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记者》今年第4期刊登了王乾荣同志的《出文乎?出名乎?》一文,看得出,王乾荣同志淡泊名利,甘于默默奉献,令人敬佩。然王文认为记者不可能出名,也不应该出名,笔者却不敢苟同,试与王乾荣同志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
话中有画     
“199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中纪委、监察部查处我老耿,我在全国出名了。下一步告状的人可能到联合国告,我就全世界出名了。”  相似文献   

3.
我是不大愿意写批评文字的。这原因大抵是:瞎捧之风未泯,批评势必讨嫌!不少人都装着胡涂,好话说尽,你却净说些煞风景的老实话,难道不讨嫌么?其次,我很怕没完没了地被被批评者所纠缠:你本来说的是东,他偏来说西,南辕北辙,不得要领;再其次,一些被批评者的心态也变异得奇怪,颇有一些具有“挨批积极性”的人在,他硬是想借被批评“出名”。批评文章,成为被批评者的“出名”广告,这不又有点可悲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人,总有“不  相似文献   

4.
经常有人问起,如果他们想应聘编辑工作,应该先做什么准备?每次听到这个问题,我都忍不住要重新思考,到底有什么具体的功课是可以提出来让人准备的.但很遗憾,每次我都想不出任何具体的建议.所有我能想出来的"准备",全是心理准备,尤其是在一个并不出名的报社做编辑.  相似文献   

5.
在一次新闻工作研讨会上,听到一位被邀请到会的宣传干部的即兴发言,众人觉得颇带刺激性,而我则认为观点偏颇,委实不足取。此君发言的大意是:为了多上稿以及多在大报上稿,搞好“公关”至关重要。比方说,企业要出名,可请记者来捧捧场,有必要的话,搞个大型联谊会。如此这般,与编辑套上了近乎,还愁稿子不见报?此君怕  相似文献   

6.
萨冈走了     
洁尘 《出版经济》2006,(10):44-45
九月末的一天,有朋友突然对我说,萨冈去世了. 吃了一惊.问,哪个萨冈?朋友说,还能是哪个萨冈?弗朗索瓦兹·萨冈. 就去世了?多少岁啊?前不久还从网上扒了一张她的靓照,拍照时间是她因《你好!忧愁》出名的时候,18岁.出名趁早的所有满足和快乐都写在那张非常美丽又非常年轻的脸上. 2004年9月24日,萨冈死于肺栓塞(不是前些年误以为的胰腺癌),终年69岁.我真没想到她如此高龄,印象中她似乎不到50岁吧.可能是把第一次读她的时间等同于她的创作时间了.  相似文献   

7.
笔为谁而握?     
一九四九年南下的时候,我开始对自己的职业育了选择.干什么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自己暗暗决定:"到南方干记者工作去!"到了武汉以后,组织上果然把我分配到广播电台工作去了.为什么我选择记者工作呢?理由有两条:第一,我爱好写作;笫二,记者容易出名.记者生活开始了,一切都是陌生的.出去采访要有人带着,怎样写消息、通讯,一窍不通.第一篇难产的稿子终于写出来了.可是整篇文章千孔百疮,错字、别字连篇,标点符号也不会点,句子不通更不用说了.可是  相似文献   

8.
“人怕出名,猪怕壮”,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古训,意即人出了名并非是一件好事,往往要倒霉。比如,在我们的新闻采访中,常常会遇到具有新闻价值的典型人物害怕宣传自己,回避采访,他们常说的一句推托话就是:“人怕出名呀!千万不要写我个人。”笔者通过多年的采访实践,把人出名时的复杂心态归纳为“四怕”:一怕政治上遭冷遇。由于我们民族存在的某些劣根性,比如自私自利,嫉护心等,使他们不能正确对待别人,也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在这种不健康的复杂的社会氛围里,许多名人和先进人物不但出名而无利,还遭到种种不幸。笔者曾采访过陕北某县的一位女教师,她荣获过全国模范班主任。当采访她时,她竟忍不住地哭了,其原因是出了名反遭不公正对待,单  相似文献   

9.
胎教之道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现在的父母说:孩子的教育要趁早。楼上小孩一岁多,已经开始享受每月上千块的早教班。这当然不算早,隔壁的美女同事,肚子才大起来,就开始定期去做保健操,每天要听胎教音乐。相比之下,我对儿子真是太不负责,前几天才拒绝了一个上海MM的电话。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想出名并不是一件多么为难的事情。不需要金钱投资,不需要高等学历,也不需要什么出类拔萃的技能。想出名,关键看你会不会造新闻。所谓造新闻,就是要会造新闻事件。不是让你掂笔去做“写手”,而是让你自己做一次新闻事件的主人公。新闻事件造好了,自有媒  相似文献   

11.
庄电一  梁健理 《今传媒》2009,(10):54-55
记者很容易出名吗? 有人说,记者很容易出名:名字赫然登载报纸上,很容易就被人记住了.退一步说,登一次,记不住;登两次,还记不住;连着登它十次、二十次,还记不住吗?  相似文献   

