学之一,成了江浦街道外来务工子女集中入学的学校。绝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半途插班、自身的方言较重、家庭文化水平比较低、家庭子女数多于两个等多方面原因,其成绩基本处于班级的中、下游水平。基于此,我们提出"爱心小队"的概念,开展"如何提高务工人员子女学习学业水平?"专题研究,并以"爱心小队"为平台,利用同伴互助的学习方式,遵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教育过程真正体现出科学性与  相似文献   

11.
<正>长期在教学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都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就是大凡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都能从其家庭教育的轨迹中找到明确的缘由。从教育成效来看,我们也知道,家庭环境、结构和功能对子女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健全的家庭对子女发展起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不健全的家庭则会对子女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一般来说,成长困难学生主要是指离异、丧偶、再婚、特困、分居、本人残疾、寄养、父母残疾、服刑和孤儿这10类家庭中  相似文献   

12.
成书于汉代的<列女传>是中国最早的妇女史专著.敦煌汉简可见"分列女传书"简文,如果释文不误,可以说明这部著作传播的广泛.<列女传>中<母仪传>中编辑的一组"教训""子孙"的故事,体现出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邹孟轲母"教子事迹,是<列女传·母仪传>中最具亮点的故事.其中也有涉及孟轲"既妻"即"处齐"时事,而我们更为关注的,是有关"孟子之少也"时的教育方式.早期教育主题由礼仪向道德的转变,反映了<列女传>成书前后鲜明的时代文化特征.考察汉代教育史,确实可以看到相应的例证.而东汉以后家庭中母亲主持的早期教育偏重文化偏重理论的倾向的出现,也是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列女传·母仪传>早期教育故事给我们认识汉代妇女的地位和儿童的生活提供了有意义的信息.讨论教育史、家庭教育史、妇女史和未成年人生活史,不应忽略<列女传·母仪传>中举示的以女子为主体的家庭早期教育典范.  相似文献   

13.
<正>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教授郑新蓉:有调查显示,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放宽后,在部分地区"遇冷",分析其原因,教育的投入才是父母最大的顾虑,要明白教育投入并不是简单的物质累计。我们国家上世纪50-60年代,大多数家庭是多子女家庭,经济也并不富裕,但却不太担忧子女的照顾和教育问题。这是因为当时政府和集体为了解放妇女劳动力而开办的公立托儿场所收费很低。而现在,商业化竞争中虽然涌现了大批启智性幼儿教育机构,但这种繁荣非但没有解放年轻父母,反而大量裹挟了他们有限的财富和精力,给他们带来了更  相似文献   

14.
黄文 《科技文萃》2001,(10):121
近来有机会听到国际教育基金会高级驻华代表杰克@麦里昂(Jacques@Marion)先生的<家庭与人格>和<家庭是爱的学校>的讲演,使人对爱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胡卫芳 《江苏教育》2014,(20):53-54
<正>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一家庭教育,他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认为"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复杂的任务"。这充分说明了任何教育都应该开  相似文献   

16.
<正>家,一个简单又美好的字眼,它是温暖的港湾,是儿童成长的沃土。对年幼的儿童来说:家,更是安全的代名词,是快乐的源泉,也是健康心理人格发展的前提。一位著名心理学家如是说:"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婚姻家庭关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就越好。"和谐健全的家庭是儿童心理发展正常、健康的必要条件,是育人的起点和基点。然而不是所有的儿童都能成为幸运儿,并非每个儿童都能拥有父母无私的关爱……  相似文献   

17.
《考试周刊》2016,(A4):171-172
<正>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目前,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子女与儿童在家长教育观念、家庭环境等方面均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一方面由于文化层次偏低,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流动人口家庭的家长不能为孩子做出表率,也不能给孩子应有的道德教育和学习辅导。另一方面,由于忙于生计,闲暇时间少,流动人口家庭的家长大多缺乏与孩子的沟通,造成亲子关系上的种种问题,有些孩子还成了父母心情不畅的"出气筒"。所以,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  相似文献   

18.
集体备课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相当普遍的现象.2005年春天,<中国教育报>曾就"集体备课"问题开展讨论.一篇接一篇针锋相对的文章.从其标题看.就可以知道论争双方争议激烈的程度,如<集体备课应凸显个人钻研>、<集体备课是一种教研幻想>、<集体备课的"命"万万不能"革">、<如此集体备课还是"革"掉好><理性地审视集体备课>、<挤掉"冒牌"集体备课的水分>.怎样看待这种争议呢?  相似文献   

19.
一、家庭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场所家庭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基地.家庭具有亲缘关系.对子女产生影响的优势,它可以利用亲子之爱的感化教育作用、家庭生活的渗透作用和父母言行的示范作用对子女进行教育.对社会而言.家庭是一个细胞:而对个人而言.家庭是生活的“据点”.人们认为家庭有经济、教育等四大功能.家庭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教育场所.山东省博兴县湖浜乡两户农民的家教可以给予我们很大启示.西一村农民舒向芬54岁,有四个儿子.他立下家教:“在家勤苦劳动、到校努力学习.做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员流动空前活跃,一些农村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也有一些农村家庭在教育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女方面存在误区。很多农村家长认为孩子上大学花费高,找工作难,与其在家守着不一定考上大学的孩子,还不如进城挣钱实惠,因此他们对孩子学习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农村未成年人中间出现了理想信念淡薄,人生目标不明确,精神空虚等问题。有的青少年在校得过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