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自中央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以来,各地各校逐渐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到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关系把握不准等,导致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目标不明确、内容不鲜明、重点不突出,教育教学效果弱化。  相似文献   

2.
培育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素是什么,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过程是什么,如何培育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厘清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素,认为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以及价值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前提、核心要义、心理支撑与思想基础,并结合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过程,以此提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3.
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相依存、互相促进、辩证统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共同体,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义;共同富裕需要各族人民同心团结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精神动力和重要保障。以共同富裕为视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引导各族人民深刻明晰社会主义的本质,不断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自觉;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共同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着力奠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坚决确保各族人民在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掉队,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成果;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持续推动共同富裕,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西方共同体理论经历了从赫尔德的民族共同体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真正共同体理论、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论、安德森的想象共同体论等过程,其词义与内涵发生了传统向现代的流变。但是,其人群集合体的属性、身份归属的本质及缔结纽带的多元性等特性是不变的。受西方共同体理论的启发,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要更加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制度建设,牢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纽带与制度保障,尤其要积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高校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所,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以“五个认同”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课堂主渠道,讲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抓手,讲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以社会实践为平台,讲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通过教学改革、文化建设、服务地方等多种形式,提升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成效。  相似文献   

6.
高校思政课长期以来都有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发挥着主渠道的重要作用。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增强教学感染力、吸引力和实效性,增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思政课相关知识和理论深度结合,可基于BOPPPS教学模式、融入典型案例开展教学,让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共同性和不可分割性有更深刻认识,进而提升高校思政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以国家视角思考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丰富的政治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是"多元"与"一体"的辩证统一,也是"多点"与"一核"的辩证统一,"多点一核"强调在中国共产党这个领导核心的领导下,中国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大一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深厚的政治基础,国家现代转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客观需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国家现代转型提供政治前提,制度和治理能力建设是国家现代转型的重要内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理论等方面同时发力,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指导,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制度建设,推动中华民族形成牢不可破的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共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社会心理学为研究视角,分别从社会表征理论和话语分析两个层面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机制。具体而言,在社会表征理论层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表征,是在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条件下、以锚定和物化为两种基本的社会认知机制,具有社会共享性和行为差异性、社会根源性和行为说明性、相对稳定性和长期动态性等特征;在话语分析层面,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解构、话语转变和构建话语体系三个方面分析,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区分"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使用情境差异,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具象化,提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体系要兼顾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的统一。从社会心理视角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机制,有助于从"心"出发,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灿烂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学界现阶段探讨的热点.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的方法,对2014—2020年国内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梳理.研究发现:2014—2020年期间国内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文化认同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该领域还应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跨学科研究、培育路径研究以及中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10.
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是民族大中小学校落实民族工作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化教育要从培养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认知、形成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认同、促进教育对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行为自觉三个内容维度实现横向贯通与纵向衔接。然而,当下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教育的实践存在教育目标“碎片化”、教育内容“散点化”、教育方式“无序化”等现实困境。在实践路径中,民族学校应逐步建立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循序进阶的目标体系、多元统整的课程体系、一点多维的教育方式,从而形成科学、有效的民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格局。  相似文献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心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其中,民族认同意识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基础,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之源,民族文化自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要素,民族文化自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终目标。基于民族心理的视角,应该从民族意识、民族语言文化心理、民族认知特点、民族需要动机四个方面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于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及其心理机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基础。作为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学科的数学,应肩负起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责任。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明确其作用路径。数学教师首先要提高政治意识,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深入挖掘素材,为在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载体;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利用真实情境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评价理念,为学科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历史文化变迁为视角来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以此来理解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和彼此关系,通过先秦华夏民族与华夏文明圈的出现、秦汉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唐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巩固、明清“大一统”疆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四个阶段民族互动与共同体意识形成的论述,可见从中国古代社会开始的各民族之间的共同体意识,已经维系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和谐,也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建设教育强国,必然离不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人心,有赖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工作体系常态化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需将党员教育、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及社会教育纳入其中,发挥好党员干部教育的引领力,提升高校教育的创新力,强化社会教育的辐射力,形成覆盖全民的教育合力,共同助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面、深入、持久开展。为此,应探讨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工作体系,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科学化、系统化、常态化开展。  相似文献   

15.
苏德 《民族教育研究》2024,(1):10-12+15
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建设教育强国,必然离不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人心,有赖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工作体系常态化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需将党员教育、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及社会教育纳入其中,发挥好党员干部教育的引领力,提升高校教育的创新力,强化社会教育的辐射力,形成覆盖全民的教育合力,共同助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面、深入、持久开展。为此,应探讨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工作体系,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科学化、系统化、常态化开展。  相似文献   

1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要求,但高职院校对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路径比较单一,且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认知不足。针对这一现实情况,通过分析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并以辽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则,以加强思想引领、聚焦立德树人为实践路径,为促进高职院校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是增强中华民族团结和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高校作为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重要阵地,在国家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探究西南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可知目前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本国情的认知情况较好,但部分高校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活动方式、宣传推广、趣味性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现存问题,强化新媒体宣传培育路径,促进各民族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采取多渠道、多形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活动,切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8.
我们要始终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工作主线,加快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在各族师生心灵深处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需全面落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增强其中华民族身份认同、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强化中华民族复兴大任。为此,民族地区应探索构建结构化的课程体系、造就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创设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打造前沿性的教育实验等策略路径,从而为民族地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助力。  相似文献   

19.
莫海燕  姜敏  潘华莹 《广西教育》2023,(12):37-40+56
本文论述校地协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立足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建设的调研情况,分析校地协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提出以乡村振兴学院为载体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协同机制、以乡村振兴学院为平台研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色课程、以乡村振兴学院为阵地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项目品牌等路径。  相似文献   

20.
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和发展优势。新发展理念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之一,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行动指南。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内在逻辑,应从思想基础、发展目标和发展动力上整体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核心任务;从发展价值、发展方法、发展旨向、发展动力等方面科学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等方面精准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