12.
曹鹏 《视听界》2006,(1):88-88
新闻传播业是一个发现与探索的行业,需要复合型人才,我认为新闻从业者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最主要的素质。第一就是好奇心,一种发自内心的不可抑制的好奇心。它不简单的是猎奇心,猎奇是对特殊事物的兴趣,而好奇是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一个好记者和一个差记者的区别就是有没有好奇心。好记者因为好奇便善于发现,能够从平常事件中看到不平常。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的水门事件,那两位记者如果不具备强烈的好奇心,水门事件能搞这么大吗?范长江能出名是因为对陕北红军的好奇,斯诺能出名是因为对中国红军、中国共产党的好奇。在一个大的新闻机构里,真…  相似文献   

13.
"他们什么都不缺,恰恰缺少意义和追求.他们不知道有什么在前方等待着他们.于是他们想:为什么我们活着呢?我们为什么做这件事情呢?父亲辛辛苦苦干的事情我为什么要去做?我自己如果有喜欢的事情我要去干,但我自己也不知道我到底喜欢干的是什么东西.我就喜欢飙车,那么飙车到底又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培养名记者     
有一天,一位朋友来访,谈到某报发了一篇生动感人的通讯。为此我特意翻阅了一下,果然名不虚传。可是欣赏、学习之余,对篇末一行后边挤着的那个“本报记者”产生了点想法。这样好的文章,为什么不把记者的名字标出来呢?又为什么不把它放在前面题下的位置呢?难道是害怕记者出名吗? 记者的文章署上自己的姓名,既表示对文章的内容负责,又有利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调动写作的积极性。记者因此出了名亦未尝不是好事。何惧之有? 说来各个行当都有自己的名家,文艺界有名演员、名导演、名作家;教育界有特级教师、  相似文献   

15.
小的时候就听老爸讲,长大了要有出息,以我朦胧的常识,出息就是出人头地,就是要出名,要大家都知道你。因此,我成天异想天开,绞尽脑汁地想要折腾点事出来,上学时常冒充是名将之后或者大肆鼓吹自己,放学就疯疯癫癫地学当时流行的济公,结果适得其反,不仅遭到众人的白眼,而且很挨了老爸一顿臭骂,说:“你小子别给我丢人了,小心我打断  相似文献   

16.
由于诸多原因,有真本领的,不一定就出名。在古代,即使身怀绝技,出名也很不容易。且不说在《庄子》里大家都熟悉的解牛庖丁和运斤匠人,名字无从稽考,就是那敦煌壁画、龙门石窟、魏碑汉简的作者,他们的姓氏事迹亦大多湮灭无闻。现在要想出名,就比较的容易。譬如唱了几首歌成歌星,拍了几场戏成影星,写了几篇报告文学成作家、开个展览会成书画家。数年之内便可小有名气。当然,寻师访友,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社会中,出名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你并不必然要去出名。但是,在所谓演艺圈里,出名对每个人来说,就是一种必然,就像哈姆雷特那著名的选择一样。于是我们看到了各种出名的方式,而对于演员汤加丽来说,选择以真名拍个人裸体写真的方式出名,就变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尽管她本人面对舆论的惊讶,对此有许多不得已的解释,出名以  相似文献   

18.
在一次新闻工作研讨会上,听到一位被邀请到会的宣传干部的即兴发言,众人觉得颇带刺激性,而我则认为观点偏颇,委实不足取。此君发言的大意是:为了多上稿以及多在大报上稿,搞好“公关”至关重要。比方说,企业要出名,可请记者来捧捧场,有必要的话,搞个大型联谊会。如此这般,与编辑套上了近乎,还愁稿子不见报?此君怕众人不谙此道,还特意强调道:“写稿者一定要有公关意识。”妙哉,“公关意识”!如果将此意识灌输并注入到经商者的大脑中,可能会给生意带来兴隆;而将此强加给投稿者,则只会让人投机取巧,搞不正当的交易。以后者而言,若果真如此,那么圈内的  相似文献   

19.
日本松下电器总裁松下幸之助的领导风格以骂人出名,但是也以最会栽培人才而出名。有一次,松下幸之助对他公司的一位部门经理说:"我每天要作很多决定,并要批准他人的很多决定。实际上只有40%的决策是我真正认同的,余下的60%是我有所保留的,或者是我觉得过得  相似文献   

20.
采访的起点     
当我们要完成某一采访任务时,应该从哪儿起步呢?从立下并且实现“我要写出和你不一样的稿子”这么一个决心起步。我们读一些老记者采写的报道,常常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觉得它和同一时期已经见报的东西不一样,比我们年轻记者写的东西要高一筹,这是什么原因呢?从新闻单位老同志和青年人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我感到原因之一为:前者采访的起点是“我要和你不一样”,后者采访的起点是“我要和你一个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